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难中的学术与政治

国难中的学术与政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吴敏超
出品人:
页数:328
译者:
出版时间:2014-3
价格:66.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16140710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经济史
  • 民国史
  • 近代史
  • 思想史
  • 历史
  • 经济思想史
  • 中国近代史
  • 近现代
  • 国难中的学术与政治
  • 学术史
  • 政治史
  • 近代中国
  • 知识分子
  • 历史研究
  • 社会变迁
  • 思想演变
  • 危机应对
  • 文化传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本书通过全面考察与比较《中国经济》月刊、《经济学季刊》和《中国经济情报》周刊三份富有影响力的经济期刊,探讨从九一八事变至七七事变深重国难背景下中国经济学界争鸣、碰撞的宏大气象。三份期刊的办刊背景、关注重心、观点主张各有不同,展现了中国经济学界在马克思主义、西方自由资本主义和三民主义等各种思潮影响下,对于列强与中国经济关系、中国经济走何种发展道路等重大问题的歧见。经济学者的热烈探讨、建议与批评,对当时的政府经济决策及后来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产生了重大影响,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至今仍不可磨灭。

作者简介

吴敏超,女,浙江海宁人,1979年1月生。1997年至2004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先后获历史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04年至2008年就读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史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08年7月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至今。现为该所经济史研究室副研究员,复旦大学中国史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学术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抗日战争史、华侨华人史。

目录信息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学术旨趣与研究现状
一 学术旨趣
二 研究现状
第二节 三份刊物与三种“主义”
一 汪系背景的《中国经济》
二 自由主义学者主导的《经济学季刊》
三 夹缝求生的左翼阵地《中国经济情报》
四 “主义”的对立
第二章 经济发展道路之争
第一节 国难中的经济
一 基本走势
二 工农业萧条与贸易衰退
三 一线生机还是穷途末路
第二节 寻找发展道路
一 经济落后的根源
二 整体变革还是渐进改良
第三章 列强经济侵略之痛
第一节 共识与分歧:列强对华经济侵略
第二节 民族危机:日本对东北的经济侵略
一 侵略之经济动因
二 侵略之具体表现
第三节 “中日经济提携”与“开发华北”
一 反对“中日经济提携”
二 警惕“开发华北”
第四节 “反帝”的号召力
第四章 发展农村经济的出路
第一节 农村破产
一 农村破产的表现
二 农村破产的原因
三 根本与“枝节”两个解决方案
第二节 金融枯竭与信用合作社
一 农村资金流向城市
二 质疑信用合作社和农业仓库
第三节 谷贱伤农
一 经济危机背景下的谷贱伤农
二 改进生产技术还是改变经济制度
第四节 焦点所在:土地问题
一 解决土地分配问题:共同愿望与不同途径
二 三面不讨好的土地“村公有”方案
三 减租与减赋
第五章 应对金融货币危机
第一节 改进银行制度
一 银行业的畸形繁荣
二 建立中央银行制度的图景
第二节 评述白银问题:从银贱到银贵
一 银价下落期:“无根之繁荣”
二 银价上涨期:深陷困境
第三节 讨论货币改革:从废两改元到法币改革
第六章 改造财政制度
第一节 不合理的财政收支系统
第二节 批评旧税整理
一 毁誉参半:关税改革
二 猛烈痛击:盐税和统税改革
第三节 热议新税开征
第七章 谋划经济建设
第一节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中的朝野努力与分歧
一 蒋介石倡导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二 学者对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评价
三 和而不同:学者提出的国民经济建设方案
第二节 自由经济与统制经济的抉择
一 时代潮流:统制经济
二 质疑之声:中国能实行统制经济吗?
第三节 战时财政问题
一 未雨绸缪:战时财政的紧迫性
二 路在何方?
第八章 结论
附录 1930—1937年中国经济领域论文目录举要
参考文献
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题目太大,其实作者没法驾驭。

评分

描述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以及不同的经济学刊物对现状的分析这两者之间的平衡度感觉不是掌握的很好。有时就不知道对具体问题的描述和分析是作者自己的还是当时经济学家的意见了。其次,史料很多,但是拼在一起就感觉乱。重点还是背后的思想理路、社会风气、甚至是意识形态的影响,最想知道的就是当时的经济学家为何是这么想的,且为何出现了差异和纷争。再次,他们的共识又是什么?学界与政界的互动关系怎样?作者好像是事先搭起了一个架子,然后把不同刊物中关于某个同样问题的文章放在一起比较异同,是不是脱离了当时具体的语境?

评分

描述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以及不同的经济学刊物对现状的分析这两者之间的平衡度感觉不是掌握的很好。有时就不知道对具体问题的描述和分析是作者自己的还是当时经济学家的意见了。其次,史料很多,但是拼在一起就感觉乱。重点还是背后的思想理路、社会风气、甚至是意识形态的影响,最想知道的就是当时的经济学家为何是这么想的,且为何出现了差异和纷争。再次,他们的共识又是什么?学界与政界的互动关系怎样?作者好像是事先搭起了一个架子,然后把不同刊物中关于某个同样问题的文章放在一起比较异同,是不是脱离了当时具体的语境?

评分

题目太大,其实作者没法驾驭。

评分

题目太大,其实作者没法驾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