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坎德尔(Eric R.Kandel)1929年出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1956年毕业于美国纽约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83年至今任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物理学系教授、霍华休斯医学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2000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书中作者追溯了维也纳的儿时经历引起他对记忆的强烈兴趣,这一兴趣首先体现在对历史和精神分析的爱好,然后转到脑生物学领域,跨越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细胞生物学等多个学科,最终从细胞和分子层面上破译了人类记忆密码,从而获得200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为了满足人们对追寻记忆痕迹的好奇和渴求,坎德尔教授娓娓道来,把个人成长融入科学发展历程,讲述他传奇的人生探索之旅,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大师的治学之道和大家风范。
这是一位科学巨匠走过的半个多世纪的心路历程。他对前辈和同行的尊重与谦和,对年轻一代的提携和鼓励,对故土维也纳的眷念,以及身为犹太人所特有的民族自豪感,这一切都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一种发自内心的敬意和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再谈本书的内容 拿着印厂送来的实体书,我花几天时间通读了一遍。这是一个痛并快乐着的过程。阅读体验本身是很快乐的,特别是面对这样一本手不释卷的佳作;无奈我一边读一边还想着给文本捉虫,实际上相当于同时开动两个脑子在读,字面意义地有时真的会张嘴朗读以检查通顺感,字...
评分 评分小时候,我经常会思考这些有些无聊的问题:记忆有重量吗?会不会有一天我的记忆会溢出大脑?很快我就意识到,不论我怎么努力地学习,不停地记住新的东西,我的体重也不会有丝毫的增加,脑子也更不会满出来。记忆本身是个奇妙的无底洞!再后来我发现,记忆确实是有重量的。痛苦...
评分小时候,我经常会思考这些有些无聊的问题:记忆有重量吗?会不会有一天我的记忆会溢出大脑?很快我就意识到,不论我怎么努力地学习,不停地记住新的东西,我的体重也不会有丝毫的增加,脑子也更不会满出来。记忆本身是个奇妙的无底洞!再后来我发现,记忆确实是有重量的。痛苦...
评分这本美籍犹太裔神经科学家、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埃里克·坎德尔写的《追寻记忆的痕迹》,身为一个996,我花了20天左右,每天下班之后利用业余的时间坚持阅读完毕。每天仅读1~2章,不敢读太多,这是因为这本书有太多太多对我来说未知的词汇,以及大量的理论需要消化。读的...
这实在是给了我无比的读书享受,无论我能从中得到什么,但这个读书的过程很好。 看完后,我会写一篇书评说说我得感受。 我食言了,这本书看了大半本。然后就收起来了。 除了一些专业方面的知识外,作者本人的人生经历以及他自我学习的过程让人佩服!
评分这是读过的最好的一本科学家的自传,作为自传是一流的,作为科普读物也是一流的。
评分这是读过的最好的一本科学家的自传,作为自传是一流的,作为科普读物也是一流的。
评分好书,连我这个生物盲都能看得津津有味,也学了好多东西,关于突触,精神、大脑和神经的关系。越来越证明了人是没有灵魂的啊,一切都是在生物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评分这书看的很痛苦,前140页基本上认真阅读,但感觉完全是浪费时间精力,书中反复充斥大量的作者经历和独白,我对诺贝尔和科学史毫无兴趣,翻来覆去的词汇诸如"伟大的""天才的"更是让我感觉乏味,那些跟我毫无关系啊,我只想知道记忆的相关知识。后面的内容选择性阅读,这比按部就班阅读还要累。看完之后其实对我收效不是很大,我只关心如何更好的记忆,而不关心理论上生物上是怎么一回事,那方面对我来说没什么用。因为我并没完整读完本书,所以也没资格打分。有一点,这书翻译水准不高,前言里也提及了,是一帮人分章翻译的,而且都是些科学家,个人感觉可读性不太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