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反哺

文化反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作者:周晓虹
出品人:
页数:499
译者:
出版时间:2015-4
价格:96.00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100111003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社会学
  • 周晓虹
  • 文化反哺
  • 社会心理学
  • 文化研究
  • 周曉虹
  • 中国社会学
  • 2015
  • 文化反哺
  • 代际关系
  • 知识传递
  • 家庭沟通
  • 社会变迁
  • 教育观念
  • 青年成长
  • 信息时代
  • 学习行为
  • 数字鸿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作者周晓虹先生在1988年提出了“文化反哺”这一概念。全书围绕“文化反哺”这一中心展开,以“代”(generation)及因不同世代同时共存而产生的代际关系为主题展开讨论。“代”是一种社会事实,本身就是“社会”这一人群共同体存在的基础。人类社会及其文化传承的特征是由代的特征决定的,没有世代继替的“代”也就没有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会。本书主要从代与代际关系理论,社会转型理论以及全球化理论等多种视角分析我国近代代际关系变革中产生的文化反哺现象。此外,本书的研究采集了77个家庭的34个焦点组的访谈资料。

本书资料翔实、观点鲜明,对于社会学研究者和学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大众读者了解“文化反哺”这一热点话题的不二选择。

作者简介

周晓虹,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曾出版了《传统与变迁》《现代社会心理学》《现代社会心理学史》等作品20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历史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90余篇。

目录信息

第一章 导言:文化反哺与代际传承的新模式
一、文化反哺,抑或称作本末倒置
二、代际关系:一种全球化的视角
三、理论的援引与对话
四、焦点组访谈,或切人的路径
第二章 反观历史:代际关系及其流变
一、孝悌传统与长幼尊卑
二、变革的曙光
三、造反,或钟摆是怎样拨过头的
四、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另类教育
第三章 灵魂深处的革命
一、争议与进步的时代
二、信仰世界的坍塌和潘晓们的困惑
三、这世界变化快
四、谁先成了“边际人”?
五、从哪里开始重塑我们的价值观
第四章 行为模式的断裂
一、异质的世界与多元的选择
二、追求High:生命在于表现
三、趣味与格调
四、跨越时代,或谁是我们新的偶像
五、OUT的不仅仅是服装
第五章 无法忽视的器物力量
一、从麦当劳开始尝试
二、电子世界的巨人与侏儒
三、移动电话:在移动中实现跨越
四、电子计算机,或亲代的滑铁卢
第六章 社会变迁:刷新历史的力量
—一、历史是如何被刷新的
二、旧习惯与新规则
三、社会转型:谁摸石头?谁过河?
四、全球化与消费主义狂潮
五、代际倾斜或重心下移
第七章 同辈群体:知识蓄水池或扩展内存?
一、同辈群体与代际认同
二、家庭与学校,或传统是如何式微的?
三、在网络文化中成长
四、沙龙:从交流与互动中建构共治社会
第八章 媒介,关乎信息更关乎生存
一、媒介的意义
二、社会开放的助推器
三、广告:销售商品还是生活方式?
四、数字化“土著”与数字化“移民”
五、信息就是力量
第九章 文化反哺带给了我们什么?
一、孝道的现代困境
二、平衡的技术:指点“江山”与留住亲情
三、站在孩子稚嫩的肩膀上
四、中国体验:从只此一地到只此一次
第十章 结语:国家、社会与代际关系
一、青年的蜕变
二、在国家与社会的夹缝中成长
三、文化反哺:锻造新的代际关系
四、中国的“返青”,或一个古老民族的新生
附录1 试论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的反哺意义
附录2 文化反哺:变迁社会中的亲子传承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书本身没细读,不评价。 但随手翻到开,读了两页,却发现了…… 胡塞尔? 格调? 怎么会联系到一起的。 心想会不会这个版本的人名就是这么译的,在豆瓣一查,果然所有的版本都是福塞尔,并没有译成胡塞尔的。 怎么会弄混的? 毕竟胡塞尔名气那么大,格调名气那么大。 这硬伤,...

评分

1988年的春节,年初一一大早,父亲就将我从床上拖起来,从衣柜里拿出一套西装,羞涩地问我:“你能教我打领带吗?”而就在三年前,父亲在给我200块钱买衣服时,还特别交待“不能买西装”。 1998年3月,春节刚开学,中文系的几位教授在讨论计算机和互联网。我的好友Z教...  

评分

书本身没细读,不评价。 但随手翻到开,读了两页,却发现了…… 胡塞尔? 格调? 怎么会联系到一起的。 心想会不会这个版本的人名就是这么译的,在豆瓣一查,果然所有的版本都是福塞尔,并没有译成胡塞尔的。 怎么会弄混的? 毕竟胡塞尔名气那么大,格调名气那么大。 这硬伤,...

评分

1988年的春节,年初一一大早,父亲就将我从床上拖起来,从衣柜里拿出一套西装,羞涩地问我:“你能教我打领带吗?”而就在三年前,父亲在给我200块钱买衣服时,还特别交待“不能买西装”。 1998年3月,春节刚开学,中文系的几位教授在讨论计算机和互联网。我的好友Z教...  

评分

书本身没细读,不评价。 但随手翻到开,读了两页,却发现了…… 胡塞尔? 格调? 怎么会联系到一起的。 心想会不会这个版本的人名就是这么译的,在豆瓣一查,果然所有的版本都是福塞尔,并没有译成胡塞尔的。 怎么会弄混的? 毕竟胡塞尔名气那么大,格调名气那么大。 这硬伤,...

用户评价

评分

整个描绘“代问题”的格局是十分可观的,但总觉得例子的代表性不太够?只讨论北上广,就很难通过边缘城市和乡村地区透视代文化的变迁,而事实上,这些保守的地方、被儒家传统影响最牢固的地方,恰是将全球化视角直接引入中国时可能的视野断层

评分

周老师,应当算我的引路人,求保佑。

评分

硬伤太多。中国的社会是多元的现代性,统一的国家体制之下不应忽视地方的培力。作者局限于五个大城市讨论文化反哺,做了许多无用功,毕竟北上广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呢?反而是那些小地方、边疆、宗教聚居区、民族聚居区,文化反哺历时共时的复杂性是怎样的?社会的有约束力的公共性又是怎样变化的?作者全都视而不见。后记写得那般诚恳,看得出来融入了相当的生命体验,但因此而更令人失望。

评分

作为很多背景事件的亲历者,周老师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配合恰到好处的文献引用,尤其是总结到位的专业概念,把一本学术著作写出了小说的感觉,阅读体验完美,欲罢不能又不舍得一次读完,收获的不只是学术知识,还有很多为学、做人的道理。不足之处:第一章对于研究方法的论述已经有些过时;全书丝毫没有提及对于访谈资料的分析方法,着实是硬伤;封底英文书名“代际”二字误译。

评分

崔健:“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言下之意即:“不是我不接受,我实在太受伤害”,中国体验还带有不安全感、焦虑感一面,而站的越高摔得越狠,结果便是权力的界限问题,公&私、实用性&价值性等,只此一时与只此一地的时空特质似乎只能从这些中产阶层集体访谈中反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