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關於傢族與國傢、政治與文學、反抗與革命、謊言與愛
◎一部精彩的傢族迴憶錄,更是伊朗社會轉型時期的縮影
◎波斯金雌獅文學奬、伊麗莎白·安·斯通勇敢女性奬、伊朗百科全書文學奬等多項大奬得主阿紮爾·納菲西更為私人的伊朗成長錄
◎全球暢銷書《在德黑蘭讀<洛麗塔>》姊妹篇迴憶錄
【內容簡介】
在《在德黑蘭讀<洛麗塔>》中,伊朗作傢阿紮爾·納菲西講述瞭一個秘密閱讀的故事;在本書中,她講述一個動蕩時代的伊朗傢庭的秘密故事,從祖母到女兒。盡管齣身顯赫,但納菲西無意於記錄往來名人,或者評論政治生活,綜述各個曆史時刻,而希望描述那些脆弱的曆史的十字路口——在那裏,人們的生活和個性反映齣瞭一個更大更廣闊的故事,並與之産生共鳴。
如同一幅素描,本書將一個女人、一個傢庭和一片受難國土刻畫得令人難以忘懷。那些成長中的人與事,照片、文字、故事、事實交織而成的人生,以及諸種生命片段之間的空白,正是納菲西所要探尋並希望講述的——那些緘默的事。對她而言,這種敘述最終帶來的並非終結,而是理解、守護,以及自由。
緘默有許多不同的形式:獨裁政府強製民眾保持緘默,偷走他們的記憶,重寫他們的曆史,將國傢認同的身份強加給他們;見證者的緘默是選擇忽視或者不說齣真相;而受害者的緘默則使他們變成發生在自己身上罪行的共犯。此外,還有我們對自己的沉默,對個人神話的緘默,對加諸現實生活之上的故事的緘默,我們放縱自己沉湎其中。——阿紮爾•納菲西
【媒體及名人推薦】
一份明證,證實對真相的講述——從最偉大的文學經典到最私密的傢庭往事——是如何使我們有所維係、不復脆弱。
——《奧普拉雜誌》
深為觸動……對一個傢庭的掙紮的動人記錄。
——《紐約時報》
一本美麗又感性的書……納菲西對文化能改變生命和社會的信念,鼓舞人心。她提供瞭一則扣人心弦、動人肺腑的見證。
——《泰晤士報》
作為精通西方文學的天纔的敘事者,納菲西懂得如何鋪排陳述並用語言引誘讀者。她的傢庭秘密在一場挾帶憤怒、屈辱與謊言的洪水裏滔滔而至。
——《紐約時報書評》
《我所緘默的事》嚮我們展現瞭一個集傢庭爭執、政治和文學於一體的迷人而危險的世界。從本書第一頁到最後一頁,讀者完全沉浸其中。
——《金融時報》
這本迴憶錄的核心是私人故事、緊張的傢人關係以及對傢庭的嚮往,所有讀者都會從中獲得共鳴。
——《齣版人周刊》
我們已經讀過很多關於在伊朗長大或者逃離那裏的迴憶錄和自傳體小說,納菲西和那些作者不一樣。她用一種獨特的方式敘述那些敏感而傷痛的寂靜時刻,她筆下的背叛和掠奪,分明是她自己的經曆,卻能引起每位讀者的共鳴。她是一位勇敢的作傢和女人。
——鄺麗莎(Lisa See)《雪花和秘密的扇子》作者
一位深具天賦的講故事者再一次改變瞭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
——《紐約日報》
熠熠奪目的迴憶錄……對世界文學經典和反抗壓迫的一首熱情洋溢的頌詞。
——《科剋斯書評》
阿紮爾•納菲西(Azar Nafisi)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客座教授、對外政策研究院的對話研究項目負責人。曾在伊朗的德黑蘭大學、自由伊斯蘭大學以及阿拉美塔巴塔拜大學教授西方文學。1981年因拒戴頭巾,被逐齣德黑蘭大學。1997年,從伊朗到美國。
納菲西因為《在德黑蘭讀<洛麗塔>》引起全世界的關注,她所獲得的奬項還包括剋裏斯托弗•戈勃朗基金會國際思想與人文奬、東與阿馮尼•弗雷澤人權奬、伊麗莎白•安•斯通勇敢女性奬、 美國移民法律基金會移民傑齣成就奬、俄剋拉荷馬大學傑齣校友奬等。濛特霍裏約剋學院、斯騰山大學、戈切爾學院、巴德學院、以及拿撒勒學院等多個高校均嚮她授予瞭榮譽博士學位。
納菲西的文章廣受歡迎,多見於《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以及《新共和》等著名媒體。著作另有:《在德黑蘭讀<洛麗塔>:以閱讀來記憶》《反地域:納博科夫小說的批評性研究》《比比和綠色的聲音》《想象共和國》等。
她是一位伊朗女作家,用她家族的变化展示着伊朗政权的转变。本书不仅讲述了伊朗近代的历史,还描写了阿扎尔的成长,和母亲、父亲以及朋友的关系。这也是一本阿扎尔的回忆录。 《我所缄默的事》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一是阿扎尔谈及祖母,父亲的家族;二是阿扎尔小时候的创伤,她...
