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战争,无论是战火波及的区域、直接或间接参与的国家、生命财产的损失等,没有其他的战争堪与比拟。作者凭藉着个人的军事经历、丰富的资料文件、当事人的访谈记录,集22年之功才完成这部巨著。本书对历时6年的二战中大小战役均有翔实的叙述,铺陈详尽。此外,作者更对此段历史作冷静、客观的分析与思考。
李德·哈特(B.H.Liddell―Hart)英国军事思想家。1895年10月生于巴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服役于英国步兵队,1927年退伍,官拜上尉。曾任《每日电讯报》和《泰晤士报》军事记者、《大英百科全书》军事编辑。二次大战前(1937-38)担任英国陆军部长贺尔贝利夏的私人顾问,致力于英国陆军的改组工作。战后,李德哈特在世界军事学界的地位达到最高峰,欧美各大学及军事院校纷纷授与荣誉学位并聘邀客座讲学,1966年受封为爵士。著作超过三十余册,包括《战车:皇家战车及其前身的历史》、《山的那一边》、《回忆录》、《战略论》、《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等。其有关于机械化战争的观念对当代的战争艺术具有重大的影响,尤以在德国为然。1970年1月卒于白金汉郡梅德门汉县。
丘吉尔曾经说过,二战实在是一场不需要的战争。起因是为了避免战争和抑制希特勒,而战争的结果是苏联进入欧洲,并且支配了中欧。 我记录了一些二战的重要片段: 入侵波兰: 需要明确的是波兰并不弱,它拥有30个常备师和10个预备师,而德国负责攻击的兵力由48个常备师组成。那...
评分将近七百多页的书,排版还比较密,断断续续,还跳过部分章节,今天才勉强算看完。 对战争主要是从宏观层面进行记叙,重点分析了参战国高层的想法和战略意图。 对具体战役的描述实际上并不是很细致。(不是很细致还写了七百页) 最开始希特勒的野心并不大,他的野心实际上是...
评分丘吉尔曾经说过,二战实在是一场不需要的战争。起因是为了避免战争和抑制希特勒,而战争的结果是苏联进入欧洲,并且支配了中欧。 我记录了一些二战的重要片段: 入侵波兰: 需要明确的是波兰并不弱,它拥有30个常备师和10个预备师,而德国负责攻击的兵力由48个常备师组成。那...
评分观二战史,东线战场、西线战场、北非战场、太平洋战场、大西洋战场,将星璀璨,隆美尔、古德里安、曼施坦因、朱可夫、蒙哥马利等等,经典战例层出不穷,阿拉曼战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诺曼底登陆、阿登战役;国际政治波诡云谲,丘吉尔、斯大林、罗斯福、希特勒、墨索里尼,人...
评分这本被奉为二战战史经典的名著里,对中国战区的描述只言片语,不足百字,资讯匮乏暂且不论,足见一直以来在西人眼中,世界反法西斯的功劳簿上唯美英苏三方而已。适逢抗战胜利70周年,面对国内媒体的卖力宣传,不由地想起那句话,“很多时候,我们只是自己感动了自己”。
读了一半才听说哈特私货很多,无所谓了。另外,这书对我而言还是枯燥了些
评分李德·哈特没有纠结于所谓的战争的正义性这种虚幻的东西,以其作为同时代卓越的战略家的眼光对双方的战争行动进行了相当公允的评价,指出了轴心国胜利的原因很大程度在于同盟国的失误,而在同盟国反击的过程中,也对同盟国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对轴心国的努力给予了军事上的赞叹。
评分又一本没看下去的书,发现对这种宏观的书一般都看不下去,每到这种时候就有点庆幸自己没学历史,不然翻文献恐怕会要我命吧。 为了不拉低平均分,只能厚颜无耻的打个分
评分整体了解,和其他二战书数据部分有出入,不知道相信谁的,缺少中国战场部分。
评分读了一半才听说哈特私货很多,无所谓了。另外,这书对我而言还是枯燥了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