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楼上的疯女人

阁楼上的疯女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美] S.M.吉尔伯特
出品人:世纪文景
页数:897
译者:杨莉馨
出版时间:2015-2-1
价格:CNY 99.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208125537
丛书系列:西方现代批评经典译丛
图书标签:
  • 女性主义
  • 文学理论
  • 女性
  • 文学研究
  • 西方现代批评经典译丛
  • 外国文学
  • 女性文学
  • 文学
  • 女性主义
  • 文学
  • 心理分析
  • 19世纪
  • 社会批判
  • 疯癫
  • 性别角色
  • 叙事结构
  • 女性意识
  • 阶级矛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当简•爱和罗切斯特跨越身份地位的差异,终于站在神父面前要宣誓结合时,一个疯女人的出现粉碎了简•爱的一切梦想,这个疯女人就是罗切斯特的妻子——伯莎。这个疯女人毁掉了庄园,弄瞎了罗切斯特,自己也葬身火海,但也因此成全了简•爱与罗切斯特的姻缘。

本书问世前,大多数读者对伯莎这 个疯女人并不太重视,自从有了本书,人们忽而重新发现了一个类别。这些疯女人公然无视“妇道”,花枝招展、野心勃勃、作恶多端、自取灭亡……但本书作者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古芭告诉我们,每个温顺善良的女人背后,都或多或少拖着一个癫狂的影子。她们将这个疯女人从阁楼上请下来,就是为了抨击父权主义文化对女性的精神束缚。

《阁楼上的疯女人》被誉为20世纪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圣经》,也是当代美国文论中的经典。在这部著作中,作者重读了19世纪著名女作家如简•奥斯汀、玛丽•雪莱、勃朗特姐妹、艾米莉•狄金森等人的作品,打破了民族、地域与时间等多方面限制的疆界,将19世纪的英美女性文学视为一个整体进行了综合研究,梳理并归纳了构成19世纪英美女性文学传统中一系列重要的意象、象征与隐喻,如天使、魔鬼、月光、水、面纱、蛛网等等。

此书自问世以来,以其激进的批评姿态和对19世纪英美女性文学的全新阐释,对西方文学与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简介

桑德拉•吉尔伯特(Sandra M. Gilbert)、苏珊•古芭(Susan Gubar)

均为西方女权主义和女性主义文学研究领域颇具影响力的学者。她们是当代美国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创始人之一。两人长期合作,撰写了《阁楼上的疯女人》《诺顿女性文学选集》《没有男人的地带》等女权主义批评论著。

杨莉馨

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女性文学及中外文学关系研究。已出版学术专著《西方女性主义文论研究》《异域性与本土化:女性主义诗学在中国的流变与影响》《20世纪文坛上的英伦百合: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中国》《“我的河在向你奔来”:20世纪英语女作家在中国》等;译著有《葛特露和克劳狄斯——〈哈姆莱特〉前传》《通过身体思考》《阅读日记:重温十二部文学经典》《文尼莎与弗吉尼亚》等。

目录信息

总序
初版序言
第二版导言 学术界的疯女人
第一部分 走向女性主义诗学
第一章 王后的窥镜:女性创造力、男性笔下的女性形象和有关文学父性特征的隐喻
第二章 句子的影响力量:女性作家与作者身份的焦虑
第三章 洞穴的寓言
第二部分 在小说之屋内:简•奥斯汀笔下可能的房客
第四章 关在散文里:奥斯汀少女时代作品中的性别与文体
第五章 简•奥斯汀的覆盖故事(及其秘密的代理人)
第三部分 我们是如何堕落的?弥尔顿的女儿们
第六章 弥尔顿的幽灵:父权诗歌与女性读者
第七章 恐怖的孪生子:玛丽•雪莱陛下的怪物夏娃
第八章 从反面透视:艾米莉•勃朗特的地域《圣经》
第四部分 夏洛特•勃朗特的幽灵自我
第九章 心房里有一个秘密的伤口:《教师》中的学生
第十章 自我与灵魂的对话:相貌平常的简的历程
第十一章 《谢利》中有关饥饿根源的思考
第十二章 露西•斯诺被埋葬的生活
第五部分 乔治•艾略特小说中的监禁与意识
第十三章 由于失落而敏感:乔治•艾略特面纱背后的幻象
第十四章 作为毁灭天使的乔治•艾略特
第六部分 愤怒的力量:19世纪的女性诗歌
第十五章 放弃的美学
第十六章 女人—白色:艾米莉•狄金森的蛛丝
跋 “标出那新崛起的亚特兰蒂斯” 杨莉馨
译名对照
索引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阁楼上的疯女人》提出了一个非常吸引眼球的联想:笔与阴茎,即将文学创造力等同于男性的性特征。 通过诗歌创作中诗人对虚构性世界的占有行为、审美与男性性快感的联系等例子,进一步说明了文学创作属于父权的一种精神类型。由于笔握在男性手中,因此文本是男性的私有财产,而...  