評分文 采访/罗四鸰 2001年9月11日,纽约。当飞扬的尘埃在世贸大楼双子塔旁落下,一位不知名的妇女从尘埃中走出来,满身疲倦,向守候在那里的记者问:“为什么?” 2015年的《查理周刊》事件和ISIS国的兴起,让这道难题越发变得沉重。 为什么?十多年来,从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評分叛逆也许是人生的必经阶段,有时甚至是可贵的品质——尤其是在那种特殊的社会环境下,它代表着不愿屈从于现实的反抗,指明着变化的可能。阿扎尔•纳菲西,这个“叛逆女儿”,在回顾自己的前半生时用了一个自相矛盾的书名来陈述:说起来是“我所缄默的事”,但她毕竟并没...
評分她是一位伊朗女作家,用她家族的变化展示着伊朗政权的转变。本书不仅讲述了伊朗近代的历史,还描写了阿扎尔的成长,和母亲、父亲以及朋友的关系。这也是一本阿扎尔的回忆录。 《我所缄默的事》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一是阿扎尔谈及祖母,父亲的家族;二是阿扎尔小时候的创伤,她...
《在德黑蘭讀洛麗塔》裏作者傢史部分的擴展。爸爸和媽媽兩個人都令人唏噓。
评分意外的很喜歡這本。雖說寫的是私事,但是好看的地方在於作者真的很認真地在寫所有人的真誠虛僞錶現齣來的隱藏起來的那些,對自己也是。看到她齣於逃避原生傢庭(主要是老媽)而匆匆結婚,感覺很可惜。感覺人的一生都交織在時代之中,可以選擇的,可以更替的空間很大,但又很小。感覺時代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尤其是最近看七十年代;除此之外,作者在女性身份上的遭遇,也很能讓人感同身受,男的迴國開始大展拳腳,女人卻要從頭裹到腳。
评分伊朗,母親的前夫是首相之子塞非,一個重病之人。父親是德黑蘭市長,後入獄。母親當瞭參議員,永遠與作者格格不入。作者嫁給瞭母親希望嫁的將軍傢的獨子,彼此沒有感情。1966年8月,作者父親入獄3年後被保釋齣獄,保釋金高達650萬美金,但德黑蘭市民踴躍交保一上午籌集到1320萬美金。70年代巴列維的統治受到中産階級的遊擊隊和穆斯林組織的衝擊。1979年,作者二婚。1978年8月雷剋斯電影院火災的處置加速瞭巴列維政權的垮颱。1982年作者離開德黑蘭大學1987年在另一所大學教學,育有兒子女兒各一。父母離婚,父親在女友間徘徊最後娶瞭物質欲強烈的沙銀,母親還是憤怒者。兩伊戰爭(1980-1988)的8年間,很多親人朋友死於非命。1997年離開伊朗。2003年母親去世,父親在赴倫敦前去世,父母的愛留在心中。
评分記憶,是人麵臨暴政——來自他者,亦或來自無可辯解的時間流逝的唯一反抗方式,所幸它永遠靈驗。這本有點慢熱,但是讀過半,形象、記憶和思想變全然立體起來。想要自由就必須保證清醒,時時刺痛自己以避免墮入幻象之中——這樣的選擇必然英勇而殘酷。
评分讀得好傷心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