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讲述了九十二岁的杨绛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先她而去的女儿钱媛、丈夫钱钟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这个三口之家的动人故事证明: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护所。
杨绛,(1911-)原名杨季康,著名作家、翻译家和学者,江苏无锡人。毕业于东吴大学,清华大学研究生院肄业。1935年与钱锺书结婚后共赴英国,法国留学。1938年秋回国曾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1954年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及随笔集《干校六记》《将饮茶》《杂忆与杂写》《我们仨》、《走在人生边上——自问自答》等译作《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小癞子》《斐多》等。
杨绛的作品就像她的为人一样谦逊朴实。在杨绛的作品中,他们一家确实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家庭。正如书中所说:“‘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然而读...
评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在图书馆一共有10本。5本外借,5本阅览,全部在馆。我一直知道的。 阴天的下午,穿堂风在木质书架间呼啸着跑过,偌大的房间更显得安静。我站在k825.6的那5本书面前,拼命地忍住,不想让那种哀而不伤的感动滴落。 著作等身的大师,在先生那里...
评分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高中的时候。那时一个朋友冲着漂亮的封面买了一本,随手翻了翻就塞进了书架。我向来是不大爱看现当代作家的文章。后来大学读了中文系,对各个作家都增加了一些了解,经历了一些大是大非的事,心渐渐变得平淡,某日下午,脑海里突然冒出了这本书的名字《我们...
评分杨绛的作品就像她的为人一样谦逊朴实。在杨绛的作品中,他们一家确实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家庭。正如书中所说:“‘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然而读...
评分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高中的时候。那时一个朋友冲着漂亮的封面买了一本,随手翻了翻就塞进了书架。我向来是不大爱看现当代作家的文章。后来大学读了中文系,对各个作家都增加了一些了解,经历了一些大是大非的事,心渐渐变得平淡,某日下午,脑海里突然冒出了这本书的名字《我们...
“从此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严格意义地说来,先生的这本小传并没有太多的文学价值。近10万字的回忆录中感受到的只是,先生和众多普通人家的每一位母亲、妻子一样,惟愿家人能够一直幸福地在一起。更何况,先生在执笔回忆的时候,恰是女儿、丈夫相继离世的五周年,这份思念或在这位90多岁的老人心中,不是煎熬、不是辛苦、不是折磨,而是一份浓厚温暖的相聚。每一个简单的故事,每一个简单的对话,每一个简单的场景,每一个简单的称呼,在先生的笔下重新浮现,我们跟着这位90岁的老人一起感受这一家人几十年来的离别和相聚、痛苦和欢笑,曾经的苦难都如过眼云烟,却也是一家人曾经共同为早日相聚而从未放弃的坚持和努力,没有激烈煽情的言辞,没有捶胸顿足的悲痛,有的只是一家人每次相聚在一起时都牢牢握在手心的珍惜和爱不“释手”。
评分第一、二部分借梦境来烘托对亡夫的思念,第三部门又用不加任何修饰的语言来叙述一家三口的故事,无论语言雕琢与否,都烘托出浓浓的亲情,纸短情长啊,道不尽的涟漪。
评分也是 要 一起探险 一起指着最平凡的蚂蚁 热泪盈眶
评分我在想,写这本小书,杨绛先生要掉多少眼泪。但古驿道上夫妻相失老人的眼睛是干枯的,只会心上流泪,眼里是灼热的苦和痛。
评分又读一遍,以怀古人。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的思想真的就是做学问,很佩服。他们仨的感情真好,字字温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