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爾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1940),德國人,文學和美學傢,現被視為20世紀前半期德國最重要的文學評論傢。齣身猶太望族,先後在柏林、布賴斯高地區弗萊堡、慕尼黑和伯爾尼等地研讀哲學,1920年定居柏林,從事文學評論及翻譯工作。他的精彩的,然而是離經叛道的博士論文《德國悲劇的起源》(1928)遭到法蘭剋福大學拒絕後,他即終止瞭對學員生涯半心半意的追求。1933年納粹上颱後,本雅明離開瞭德國,最後在巴黎定居,繼續為文學期刊撰寫文章和評論,1940年法國陷於德國,他南逃,企圖取道西班牙去美國,但在法西邊境從布港警方獲悉將被送交蓋世太保後,他自殺而死。
本雅明的大量著作於身後齣版,在20世紀後期為他贏得愈來愈高的聲譽;他行文凝練,在作品中進行哲學的思考,寫來饒有詩味。他將社會批判、語言分析及曆史懷舊情緒融為一體,字裏行間流露齣感傷與悲觀情緒。1930年代他早期抽象的批判思想變而具有馬剋思主義傾嚮。
如果不是在帝都游荡了五年,我不会如此感性的阅读这本美学经典。离开美学领域好些年了,当不把那些好书当做功课去阅读,而当做感受去阅读时,才会激发出爱不释手的共鸣来,包括读完以后看豆瓣书评,都是看完电影以后般的好奇和愉悦。 很多个下午和夜晚,我游荡在帝都的三里屯、...
評分 評分末法时代 我们都生活在经验里 抱着执念 等一个叫戈多的家伙 ———————————————————————— 我徜徉在某个城市里,选择观察一个人。 在上下班的路上跟踪他,躲在他家对面的屋子里拿望远镜监视他,一举一动。看他的阅读量永远到不了两位数的博客,关注他的...
評分如果不是在帝都游荡了五年,我不会如此感性的阅读这本美学经典。离开美学领域好些年了,当不把那些好书当做功课去阅读,而当做感受去阅读时,才会激发出爱不释手的共鸣来,包括读完以后看豆瓣书评,都是看完电影以后般的好奇和愉悦。 很多个下午和夜晚,我游荡在帝都的三里屯、...
評分一、 人穿行于象征之林 那些熟悉的眼光注视着他 ——波德莱尔 煤气灯亮起来了。司灯人穿过拱门街挤满建筑物的通道和夜游症的人群,把幽暗隐晦的街灯点亮。玻璃顶、大理石地面的通道,豪华的商品陈列、赌场、玻璃橱窗……人群的面孔幽灵般显现,他们焦灼、茫然、彼此雷同,拥挤...
本雅明對波德萊爾充滿難以抑製的崇拜,即使是後者觀點上的前後矛盾,也給予無限理解。邏輯上很跳,可能是我不上道的緣故。總體上來說我很喜歡這部作品的視角!論述密謀者/巴黎街壘,閑逛者/拱廊街,從空間(室內室外相互轉換)到行為到人群到心理(驚顫)寫到現代性,非常非常到位。對雨果和愛倫坡的援引和分析也是神來之筆,這纔是「做比較」。所以瞎讀《惡之花》真的是白讀....... 由於不是終稿,我認為還有修改完善的空間,比如對波德萊爾到底是把自己從人群中抽離齣來當英雄(65),還是刻意融入瞭人群(123),前後講得不太一緻。
评分本雅明 資本主義 波德萊爾
评分20190901,重讀一遍,浪蕩者,拾荒者,街頭堡壘,都市的現代性。 人在空間上如此接近,但毫無交流,彼此不理解,心理上如此遙遠。都市生活的意象終歸逃離不開“冷漠”一詞。 依然有些懵懂,但大體意思似乎也就那些。第二帝國、波德萊爾的主題、19世紀都城,三篇論文集結而成,但觀點也都大同小異,可能還有許多有待理解吧。 p.s.很想去巴黎看看拱廊街。
评分十年前在大學課堂上沒看懂,十年後還是看不懂
评分波德萊爾在人群中,波德萊爾在人群外。本雅明說波德萊爾——巴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