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客家的形塑歷程

臺灣客家的形塑歷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林正慧
出品人:
页数:558
译者:
出版时间:2015-4-6
价格:NT$45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9863500681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客家
  • 历史
  • 台湾史
  • 台湾
  • 社会史
  • 社会学
  • 港台版
  • 港台
  • 臺灣客家
  • 客家歷史
  • 客家文化
  • 臺灣歷史
  • 族群認同
  • 文化認同
  • 社會變遷
  • 移民史
  • 臺灣研究
  • 客家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客家」究竟是什麼?今日的臺灣「客家」如何形塑而來?

「客家」的形塑是華南與臺灣皆同,還是存在不同的歷史脈絡?

此為本書亟欲回答之問題,亦為當前客家研究之核心。

清至日治時期,客家一詞並非臺灣客方言人群的自稱,清代習以粵人,日本殖民政府習以廣東人稱之。而客方言人群本身則習以「客人」自稱。

清代「閩主粵客」的框架,讓以客方言人群為主的粵人從一開始的渡臺、墾殖,到參與科舉,都必須遭遇比閩人更多的差別待遇,也預示了臺灣客方言人群居於少數地位的必然性。日治的國家力量讓人群的分類,從實到名,一致採取方言的界線。戰後,國家帶來了「客家」之名,臺灣客方言人群在已有的認同基礎上,很快就接納了來自省外的客家及其族群歷史。

從清至日治乃至戰後,漢人人群的分類多採方言邊界。戰後華南形塑已成的客家自稱被引入臺灣,且嫁接起中原南遷的族群歷史,以及中華民族主義之意涵,而成為有人為建構色彩的客家。

作者简介

林正慧

1971年生,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國史館修纂處薦任協修。

研究領域為清代臺灣史、戰後臺灣史、臺灣客家史。學術專著有《六堆客家與清代屏東平原》,及〈閩粵?福客?清代臺灣漢人族群關係新探──以屏東平原為例〉、〈從客家族群之形塑看清代臺灣史志中之「客」──「客」之書寫與「客家」關係之探究〉等。

目录信息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研究成果回顧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安排
第二章 華南客家的形塑歷程
第一節 客家探源的兩個階段
第二節 邊緣客域的土客衝突與客家的形塑
一、外移廣、惠二府的土客衝突與徐旭曾的客人論述
二、遷徙廣西─太平天國與客家
三、廣肇二府─咸同大械鬥與客家
第三節 客家論述回流中心客區
一、從無到有─中心客區的客家論述
二、「中心客區」以客自我定位的時空環境
第四節 客家意識的散播與學術化
一、離散又團結的客家
二、邁入學術殿堂的客家
第三章 清代臺灣的閩粵移民
第一節 清帝國視角下的人民:閩粵移民與方言
一、漳泉移民:福建省閩南方言
二、汀州移民:福建省客方言
三、潮惠兩府沿海移民:廣東省閩南方言
四、潮惠嘉移民:廣東省客方言
五、閩粵兩省雙方言混雜區
第二節 由客民到客人
一、客民與義民
二、由客民到粵民
三、粵人與客人
第三節 省籍與方言界線交錯下的認同可能
一、由分類情形看閩粵移民的認同模式
二、閩粵客方言移民的認同可能
第四章 日治臺灣的廣東人
第一節 國家的認識:由喀家到廣東人
一、「哈喀」、「喀家」的記載及緣由
二、認識舊慣:「喀家人」變成「廣東人」
三、戶口調查:有方言人群意涵的「廣東人」
四、不同於華南的「廣東人」
第二節 殖民地的廣東人
一、乙未抗日與殖民接觸
二、殖民地的處境
三、「廣東人」的邊緣處境
第三節 統計數字後的意涵
一、殖民政府對閩客方言層次的認識
二、鄉貫調查的意涵
三、鄉貫調查與戶口調查的差異
四、閩籍客人與粵籍福老的為難
第五章 戰後臺灣的客家人
第一節 由「廣東人」、「客人」到「客家」
一、沿用舊制的國家視角
二、華南客家稱述的移植
三、本省客人的採納
第二節 新的「客家」成分與本省客家
一、半山客家
二、外省客家
三、本外省客家的互動
第三節 戰後「中原客家」的形塑及影響
一、戰後「中原客家」論述的引介
二、戰後「中原客家」論述的影響
第四節 戰後臺灣的國家與客家
一、參政的客家
二、連繫世界客屬的客家
三、客家族群處境的劣勢化與客語的隱形化
第六章 結論
徵引書目
索引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台湾与华南的客方言人群由于各自历史发展轨道的不同实际走上了不同的形塑道路,台湾客家实质上是战后客家意识传入台湾以后建构起来的。清代位于边缘客域的华南客方言群体在土客冲突中针对土著的非汉污蔑逐渐产生了以中原族源为代表的族群意识,并回流到中心客区。民国以后,在民族主义的影响下以罗香林为代表的中原客家的论述重塑了客家人的集体认同,推动了客家族群的产生。而台湾客方言人群在清代既是代表省籍的粤人又是代表方言的客人。甲午割台以后,他们又成为了日本殖民者定义下的广东人,但方言认同一直是其主要认同。国府迁台以后,台湾客方言人群与华南客家合流,逐渐完成了从客人到客家的转变。其单纯的方言认同被注入华南客家的中原客家论,中原与中华成为台湾客家第一次形塑的主要动力。80年代末台湾在地经验则成为其第二次形塑的主要诉求