评分

文/俞耕耘 在当下,女性主义批评早已成为一门显学,关于它的论著研究,瀚如星海,而几乎所有著作都回避不了三十余年前的一部标志著作《阁楼上的疯女人》。“疯女人”形象的发现,直接生成了一套女性主义文学的批评话语。此作虽立足于文学文本,却着眼更广的视域,抱有更大的...

评分

《阁楼上的疯女人》打破了我们对《简爱》的传统解读,它以解构主义的角度出发,去中心化,关注边缘人物伯莎,得出了与传统视角截然不同的观点——《简爱》并不是一部纯粹的女性小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勃朗特反叛的女性主义,也体现了一定的妥协性。伯莎是简内心的另一面,也...  

评分

评分

文/俞耕耘 在当下,女性主义批评早已成为一门显学,关于它的论著研究,瀚如星海,而几乎所有著作都回避不了三十余年前的一部标志著作《阁楼上的疯女人》。“疯女人”形象的发现,直接生成了一套女性主义文学的批评话语。此作虽立足于文学文本,却着眼更广的视域,抱有更大的...

用户评价

评分

她们曾照亮我。

评分

标记,需重读

评分

上本读毕,如果阅读完涉及作品再看,会是非常非常过瘾的阅读体验。 凝固了的精致的女性,被创造出的艺术品,死亡舞者,沉默着,舞。相对于父权文学史传统中的“影响的焦虑”,女性作家面对的是作家身份的焦虑,其文本的缝隙里是对自我定义的追寻。分裂的人格(用替身/重影表达愤怒、颠覆性的冲动;女性笔下的怪物是在寻求自我表达权力的女性,她有权从内部呈现;表里不一的负罪感,或戏拟)、监禁与逃跑(对子宫转为坟墓的恐惧;母性身份焦虑与对文学创造力的焦虑;注定被占有的客体被否定了获得精神超越的希望) 哈,今天读弥尔顿的女儿们部分,突然觉得之前困扰我的气质问题——“没什么女孩子气、跟谁都像兄弟”——仿佛也显得格外具有反抗性嚯!

评分

不赞同作者的观点,疯狂或许给了女性反抗与逃避父权宰制的机会,却没给她们逃避之后的出路,在当代女性文学评论界,一直存在对疯狂主题的过分肯定,将之视作理性的强力对手,父系权力的劲敌,视作女性建构主体性的不二选择。殊不知疯狂本身才是最脆弱和不堪一击的,它破坏的是理性秩序中稳固同一的主体性,而这恰恰是女性主义者所热衷的,换句话说,女性在用解主体性的方式建构自身主体性,这难道不是绝妙的反讽么?显然疯狂不是女性走向自由独立的通道,与其追逐疯狂,不如学会如何与理性共舞。

评分

不赞同作者的观点,疯狂或许给了女性反抗与逃避父权宰制的机会,却没给她们逃避之后的出路,在当代女性文学评论界,一直存在对疯狂主题的过分肯定,将之视作理性的强力对手,父系权力的劲敌,视作女性建构主体性的不二选择。殊不知疯狂本身才是最脆弱和不堪一击的,它破坏的是理性秩序中稳固同一的主体性,而这恰恰是女性主义者所热衷的,换句话说,女性在用解主体性的方式建构自身主体性,这难道不是绝妙的反讽么?显然疯狂不是女性走向自由独立的通道,与其追逐疯狂,不如学会如何与理性共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