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緒論關於華語圈現代文學的研習
1.文學、市場經濟及其與國傢的關係
2.東亞民眾的共同經驗
第一章 清末民初(19世紀末期一1910年代中期)——租界城市上海的誕生與“帝都”東京的體驗
1.從上海縣到租界城市、高杉晉作眼中的上海
2.報刊業的齣現與近代學校體製
3.從洋務運動到變法運動、夏目漱石所看到的上海
4.“新小說”的齣現與日本留學熱
5.革命派的抬頭與留學生魯迅的內心審視
第二章 五四時期(1910年代後期一1920年代後期)——“文化之城”北京與文學革命
1.北京的復興與北京大學
2.鬍適的紐約之戀
3.文學革命、芥川龍之介所見之北京
4.魯迅的《狂人日記》與易蔔生的《玩偶之傢》
5.沙龍與媒體
6.俄國盲詩人愛羅先珂的新興“智識階級”批判
第三章 狂熱的1930年代(1928—1937)——國民革命後的老上海
1.北伐戰爭後共和國的統一、金子光晴眼中的上海
2.娛樂巨著《啼笑因緣》和上海新感覺派及左翼農村小說
3.地方色彩的文學與“京派”周作人的譜係
4.左翼作傢聯盟與國防文學論戰
5.文人的醜聞——魯迅的《兩地書》與女演員阮玲玉的遺書
第四章 成熟與革新的1940年代(1937—1949)——抗日戰爭與國共內戰
1.淪陷區的女性作傢們——張愛玲與梅娘
2.大後方的新興“文化城”——重慶、桂林和昆明
3.解放區的人民文學——趙樹理的《小二黑結婚》與《白毛女》
4.室伏剋拉拉所見之抗日戰爭、國共內戰時期
第五章 毛澤東時代(1949—1979)
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17年
2.“文化大革命”的爆發與文學之死——鄭義的“兩種文革”論
3.記者大宅壯一眼中的“文化大革命”
第六章 鄧小平時代及以後(1980年代至今)——“北京風波”與經濟高速發展
1.抗訴的傷痕文學與巴金的《隨想錄》
2.現代主義與紅衛兵一代的復齣——高行健和《今天》派詩人
3.大江健三郎與鄭義、莫言的共鳴
4.“北京風波”與移民文學
5.改革開放的加速與上海的重新崛起
6.後鄧小平時代的社會和文學
第七章 香港文學史概說
1.從鴉片戰爭到第二次世界大戰——“邊緣文化”的時代
2.從“文化大革命”到香港迴歸一香港身份認同的萌芽與詩人也斯
3.從《香港短篇小說選》追溯戰後香港文學史
4.李碧華的《胭脂扣》——無軌電車與妓女的幽靈
5.1997年香港迴歸中國前後
6.粵語與香港電影及武俠小說
第八章 颱灣文學史概說
1.荷蘭統治時期與鄭氏統治時期
2.清朝統治時期的科舉文化體製
3.落後的媒體境況與“颱灣民主國”的失敗
4.日據時期的日語“國語”體製
5.舊式國民黨統治時期的“北京話”國語體製
6.“美麗島事件”的衝擊與“颱灣意識”的勃興
7.百花爭妍的現代文學
8.作為“混融文化”的颱灣文學
第九章 日本人對現代中國的解讀——20世紀中國文學閱讀史
1.戰前對魯迅的接受
2.東京外語小組對同時代文學的接受
3.東京大學中文係與中國文學研究會
4.戰後現代文學的研究與翻譯
5.香港文學
6.颱灣文學
第十章 村上春樹與華語圈——日本文學跨越國界之時
1.東亞的“村上之子”
2.順時針迴轉傳播的“村上現象”
3.現代都市成熟的標誌(Merkmal)
4.現代日本文學對於漢語圈的深切關注
5.鏡像映射中的海峽兩岸暨香港——版本研究的可能性
附錄
村上春樹的漢語翻譯——日本文化本土化與中國本土文化的變革
華語圈文學史年錶
譯後記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