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简•爱和罗切斯特跨越身份地位的差异,终于站在神父面前要宣誓结合时,一个疯女人的出现粉碎了简•爱的一切梦想,这个疯女人就是罗切斯特的妻子——伯莎。这个疯女人毁掉了庄园,弄瞎了罗切斯特,自己也葬身火海,但也因此成全了简•爱与罗切斯特的姻缘。
本书问世前,大多数读者对伯莎这 个疯女人并不太重视,自从有了本书,人们忽而重新发现了一个类别。这些疯女人公然无视“妇道”,花枝招展、野心勃勃、作恶多端、自取灭亡……但本书作者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古芭告诉我们,每个温顺善良的女人背后,都或多或少拖着一个癫狂的影子。她们将这个疯女人从阁楼上请下来,就是为了抨击父权主义文化对女性的精神束缚。
《阁楼上的疯女人》被誉为20世纪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圣经》,也是当代美国文论中的经典。在这部著作中,作者重读了19世纪著名女作家如简•奥斯汀、玛丽•雪莱、勃朗特姐妹、艾米莉•狄金森等人的作品,打破了民族、地域与时间等多方面限制的疆界,将19世纪的英美女性文学视为一个整体进行了综合研究,梳理并归纳了构成19世纪英美女性文学传统中一系列重要的意象、象征与隐喻,如天使、魔鬼、月光、水、面纱、蛛网等等。
此书自问世以来,以其激进的批评姿态和对19世纪英美女性文学的全新阐释,对西方文学与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桑德拉•吉尔伯特(Sandra M. Gilbert)、苏珊•古芭(Susan Gubar)
均为西方女权主义和女性主义文学研究领域颇具影响力的学者。她们是当代美国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创始人之一。两人长期合作,撰写了《阁楼上的疯女人》《诺顿女性文学选集》《没有男人的地带》等女权主义批评论著。
杨莉馨
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女性文学及中外文学关系研究。已出版学术专著《西方女性主义文论研究》《异域性与本土化:女性主义诗学在中国的流变与影响》《20世纪文坛上的英伦百合: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中国》《“我的河在向你奔来”:20世纪英语女作家在中国》等;译著有《葛特露和克劳狄斯——〈哈姆莱特〉前传》《通过身体思考》《阅读日记:重温十二部文学经典》《文尼莎与弗吉尼亚》等。
文/于青 在被典范与谦逊的规则禁锢下,那些手握笔墨的“疯女人”终于从时间的阁楼中走出来,弗吉尼亚·伍尔夫认为,在女性能够写作之前,必须“杀死”“屋子里的天使”,以及天使的对立面“怪物”——逃离男性创作的文本,不再成为“无足轻重的人”。 在1979年,桑德拉·吉尔...
评分文/于青 在被典范与谦逊的规则禁锢下,那些手握笔墨的“疯女人”终于从时间的阁楼中走出来,弗吉尼亚·伍尔夫认为,在女性能够写作之前,必须“杀死”“屋子里的天使”,以及天使的对立面“怪物”——逃离男性创作的文本,不再成为“无足轻重的人”。 在1979年,桑德拉·吉尔...
评分前两天重新翻这本书,忽然能够看得进去了。想起两个月前,对两位作者的研究方向有诸多不满,缠来缠去,使错了劲,那时候其实完全无法理解女性胸中之块垒——虽然我以为她们是女性,我也是女性,如果这个世界对待女性的方式真有问题,那对我来说必定也昭然若揭。但是我又忘记了...
评分中英对照看了下Northanger abbey那一部分,心里留下了阴影。。。。。。。。。。。。。。。。能看英文的就看英文吧。。。。。。。。。
评分文/俞耕耘 在当下,女性主义批评早已成为一门显学,关于它的论著研究,瀚如星海,而几乎所有著作都回避不了三十余年前的一部标志著作《阁楼上的疯女人》。“疯女人”形象的发现,直接生成了一套女性主义文学的批评话语。此作虽立足于文学文本,却着眼更广的视域,抱有更大的...
我觉得当时没有读文学专业是对的
评分20世纪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圣经。
评分本科的时候很吃这一套。现在长大了,觉得这样的批评方式空对空,没有现实意义。这本书带来的“坏”影响是,部分模仿者机械地批评,在文本中死命找寻一些父权压迫的影子,牵强附会。我理解两位作者作为女性的焦虑,也敬佩她们在应对各种批评(甚至直接冲淡/消解问题)时,坚持自我主张的勇气。可是,这都激不起我的触动,没啥共鸣可言。
评分上册的注释放到下册,反人类吗这是?!
评分引经据典较多。没有背景型阅读相对枯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