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書是古籍辦國傢古籍整理齣版資助項目“《十三經註疏校勘記》整理”的附屬産品。圍繞“古籍校勘”這一主題,收錄多位參與“《十三經註疏校勘記》整理”項目專傢學者的論作。內容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十三經註疏校勘記》研究主辦的“校勘與經典”學術討論專題論文。第二部分是《十三經註疏校勘記》研究的階段性成果。第三部分輯錄若乾稀見經典校勘文獻。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迅速翻過。不過即便是迅速翻閱,也都深有大道多歧之感。池田秀三的文章讀瞭兩遍,文章開篇講的校勘學內隻有一定的基本程序,或者僅有規則,而可能缺少所謂“原理”的抽象思辨可以發揮作用的餘地,還是比較認同的。最後講”一邊自覺難免主觀性,一邊誌嚮於客觀性,一麵抱有讀不懂之畏懼,一麵努力迴溯原初之文本,揚棄這兩種矛盾就是校勘學的本質。“說得相當透徹瞭。又野間文史對校勘對象的界定也有啓發。“阮元似乎不太介意‘恢復何種原本’這個體例上的問題”,“阮校是對十三經‘經’‘傳’‘注’‘疏’的整體性校勘記,原來難以統一體例。“(140頁)
评分前言,一、二、八、十、十一
评分迅速翻過。不過即便是迅速翻閱,也都深有大道多歧之感。池田秀三的文章讀瞭兩遍,文章開篇講的校勘學內隻有一定的基本程序,或者僅有規則,而可能缺少所謂“原理”的抽象思辨可以發揮作用的餘地,還是比較認同的。最後講”一邊自覺難免主觀性,一邊誌嚮於客觀性,一麵抱有讀不懂之畏懼,一麵努力迴溯原初之文本,揚棄這兩種矛盾就是校勘學的本質。“說得相當透徹瞭。又野間文史對校勘對象的界定也有啓發。“阮元似乎不太介意‘恢復何種原本’這個體例上的問題”,“阮校是對十三經‘經’‘傳’‘注’‘疏’的整體性校勘記,原來難以統一體例。“(140頁)
评分前言,一、二、八、十、十一
评分前言,一、二、八、十、十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