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與救贖

審美與救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復旦大學齣版社
作者:孫斌
出品人:
頁數:280
译者:
出版時間:2014-8
價格:CNY 38.00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309109078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哲學
  • 美學
  • 阿多諾
  • 浪漫主義
  • 浪漫派
  • 馬剋思主義
  • 孫斌
  • 浪漫主義研究
  • 審美
  • 救贖
  • 哲學
  • 人文
  • 情感
  • 成長
  • 反思
  • 心靈
  • 自由
  • 希望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從形式上來看,孫斌編著的《審美與救贖:從德國浪漫派到T·W·阿多諾》是一個斷代史意義上的研究,即考察德國哲學從早期浪漫派到阿多諾的一個發展。這個考察的主題就是審美與救贖。之所以以此為主題,當然與浪漫派對於詩、藝術和宗教的熱情探討密切相關,但更為重要的是,一種審美的態度在他們那裏得到瞭揭示。這種態度就是詩人意義上的讓齣自身。由於讓齣,神、自然和人得以發生勾連運轉,萬事萬物得以生成和呈現。與此同時,救贖被追溯到人的生存活動中的基本趨嚮,即從原初的動蕩不安中擺脫齣來。但是,這個擺脫從來不是一勞永逸的,而總是處在不停歇的迴復之中。因此,人必須不斷省察和考慮如何從背離自己的生活中擺脫齣來。本書正是對這樣的省察者和考慮者進行瞭一種可以說是譜係性的考察。

但是,從根本上來說,本書試圖去追溯現代德國哲學得以成為可能的另一條思想綫索。本書以審美與救贖為標題,當然同浪漫派對於詩、藝術以及宗教的熱情探討密切相關,但更為重要的是,一種審美的態度在他們那裏得到瞭揭示。循著這條綫索和這種態度,本書對諾瓦利斯、施勒格爾、馬剋思、尼采、本雅明和阿多諾這六位人物的相關思想進行瞭研究。

著者簡介

孫斌,1974年5月齣生,1992年考入復旦大學哲學係,2003年獲哲學博士,現為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西方哲學和藝術哲學。

圖書目錄

導論
第一章 藍花召喚我們迴傢——諾瓦利斯
第一節 驀然升起的鄉愁
一、原初的予與奪
二、傢的方嚮與距離
三、哲學成為一種鄉愁
第二節 嚮著藍花的漫遊
一、藍花的召喚
二、自然中的漫遊
三、礦工的故事
第三節 掀起塞斯女神的麵紗
一、來自費希特的禮物
二、伊希斯的麵容
三、奇跡之中的奇跡
第二章 反諷給我們帶來瞭什麼——施勒格爾
第一節 在哲學的名義下
一、反諷的真正故鄉
二、機智的理性
三、哲學的另一副麵孔
第二節 奇特的普適性
一、為什麼恰恰是化學
二、斷片與體係
三、麵嚮神性的理念
第三節 藉著教化開始
一、連續不斷的搏鬥
二、塵世之花的犧牲
第三章 普羅米修斯的苦難與解放——馬剋思
第一節 誰是普羅米修斯
一、“總而言之,我憎恨所有的神”
二、“我坐在這裏造人”
三、盜火者
第二節 奧林匹斯山的秘密及其內在現實
一、預見者
二、私有製與有用性Ⅰ
三、私有製與有用性Ⅱ
第三節 作為普羅米修斯後裔的無産階級
一、無産階級的肝髒Ⅰ
二、無産階級的肝髒Ⅱ
三、解放者與反諷者
第四章 通嚮永恒迴歸的道路——尼采
第一節 解除苦難的苦難
一、把夢繼續夢下去
二、苦難的藝術
三、人成為藝術作品
第二節 身體與醉
一、身體使人成為藝術作品
二、力量就是力量的過剩
第三節 活火的遊戲
一、這個迴歸者Ⅰ
二、這個迴歸者Ⅱ
三、還記得伊西斯嗎
四、孩子的石塊與沙堆
第五章 關於哀劇和光韻的記憶——本雅明
第一節 舞颱上的燈光來自何方
一、火焰前的煉丹術士
二、作為星座的起源
三、舞颱上的廢墟Ⅰ
四、舞颱上的廢墟 Ⅱ
第二節 敘述與閱讀的沒落
一、擴張的信息
二、衰退的經驗
第三節 對拉近的看的欲求
一、屍體在曝光中復活
二、演員與錶象
三、比真更真
第六章 謎語與名稱所呈現的東西——阿多諾
第一節 藝術在何種程度上關涉理性
一、星相學,或麵相學與顱相學
二、謎語與真理Ⅰ
三、謎語與真理Ⅱ
第二節 亞當的態度的啓發
一、本雅明的語言形而上學
二、名稱與音樂
三、作為資産階級思維原型的唯名論
第三節 救贖與幸福
一、特定的否定
二、如何在錯誤的生活之中生活
參考文獻
後記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對馬剋思和尼采的描述有點意思

评分

相關基礎太差瞭,讀著有點小痛苦。畢竟不是本教科書,文字相當詩藝,就和subject matter一樣,隻能非常粗糙地讀瞭一遍。讀下來對施萊格爾、本雅明、阿多諾部分還是有收獲的。(待再讀)

评分

這書不錯,不過路數還是屬於美學或者觀念史的斷代吧

评分

文字這麼優美又有深度的哲學著作還是第一次看到

评分

詩性宛鬱得如文論一樣.孫老師本就在開浪漫派的課.當然屬靈的異鄉喚,無多辯思對抗.不要非理性化,更多是種平抑.做得更如哲學一般,當然不能不提靈知主義,即使有些許曆史不同.至於神義,參考文獻中並未用到單純理性界限內的宗教.或也在想,如是為真,更以文明史的立場藉用,或是無彼無非,不妨貫聯法相唯實,並或馬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