知識與抒情

知識與抒情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北京大學齣版社
作者:張健
出品人:
頁數:640
译者:
出版時間:2015-6
價格:72.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301257036
叢書系列:文學史研究叢書
圖書標籤:
  • 詩學
  • 古典文學
  • 文學
  • 古代文學
  • 文學研究
  • 張健
  • 文學史
  • 知識
  • 抒情
  • 哲學
  • 文學
  • 思考
  • 情感
  • 智慧
  • 錶達
  • 人文
  • 反思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自晚宋以來,宋代詩歌史被認為經曆瞭沿續唐人傳統、背離唐人而自成一統、再到迴歸唐人傳統的過程。詩歌史上從唐到宋的轉變,在詩學思想史的意義上乃是一種從抒情為本到知識為本的轉嚮。宋代詩學在曆史演變過程中形成瞭一套知識論述,也重建瞭抒情論述。本書在梳理宋代詩學之曆史脈絡的同時, 也力圖呈現以上論述的理論邏輯與結構。

著者簡介

張健,1964年生,籍貫安徽,北京大學文學博士。1992年至2005年間,曆任北京大學中文係講師、副教授、教授。2005年入選國傢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纔計劃”。2006年起,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係教授。著有《滄浪詩話校箋》《元代詩法校考》《王士禛論詩絕句三十二首箋證》《清代詩學研究》,輯校《珍本明詩話五種》,發錶論文四十餘篇。其中,《清代詩學研究》《元代詩法校考》分彆獲北京市政府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奬,《清代詩學研究》獲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奬,《滄浪詩話校箋》獲中國齣版工作者協會古籍工作委員會“全國優秀古籍圖書奬”二等奬。

圖書目錄

知識與抒情目錄
緒論
一知識與抒情
二宋代詩學的知識轉嚮及知識論述
三重建抒情傳統與抒情、知識關係的重構
第一章重建文學的道德基礎
一禮樂崩壞與文化重建
二蘇軾的道統論述與“古文傢”的思想史地位
三文道關係的重建四“孝友忠信是此物之根本”:黃庭堅關於道德、學問與文學關係的論述
五從“立身之道與文章異”到“文如其人”
第二章審美重建與晉唐傳統
一對晚唐五代的審美批判:格韻卑濁
二審美重建與晉唐精神
三格與韻:新審美標準的確立
第三章命意布置與書本事料
一立意與命意:思想主題優先
二命意與布置:意義的內在邏輯與敘述結構
三從草木鳥獸為料到以事為料
第四章句律精密與規模波瀾
一命意與句法
二煉字三規模與波瀾
第五章渾成境界與昆體工夫
一道德工夫與文章工夫
二黃庭堅的工夫論述
三工夫論之觀念框架的轉變及其再展開
第六章文道關係的再調整:理學傢的文道論述
一貫道與載道之辨:文學傢與理學傢的文道觀
二“有德者必有言”:理學傢文道關係論述及其經典基礎
三存養工夫:知識作為道德的基礎
四道統與文統的閤與離
第七章從言誌到明理:詩歌的義理價值與知識基礎
一分裂的詩歌觀念:尊詩與貶詩
二“雪月風花”與“天理流行”
三“吟風弄月”與“曾點氣象”
四硃熹“以理為詩”及其《齋居感興》的經典化
五景物“把做道理看”與理語、理趣:理學傢觀物方式的詩學影響
第八章刪後無詩與下學上達:理學傢的詩歌史論及詩學工夫論
一“自從刪後原無詩”
二硃鬆:漢魏晉與唐詩的高下
三硃熹的三變說與尊古貶律
四陸九淵述詩之源流
五硃熹的學詩工夫論
第九章迴歸唐詩與抒情傳統的重建
一硃弁:重建鍾嶸的抒情論述
二張戒:言誌為本與詠物為工
三“四靈”:迴歸唐詩傳統與抒情傳統的重建
四葉適:“閤周程、歐蘇之裂”與尊唐崇律
五晚唐體的流行及其批判
第十章抒情傳統的重建與價值格局的調整
一“閤周程、歐蘇之裂”:理學與文學之分裂與融閤
二“洛學興而詩律壞”與詩律重建
三“風人之詩”與“文人之詩”:抒情與知識的對立與融閤
四尊古與崇律之間
五本色與大傢:多元價值標準的確立
六功夫與路徑
第十一章以知識途徑造抒情境界:重建抒情之道
一四人論詩與當代詩學問題
二嚴羽:“辨白是非,定其宗旨”與“以禪喻詩”
三禪道與詩道:禪與詩的真理與價值問題
四詩道的展開
五詩道在妙悟
六參詩與悟入:功夫與境界
附錄 嚴羽與王埜、戴復古等論詩考
參考文獻
作者小傳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花半日翻看瞭大半本,材料搜羅與駕馭自然不用說,北大看傢本領。結構體係也較嚴密,“句律精密與規模波瀾”一章,尤見新思。但本書有一個較大的問題,即是對“抒情”概念未作定義,而且默認唐詩是一個“抒情傳統”,並在行文中以“抒情”與王士禛的“性情”和嚴羽的“妙悟”相互替代而不作絲毫解釋,實則這幾個概念完全不同。感覺張健先生在直覺感受上對唐宋詩特徵的把握是沒有問題的,隻是在闡述時用瞭“抒情”一詞顯得隨便瞭,應作進一步說明與定義。這樣毫不說明地運用抒情一詞,無疑受到颱灣很大影響,乃至於可以說,這種用法本身也有討好港颱學界之嫌

评分

和《宋代詩學通論》相比更接近所謂“古代的文學理論”研究。勾齣“知識”和“抒情”的互動框架,對宋代詩學的分析豁然開朗,但也麵臨一些麻煩。準確的大框架有助於小處洞察,張健老師對材料的解讀非常細緻到位,因此常能完成不同人物不同概念間精微的比較,如蘇黃用典方式、儒學和禪學框架下的工夫論等,印象深刻。對理學傢文論的多維闡述和晚宋古律之辨、選唐之辨的勾勒也很精彩。框架的麻煩在於,如友鄰學長指齣的,“知識”和“抒情”兩個核心概念缺少定義。運用現代概念貫穿古代文論有尷尬,比如六經在何種程度上等價於“知識”?以及,具體個案的敘述和唐宋詩範式消長的關聯,放在政治曆史範圍裏看,可能是這個話題未來的生長點。

评分

2019.1.2-2019.1.3。材料豐富紮實,基本能覆蓋宋代及以後的詩學論述,足見工夫。不過走的還是傳統的研究徑路,以羅列歸納為主。標題吸引人,但其實並未與海外漢學的所謂“抒情傳統”做對話,“知識”的部分也淺嘗輒止,比較像是關於宋代詩學的通論,大緻不離理學、道德、立意、文句等話題,對詩歌文本的分析較少。

评分

周裕鍇善歸納、結構體係,故獨來有快感,張健善梳理、解釋源流,故獨來覺精穩。

评分

二刷打卡,有一條三星的短評提齣的問題都很關鍵,但張老師這種娓娓道來能將問題說得清楚明白的風格真的太厲害瞭,深入學習。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