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室倾颓,战乱纷飞;群雄逐鹿,天下三分。
所谓“三国”,其实是汉晋之间的一段历史小插曲,由于《三国演义》的妙笔生花而家喻户晓。可惜小说所讲述的历史,是既被“整容”更被“变性”的。还其本来面目,正是《三国纪》的任务。
那么,这段历史的本性如何?它背后的深刻意义和支配力量是什么?为什么大一统的中华帝国史,会有三个汉民族政权的“第三者插足”曹操、孙权、刘备和诸葛亮身上,分别体现出怎样的风采和精神?
在本书中,并没有什么忠义与奸邪的斗争,只有尽可能接近真实的历史。
易中天,当今中国知名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明星学者、公共知识分子。1947年生于长沙,曾任教于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现居江南某镇,潜心写作“中华史”。已出版作品:《易中天文集》(1-16卷),《易中天中华史》(总序、1-8卷)。
易中天写的关于三国的书我看了不少,从众所周知的《品三国》到《品人录》中的曹操一章,再到现在看的《易中天中华史》的三国纪,最后他却在三国纪的后记里面说“三国,不该这样被人瞩目”。 当初看《品三国》,特别希望他多讲一点诸葛亮和赵云,毕竟是三国时期最喜欢的人物,但...
评分《三国演义》我没读过,但我也知道诸葛亮的智慧,关羽的忠义和曹操的奸诈,这个就是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三国纪》里说历史的读法有三种:历史意见,时代意见,个人意见。历史从来都不是事实的全部,只是各种意见的综合体,所以书里为孙权正名,为曹操说话,也弱化了关羽的神...
评分中午看完了《三国纪》,书中提了一个这样的观点:三国历史算是中国历史上不那么重要的一段历史,但在中国乃至整个亚太地区,其热度却超过任何一段历史。这很大程度上有三国演义和三国戏曲的功劳。但是三国演义本身以忠义为旗帜,但满篇都是勾心斗角的算计与心机。在当今社会,...
评分汉室倾颓,战乱纷飞;群雄逐鹿,天下三分。 所谓“三国”,其实是汉晋之间的一段历史小插曲,由于《三国演义》的妙笔生花而家喻户晓。可惜小说所讲述的历史,是既被“整容”更被“变性”的。还其本来面目,正是《三国纪》的任务。 那么,这段历史的本性如何?它背后的深刻意义...
基本上就是说三国的缩水版,基本的分析框架没有变。乍看是很有道理,比如士族与寒族,本地集团与外来集团。但其实细想也经不起推敲,这大概就是试图用单一框架分析复杂问题总是会有这种问题。
评分有些有意思的观点,但主观分析和演绎比较多,不够严谨。
评分有理想的曹操代表寒族法家政治,违背当时士族接管天下的大势、过于超前,和唐宋以后稳定的寒族儒家政治也不同,所以很快就被士族代表司马家族取代;刘备早期心怀理想报复,披着皇族的幌子积累了不少人气,但后期开始功利,而后有理想的诸葛亮以法治蜀,大搞皇权相权分离、“虚君实相”,三国中治国最好但亡国最早,很大原因是没有妥善处理蜀中各股势力的关系,蜀中土著士族阶级大受压迫,盼着曹魏早日前来解放;孙权是促成三国鼎立的重要因素,其背负的心理压力不大,可以随心所欲安心做墙头草,对外根据实际情况合纵连横,赤壁、夷陵两战决定天下走向,作为和蜀汉一样的外来政权对内只管保住自家地位,重用本地士族,做到吴人治吴,因此内部矛盾最小,坚持的时间最长。可以说三国是士族壮大接替贵族掌权前的三个寒族政权的争斗,一段有趣然并卵的插曲。
评分比较欣赏易说三国的一点是,始终尊重历史,以正史为本,不演绎,不发挥,所有趣味都是基于正史之上的,力求还原历史本身,即使正史其实并没有那么有趣,这就很不容易了
评分基本上就是说三国的缩水版,基本的分析框架没有变。乍看是很有道理,比如士族与寒族,本地集团与外来集团。但其实细想也经不起推敲,这大概就是试图用单一框架分析复杂问题总是会有这种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