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小说由两条线索构成:一条是安娜与卡列宁、伏伦斯基之间的家庭、婚姻和爱情纠葛;一条是列文和吉娣的爱情生活及列文进行的庄园改革。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安娜,年轻漂亮,追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丈夫卡列宁却性情冷漠。与年轻军官伏伦斯基在火车站的邂逅,改变了安娜的生活。伏伦斯基被她的美貌所吸引,热烈追求,最终两人相爱同居。但对儿子的思念及周围环境的压力使安娜陷入痛苦和不安中,绝望的安娜选择了卧轨自杀。小说既揭露了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罗斯上流社会的丑恶与虚伪,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处在社会转型期时所进行的复杂的道德探索和思想探索。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俄国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19世纪中期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大多数人所崇拜的对象。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革命时的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
我坦白,自己这个网名是来自两个安娜的启发。 一个是大名鼎鼎的卡列宁夫人,一个是契诃夫《脖子上的安娜》里面没有前者出名的安纽达。 两个安娜,就是女人的两种选择。 一个要为了自由和爱情而赴死,一个为了富贵享乐而在现实里堕落,一个死了,一个要活下去。 其实她们都是...
评分我读完上册的感觉就是——我是俗人一枚啊! 真的是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哈,但是,我如果没感觉错的话,托尔斯泰先生应该是在赞美安娜那种对爱情痛苦而执着的追求(这种感觉是我接受多年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结果~~作家的思想永远那么伟大而高深,他所赞美的人永远那...
评分 评分《安娜·卡列尼娜》一书是我读过的最伟大最完美的小说——虽然结尾时列文那让人厌烦的、说教式的神学和和平主义思考添加了一点杂音。相比之下,《悲惨世界》是拼凑式的,《尤利西斯》带有一种远离生活的博学的书生气,《追忆似水年华》的深邃也部分地迷失在错乱爱欲的颓废中,...
评分安娜临死之前的心理独白,堪称十九世纪最精彩的心理描写,很难想象托尔斯泰在写这些段落时处于怎样的状态。记述下这些句子的人仿佛是安娜自己,如果把安娜自杀的部分作为全篇小说的高潮的话,那站在这最高点上俯瞰的不是托尔斯泰,而是死神。 死亡的阴影,一直笼罩着整...
热爱托老。安娜与列文都是想在生活中追索意义或超越生活的事物的人。前大半部分一直在看安娜怎样走向不得不卧轨的混乱状态,之后渐渐关注安娜和列文与生命之虚无和痛苦对抗。安娜的情感被痛苦绷紧最后在混乱中断裂,列文经由哥哥的死起始的恐惧和怀疑,哲学宗教理性逻辑思考和简单道理,生活不会因此突变,但有很强的肯定。 末章的epiphany可以整段抄写,只想到一颗“金子般的心”,大约是古典主义与虚无的屏障。教育与情感和爱。朴素而深沉
评分无法用语言赞美的伟大著作,伴我走过了一学期的悲喜交集的岁月。所有的人物关系与事件都有普遍意义,所有的心理描写都能引起强烈的共鸣。透过人物心理或语言展现出来对生活的深刻洞见,所有的一切都让我觉得相见恨晚。有历经波折误解的美满的爱情,有轰轰烈烈却下场惨烈的爱情,有背叛与不得不妥协的爱情。虽然往往不会这样极端,但是哪件不是人生中常有的呢?曾经在语文课本里阅读过安娜之死的经典章节,当时就感到无尽的哀伤与壮烈,现在再读安娜卧轨,虽然短短的一段,却瞬间泪流满面,伏伦斯基的下场更让人痛哭失声。我认为不能说安娜他们的爱情就是值得同情的,但他们经历的确实最典型的爱情。向伟大的作者与译者致敬,我也喜欢这套书的装帧和质感,带给我惬意地享受阅读并思考爱情、思考人生的机会。
评分断断续续地读完这个版本,觉得挺对不起大师的。所以也就先标记一下,慢慢理解和品位才说感想吧。特别喜欢译者的风格,由衷感谢他的奉献。
评分看完安娜卡列尼娜了,十月已经见底。看到第一部完结时特别惊喜,反复和夏夏推荐,觉得第一部和谐悦耳充满希望,有忧伤也是美的,到最后一部却非常迷茫……安娜死掉了,大火燃尽了三人的生命,作为对比的列文找到的灵魂真理却完全不能和灰烬相等,灰烬太真实了,真理显得轻飘飘。
评分实在不知道如何赞扬这本书,每每出现的东西都恨不得马上写下来做笔记,高声的夸奖显得很轻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