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1940),德国人,文学和美学家,现被视为20世纪前半期德国最重要的文学评论家。出身犹太望族,先后在柏林、布赖斯高地区弗莱堡、慕尼黑和伯尔尼等地研读哲学,1920年定居柏林,从事文学评论及翻译工作。他的精彩的,然而是离经叛道的博士论文《德国悲剧的起源》(1928)遭到法兰克福大学拒绝后,他即终止了对学员生涯半心半意的追求。1933年纳粹上台后,本雅明离开了德国,最后在巴黎定居,继续为文学期刊撰写文章和评论,1940年法国陷于德国,他南逃,企图取道西班牙去美国,但在法西边境从布港警方获悉将被送交盖世太保后,他自杀而死。
本雅明的大量著作于身后出版,在20世纪后期为他赢得愈来愈高的声誉;他行文凝练,在作品中进行哲学的思考,写来饶有诗味。他将社会批判、语言分析及历史怀旧情绪融为一体,字里行间流露出感伤与悲观情绪。1930年代他早期抽象的批判思想变而具有马克思主义倾向。
一、 人穿行于象征之林 那些熟悉的眼光注视着他 ——波德莱尔 煤气灯亮起来了。司灯人穿过拱门街挤满建筑物的通道和夜游症的人群,把幽暗隐晦的街灯点亮。玻璃顶、大理石地面的通道,豪华的商品陈列、赌场、玻璃橱窗……人群的面孔幽灵般显现,他们焦灼、茫然、彼此雷同,拥挤...
评分末法时代 我们都生活在经验里 抱着执念 等一个叫戈多的家伙 ———————————————————————— 我徜徉在某个城市里,选择观察一个人。 在上下班的路上跟踪他,躲在他家对面的屋子里拿望远镜监视他,一举一动。看他的阅读量永远到不了两位数的博客,关注他的...
评分(按:本文原刊於《詩潮》第六期二零零二年七月 ,頁50-53。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了劉北成重譯的Charles Baudelaire: a lyric poet in the era of high capitalism,題目改為《巴黎,十九世紀的首都》。這個新譯本補譯了1935年提綱,並增添了一篇波德萊爾論丹蒂的附錄文章...
评分 评分本雅明认为现代机械技术给个体带来的震惊体验,瓦解了传统艺术的神圣光晕,并将之视为一种现代性的直觉体验而被表达。然而,这种体验方式却不是到现代社会才出现的,也并非现代艺术的专利。震惊作为一种审美体验,涵盖了从审美体验到审美判断的整个审美过程,使个体在面对丑、...
重读,一个流畅的译本真的很重要啊!
评分波德莱尔:在任何地方发现我们当今生活的稍纵即逝、变幻不定的美,这就是读者允许我们称之为现代性的东西。
评分有些转折联系非常需要花心力去理解,所以慢慢看。本雅明仰赖了自己庞杂的学识,对波德莱尔诗学脉络的研究可谓析理入微。对“经验”至“惊颤体验”的讲述异常精彩!感觉可以去看《恶之花》了。
评分看到本雅明困在巴尔扎克、雨果、爱伦坡以及波德莱尔这些小说家的创造的纸面的迷宫里,就像看到迷惑在鲁迅、巴金、海子以及三毛创造的纸上的迷宫一般,是脱离现实世界的,是属于过去的,是牛对已经发酵在胃里的草的二次咀嚼,虽然还暗示着它原始自大地的醇厚风味,但确实离活生生的蓝天白云青草绿地有些远了。读到了100页,借阅过期了,也没有合适机缘读完,就这样吧。
评分本雅明运用大量的引文拼贴成的意象蒙太奇对初读者都是个巨大的考验 很难从段与段之间寻找到逻辑上的联系 我们只能捕捉到一个接一个的现代意象:闲逛者 密谋家 拾垃圾者 妓女和诗人文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