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1940),德国人,文学和美学家,现被视为20世纪前半期德国最重要的文学评论家。出身犹太望族,先后在柏林、布赖斯高地区弗莱堡、慕尼黑和伯尔尼等地研读哲学,1920年定居柏林,从事文学评论及翻译工作。他的精彩的,然而是离经叛道的博士论文《德国悲剧的起源》(1928)遭到法兰克福大学拒绝后,他即终止了对学员生涯半心半意的追求。1933年纳粹上台后,本雅明离开了德国,最后在巴黎定居,继续为文学期刊撰写文章和评论,1940年法国陷于德国,他南逃,企图取道西班牙去美国,但在法西边境从布港警方获悉将被送交盖世太保后,他自杀而死。
本雅明的大量著作于身后出版,在20世纪后期为他赢得愈来愈高的声誉;他行文凝练,在作品中进行哲学的思考,写来饶有诗味。他将社会批判、语言分析及历史怀旧情绪融为一体,字里行间流露出感伤与悲观情绪。1930年代他早期抽象的批判思想变而具有马克思主义倾向。
瓦尔特•本雅明笔下的第二帝国的巴黎总让我联想到李欧梵所描述的摩登的上海。两者都是从市民消费谈起,然后引伸出经济力量对文人作品的影响。城市生理学,诸如《夜的巴黎》、《桌上的巴黎》、《水中的巴黎》这样的作品在20世纪的上海同样存在,甚至连戴望舒的那首著名的《雨...
评分毫无疑问,这是我几年间读到最精彩的文论,从波德莱尔引出的巴尔扎克、爱伦坡、雨果,乃至马克思都神采奕奕,风朗俊才。 但我怀疑是翻译本人没读过巴尔扎克和雨果,乃至出现很多作品名,章节名的低级谬误。 大名鼎鼎的戈蒂萨尔居然和高老头搞混了,邦斯舅舅被译成了米多外甥...
评分本雅明博士,您的研究题目“巴黎,19世纪的首都”,似过于空洞浮泛,研究主题不够明确,建议修改为“19世纪巴黎的空间与想象:以拱廊为例”,是否更为清楚?另,您的研究计划包括五个部分:“傅立叶与拱廊”、“达盖尔与全景画”、“格兰维尔与世界博览会”、“路易•菲利普...
评分一开始读的时候感觉译者的注释太少,很多人名都不认识,一些专业词汇也不太懂,都要自己查(这里吐槽一下译者),遇到不了解的当时用手机查过后就将该词的页码行数记录在笔记本上,现在统一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关于人名的注释,力求详尽,附带上了他们各自的思想,有些还考...
评分朋友送的生日礼物(三本书),除了这本还有《单向街》,是去年八月的一个惊喜,一口气读完两本。可惜这是未完成的作品。正是因为它,重新再看波德莱尔。
评分也太零散了吧,但是书名起得真好。想看看发达社会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怎么写:)
评分读这本书也是充满了现代性的体验的,读的过程中不断地惊异于其呈现出的每一个侧面。本雅明极力描写当时出现的新的现象,而不忘呈现其过去的样子,观望现在也不断地回溯过去,因此脉络的构建也无比清晰。一切由快速和繁多促使瞬间的形成,瞬间的体验则带来惊颤之外也带来麻木。
评分本雅明 资本主义 波德莱尔
评分“这里有个特殊的星座,使得伟大与慵懒也会聚在某个人上,这样的星座就支配了波德莱尔的一生。他把它译解了出来称之为“现代主义”。当他观望那些停泊在港湾里的船只迷失自己的时候,他就看出了自己与它们的一致。英雄就像那些造得如此好的帆船一样,是多么的坚实,多么的意味深长,多么的谐调。但是,辽阔的海洋只能徒然地向他召唤,因为他的生活被一颗灾星支配着。现代主义最终表明是他的厄运。英雄并没有被植入现代主义中,它对这类人没有任何用处,它把他永远拴在了安全的港湾里,将他抛给了持久的慵懒。” 作为一个凡人,没有波德莱尔的诗才,又偏爱上现代性悲剧表演,留给我的便只有慵懒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