评分

台湾与华南的客方言人群由于各自历史发展轨道的不同实际走上了不同的形塑道路,台湾客家实质上是战后客家意识传入台湾以后建构起来的。清代位于边缘客域的华南客方言群体在土客冲突中针对土著的非汉污蔑逐渐产生了以中原族源为代表的族群意识,并回流到中心客区。民国以后,在民族主义的影响下以罗香林为代表的中原客家的论述重塑了客家人的集体认同,推动了客家族群的产生。而台湾客方言人群在清代既是代表省籍的粤人又是代表方言的客人。甲午割台以后,他们又成为了日本殖民者定义下的广东人,但方言认同一直是其主要认同。国府迁台以后,台湾客方言人群与华南客家合流,逐渐完成了从客人到客家的转变。其单纯的方言认同被注入华南客家的中原客家论,中原与中华成为台湾客家第一次形塑的主要动力。80年代末台湾在地经验则成为其第二次形塑的主要诉求

评分

台湾与华南的客方言人群由于各自历史发展轨道的不同实际走上了不同的形塑道路,台湾客家实质上是战后客家意识传入台湾以后建构起来的。清代位于边缘客域的华南客方言群体在土客冲突中针对土著的非汉污蔑逐渐产生了以中原族源为代表的族群意识,并回流到中心客区。民国以后,在民族主义的影响下以罗香林为代表的中原客家的论述重塑了客家人的集体认同,推动了客家族群的产生。而台湾客方言人群在清代既是代表省籍的粤人又是代表方言的客人。甲午割台以后,他们又成为了日本殖民者定义下的广东人,但方言认同一直是其主要认同。国府迁台以后,台湾客方言人群与华南客家合流,逐渐完成了从客人到客家的转变。其单纯的方言认同被注入华南客家的中原客家论,中原与中华成为台湾客家第一次形塑的主要动力。80年代末台湾在地经验则成为其第二次形塑的主要诉求

评分

书中对闽客关系的陈述与广东地区粤客关系有些许共同之处,非常有趣。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非常精彩的论著,其中的参考书目亦非常有价值。此书日后还可二刷,马克之。

评分

台湾与华南的客方言人群由于各自历史发展轨道的不同实际走上了不同的形塑道路,台湾客家实质上是战后客家意识传入台湾以后建构起来的。清代位于边缘客域的华南客方言群体在土客冲突中针对土著的非汉污蔑逐渐产生了以中原族源为代表的族群意识,并回流到中心客区。民国以后,在民族主义的影响下以罗香林为代表的中原客家的论述重塑了客家人的集体认同,推动了客家族群的产生。而台湾客方言人群在清代既是代表省籍的粤人又是代表方言的客人。甲午割台以后,他们又成为了日本殖民者定义下的广东人,但方言认同一直是其主要认同。国府迁台以后,台湾客方言人群与华南客家合流,逐渐完成了从客人到客家的转变。其单纯的方言认同被注入华南客家的中原客家论,中原与中华成为台湾客家第一次形塑的主要动力。80年代末台湾在地经验则成为其第二次形塑的主要诉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