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书,他成为中国大陆文化界的重要推手;透过他,可以看懂中国大陆六十年来社会、文化与政治环境的变化。
《也无风雨也无晴》是著名出版家、文化人沈昌文迄今为止最完整的一部回忆录。该书详细地记录了沈昌文如何从上海银楼里一个初中都没有读完的“小伙计”,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和各种机遇,而一步步地成为三联书店总经理和《读书》杂志主编,以及退休后的生活与出版活动。这本书不仅记录了一个小人物的奋斗史,同时,它也可看作是中国当代出版史的一个缩影。书中披露了当代出版史上不少不为人知的细节,具有丰富的史料和研究价值。
沈昌文,1931年9月26日生于上海。1951年3月至1985年12月,在人民出版社任校对员,秘书,编辑,主任,副总编辑。1986年1月至1995年12月,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兼《读书》杂志主编。1996年1月退休。著有《阁楼人语》、《书商的旧梦》、《最后的晚餐》、《知道》,译作有《控诉法西斯》、《列宁对全世界妇女的遗教》、《阿多拉茨基选集》(部分)等。
2018-4-18 书中提到了作者在为《读书》组稿过程中与很多学者的交往。 李荒芜:在《读书》上发表了一首旧体诗,有人写文章批判,《读书》编辑认为不妥按下不发。书中提到的他的遗言是“但求安静”,流露出一些惋惜。在网上搜到李荒芜曾以“右派”身份在东北原始森林伐木,看到他...
评分沈昌文将自己的回忆录名为《也无风雨也无晴》,撷自苏轼的《定风波》,东坡原为豁达语,沈昌文自然是极认同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前半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这才是题眼所在,回首、萧瑟、归去,方有了“也无风雨也无晴”,事实上,在回首之前,早已饱尝风吹和雨...
评分《也无风雨也无晴》,捧在手中厚实的一本,其中承载的也是厚重的历史。书中记录的不只是沈昌文老先生一个人的回忆,也是一部中国的近代史,更是中国出版业发展的一个缩影。里面是中国式小人物在历史浪潮中的起伏兴衰,更是整个时代的一个不可磨灭的记号。 在上...
评分沈昌文将自己的回忆录名为《也无风雨也无晴》,撷自苏轼的《定风波》,东坡原为豁达语,沈昌文自然是极认同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前半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这才是题眼所在,回首、萧瑟、归去,方有了“也无风雨也无晴”,事实上,在回首之前,早已饱尝风吹和雨...
评分决定买这本书是因为它的装帧。淡蓝色的绒布面,拿在手里有一种温润感。封面一个提着两捆书的乡下老头,背面写着”废纸我买”。 作者沈昌文,原三联书店总经理,《读书》杂志主编,这是一本回忆录性质的文集。 沈昌文,解放前出生于一个曾经富裕的破落家庭,母亲一...
读完对范用很感兴趣,哈哈
评分沈昌文,这个名字最早还是在《城市画报》里看过,这本书算是他的自传吧,就好像《行者思之》算是一个人的法制史一样,这本书算是一个人的出版史,沈公不避讳自己做假账,在大时代的背景下为了苟且而活的检举行为,畅快,总比道德卫士来的真切,这本书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回溯了我许多年少读物的诞生历程,比如:蔡志忠、茨威格、房龙等等,牛逼的是沈公三联大厦的建成、和胡乔木、胡德平、俞晓群的交集,和范用的交恶
评分三联曾经的老总的回忆录。对出版界人士来说确可以当成八卦来看,但对于普通读者而言,里面提到的人物不仅繁杂,还生疏,不知道是不是显摆自己的人脉之广。文字就不用提了,满满的市井气。作为一本书来说,不值一买。
评分识相如何,交由读者评判,态度坦然,令人敬佩。是是非非,都已作古,不如随风归去。
评分去年获得签名赠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