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花缘》是清代长篇小说中十分奇特的一部,全书100回。该书前半部分描写了唐敖、多九公等人乘船在海外游历的故事,包括他们在女儿国、君子国、无肠国等国的经历史。后半部写了武则天科举选才女,由百花仙子托生的唐小山及其他各花仙子托生的一百位才女考中,并在朝中有所作为的故事。全书以丰富的想象、幽默的笔调展示万般世相。其中突出地描摹了女子的才华,体现尊重女权的思想。最具文学史意义的是其中以奇幻的笔法,揭示了人间社会的种种风俗败坏和道德堕落,体现了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具有现实意义。此次重版,以经典的张友鹤先生校注本为基础,增加了数十幅精美的绣像插图,更臻完善。
李汝珍(约1763—约1830),字松石,号松石道人,直隶大兴(今属北京市)人,人称北平子。他自由聪明好学,博览群书,多才多艺,但无意求取功名。他学问渊博,精通诗文、壬遁、星卜、象纬、音韵、书画及岐黄之术等,现存最著名的作品是《镜花缘》,此外还著有《李氏音鉴》、《受子谱》等。
只是缘于小时候模糊的记忆 圆圆的一面黄澄澄的镜子 船头 布绒绒的“果然” 。。。。气息, 就铺天盖地 袭面而来。 可能是受了儿时记忆的影响 脑袋里满满的 是对各个国度神秘的向往 可看完全书 实话说是耐着性子的 着实的失落了半天 记忆里的那些奇幻 怎么都变成文邹邹的群芳...
评分读《镜花缘》读书笔记 (一) 读到镜花缘这部分,不能不记下。 唐小山念着父亲常年不归,思亲之情漫漫,终于踏上征途,到了小蓬莱,过了镜花山,水月岭,突然看到一块发着红光的石碑,碑文仔细辨认后,却也认得,她问同行的阴若花可认得,阴若花只是摇头,说是蝌蚪文,毫无...
评分读《镜花缘》的时候,最摸不到头脑的就是其中涉及音韵学的地方。李汝珍博学,众多才能之一就是音韵学,曾著《李氏音鉴》,亦把有关音韵的才华注入到这部百科全书式的小说中。可惜现代的非专业人士很难读懂了。 歧舌国的字母图已经让人如堕雾中,我印象最深的却是“齐庄中正”...
评分镜花缘一书可谓向往已久。近日闲居在家,向来无事,竟得将它囫囵读完,不因不由生出许多感慨来。 初闻镜花缘,只喜它名字袅娜曼妙。单是这“镜花水月”四字,已是旖旎无匹,绮丽无双,如今又添一“缘”字,端的不叫人徒生许多缥缈遐想。及至书真真到手,往下一翻,说的不是别的...
评分这两天翻看了一下《镜花缘》 其实兴致不大,怎么说呢,有些感觉,但也不过是大块大块地翻阅,最近读了一些散文杂文,喜欢那种字字钢枪,话里藏话的感觉,一时间读古文小说很是不好接受,心生浮躁,话说养心呢,我大概也连悟净这一层也达不到。而且一向是不喜欢这种天仙啊下凡...
前半部分唐敖海外游,后半部分众花仙杂耍;作者博识多通
评分这果然也是一部奇书,洋洋洒洒几十万文,社会人生文化历史道德风尚等等包罗万象。前半部海外游历的部分很是精彩,借由各国的历险经历,反映了作者当下社会的种种问题。后半部分内容丰富人物众多,然其中为凸显众才女之才在各种学问上着墨过多,虽也有趣,但精彩程度稍有欠缺。且结尾部分收尾过快,也有点虎头蛇尾之感。
评分百花下凡,可写出多少旖旎故事,可惜作者憋足了气,只把前半本写得精彩纷呈,后半本便泄了气。作者掉起书袋来,像个没被认证的幽怨的学霸,总想着“怎么要你们知道我的学识才好”。于是…一百个才女就坐在一起搞了几十回的“学术”…其中虽不乏妙语机锋,却失之小说本色。慌慌乱乱间,把文中已有之坑填了,可终究悬崖撒手,没了“且待后缘”… 最想去的国是白民国(因为他们长得好看) 最喜欢的女孩儿是亭亭,那股子傲娇让人喜欢(可惜才貌不能双全…大叹!)紫芝也还行,刻薄劲儿让人又爱又恨(看得出作者对她很偏爱) 最奇幻的场景,倒不是海外漫游,而是一百个女的,在园子里聚会,坐在一起行酒令…真要搬到现实里,真要聒噪死
评分简直就是一部小百科全书! 诸子百家,音韵小学,诗歌小说,琴棋书画,算筹数术,射艺剑法,药材医道,马吊双陆,花湖斗草……无所不包;嬉笑怒骂,劝诫讽刺,微言大义,俗辞深意……口若悬河,笔下生风,尽情驱遣。 作者学养之深厚可见一斑,欲与红楼一决雌雄,想借此书流芳之心溢于言表。 然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后人才疏学浅,作者通篇逞才,未免有刻意炫技之嫌,此之名不应实于今日之缘故乎?
评分如痴如醉 如梦如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