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战争,无论是战火波及的区域、直接或间接参与的国家、生命财产的损失等,没有其他的战争堪与比拟。作者凭藉着个人的军事经历、丰富的资料文件、当事人的访谈记录,集22年之功才完成这部巨著。本书对历时6年的二战中大小战役均有翔实的叙述,铺陈详尽。此外,作者更对此段历史作冷静、客观的分析与思考。
李德·哈特(B.H.Liddell―Hart)英国军事思想家。1895年10月生于巴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服役于英国步兵队,1927年退伍,官拜上尉。曾任《每日电讯报》和《泰晤士报》军事记者、《大英百科全书》军事编辑。二次大战前(1937-38)担任英国陆军部长贺尔贝利夏的私人顾问,致力于英国陆军的改组工作。战后,李德哈特在世界军事学界的地位达到最高峰,欧美各大学及军事院校纷纷授与荣誉学位并聘邀客座讲学,1966年受封为爵士。著作超过三十余册,包括《战车:皇家战车及其前身的历史》、《山的那一边》、《回忆录》、《战略论》、《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等。其有关于机械化战争的观念对当代的战争艺术具有重大的影响,尤以在德国为然。1970年1月卒于白金汉郡梅德门汉县。
这本被奉为二战战史经典的名著里,对中国战区的描述只言片语,不足百字,资讯匮乏暂且不论,足见一直以来在西人眼中,世界反法西斯的功劳簿上唯美英苏三方而已。适逢抗战胜利70周年,面对国内媒体的卖力宣传,不由地想起那句话,“很多时候,我们只是自己感动了自己”。
评分比较详细的描述二战,战略,战术都有 但对亚洲战场的描述篇幅太少 典型的西方史学观点; 翻译的不是太好,长句太多; 跟中国人写书有一点不同,作者喜欢动不动就说自己已经预见了什么什么,可惜当时没有得到当局的重视。此类马后炮全书不少。 缺点,图太少,读多了较为枯燥
评分历时两个月我终于阅读完这本出自李德哈特爵士的神来之作,仍然意犹未尽的是,在这部长达600多页的二战史巨著中,有很多东西实在值得反复研究探讨,而我仍然会再次读上第二遍,第三遍... 书中实在有太多普通书籍上无法知晓的背景事件,结合在当时的战事发展态势和国际政治环境看,很多...
评分总算看完了这本72万5千字的二战史。 先从角度说起。 为了迫使对方“无条件投降”,而使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了不必要的延长,其结果只是使斯大林坐享其利——开辟道路好让共产党支配中欧。 72万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以这句话作为结尾,作者的观点其实已经再明显不过。 作者抛...
评分这本被奉为二战战史经典的名著里,对中国战区的描述只言片语,不足百字,资讯匮乏暂且不论,足见一直以来在西人眼中,世界反法西斯的功劳簿上唯美英苏三方而已。适逢抗战胜利70周年,面对国内媒体的卖力宣传,不由地想起那句话,“很多时候,我们只是自己感动了自己”。
战之史,把二战当成一局棋,抛开善恶是非,黑子白子,适者生存。 最佩服隆美尔,沙漠之狐,永远能用最少的兵力实现最大的战场效果,而最后被希特勒逼迫服毒自尽,真是悲剧英雄!
评分磅礴的历史浩卷。以吞并捷克斯洛伐克为前奏,以闪击波兰为爆发,以蹂躏西欧和北非为狂澜,以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为蔓延,以斯大林格勒、阿拉曼、瓜达尔卡纳尔为转向,以意大利投降、苏联反攻为退潮,以德、日的投降为终结,详实而朴素的还原了二战战事的全貌。把苏芬战争也拉入了观察视野,提升了对二战整体的认识纬度。难能可贵的是观点中立,对英美政治和军事上的失误提出客观的批评,对德军优秀的战术技巧予以肯定。大国博弈,最后比的还是资源和国力。
评分整体了解,和其他二战书数据部分有出入,不知道相信谁的,缺少中国战场部分。
评分磅礴的历史浩卷。以吞并捷克斯洛伐克为前奏,以闪击波兰为爆发,以蹂躏西欧和北非为狂澜,以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为蔓延,以斯大林格勒、阿拉曼、瓜达尔卡纳尔为转向,以意大利投降、苏联反攻为退潮,以德、日的投降为终结,详实而朴素的还原了二战战事的全貌。把苏芬战争也拉入了观察视野,提升了对二战整体的认识纬度。难能可贵的是观点中立,对英美政治和军事上的失误提出客观的批评,对德军优秀的战术技巧予以肯定。大国博弈,最后比的还是资源和国力。
评分地图蛋疼,东线太简略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