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1940),德国人,文学和美学家,现被视为20世纪前半期德国最重要的文学评论家。出身犹太望族,先后在柏林、布赖斯高地区弗莱堡、慕尼黑和伯尔尼等地研读哲学,1920年定居柏林,从事文学评论及翻译工作。他的精彩的,然而是离经叛道的博士论文《德国悲剧的起源》(1928)遭到法兰克福大学拒绝后,他即终止了对学员生涯半心半意的追求。1933年纳粹上台后,本雅明离开了德国,最后在巴黎定居,继续为文学期刊撰写文章和评论,1940年法国陷于德国,他南逃,企图取道西班牙去美国,但在法西边境从布港警方获悉将被送交盖世太保后,他自杀而死。
本雅明的大量著作于身后出版,在20世纪后期为他赢得愈来愈高的声誉;他行文凝练,在作品中进行哲学的思考,写来饶有诗味。他将社会批判、语言分析及历史怀旧情绪融为一体,字里行间流露出感伤与悲观情绪。1930年代他早期抽象的批判思想变而具有马克思主义倾向。
如果不是在帝都游荡了五年,我不会如此感性的阅读这本美学经典。离开美学领域好些年了,当不把那些好书当做功课去阅读,而当做感受去阅读时,才会激发出爱不释手的共鸣来,包括读完以后看豆瓣书评,都是看完电影以后般的好奇和愉悦。 很多个下午和夜晚,我游荡在帝都的三里屯、...
评分本雅明应该没有文学批评的野心,他甚至连波德莱尔诗中的音节都没有数对——出于对这个图书馆式天才的仰慕,我更愿意相信他事实上只是是草草读过。作为一个立志透过细节与现象的辩证图景解读一个时代(无疑是最抽象和复杂的一个)的学者,这样的马虎显得有些草率,更加体现出他...
评分本雅明认为现代机械技术给个体带来的震惊体验,瓦解了传统艺术的神圣光晕,并将之视为一种现代性的直觉体验而被表达。然而,这种体验方式却不是到现代社会才出现的,也并非现代艺术的专利。震惊作为一种审美体验,涵盖了从审美体验到审美判断的整个审美过程,使个体在面对丑、...
评分末法时代 我们都生活在经验里 抱着执念 等一个叫戈多的家伙 ———————————————————————— 我徜徉在某个城市里,选择观察一个人。 在上下班的路上跟踪他,躲在他家对面的屋子里拿望远镜监视他,一举一动。看他的阅读量永远到不了两位数的博客,关注他的...
评分末法时代 我们都生活在经验里 抱着执念 等一个叫戈多的家伙 ———————————————————————— 我徜徉在某个城市里,选择观察一个人。 在上下班的路上跟踪他,躲在他家对面的屋子里拿望远镜监视他,一举一动。看他的阅读量永远到不了两位数的博客,关注他的...
波德莱尔在人群中,波德莱尔在人群外。本雅明说波德莱尔——巴黎。
评分有些转折联系非常需要花心力去理解,所以慢慢看。本雅明仰赖了自己庞杂的学识,对波德莱尔诗学脉络的研究可谓析理入微。对“经验”至“惊颤体验”的讲述异常精彩!感觉可以去看《恶之花》了。
评分本雅明对波德莱尔充满难以抑制的崇拜,即使是后者观点上的前后矛盾,也给予无限理解。逻辑上很跳,可能是我不上道的缘故。总体上来说我很喜欢这部作品的视角!论述密谋者/巴黎街垒,闲逛者/拱廊街,从空间(室内室外相互转换)到行为到人群到心理(惊颤)写到现代性,非常非常到位。对雨果和爱伦坡的援引和分析也是神来之笔,这才是「做比较」。所以瞎读《恶之花》真的是白读....... 由于不是终稿,我认为还有修改完善的空间,比如对波德莱尔到底是把自己从人群中抽离出来当英雄(65),还是刻意融入了人群(123),前后讲得不太一致。
评分波德莱尔在人群中,波德莱尔在人群外。本雅明说波德莱尔——巴黎。
评分带着《历史哲学论纲》再读,感觉完全不同。本雅明用波德莱尔的方式写波德莱尔:“波西米亚人”,叮叮当当的一串象征群——密谋家、闲逛者、拾荒人、妓女和街垒战;但侧身而立的是犹太密宗和卡尔•马克思——暧昧的拯救与暴力批判,弥赛亚无时不在却永远不来。“为艺术而艺术”已经高雅到了如此境地,人能冷静地赏玩自己被现代性机器绞碎的身体,在城市的经验之流中随机撞上耶稣,本雅明带给我的诗意体验比波德莱尔还丰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