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思想研究

康有为思想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萧公权
出品人:
页数:419
译者:
出版时间:2014-6-1
价格:CNY 108.00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300170312
丛书系列:萧公权文集
图书标签:
  • 思想史
  • 萧公权
  • 康有为
  • 国学
  • 中国近代史
  • K康有为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康有为
  • 思想史
  • 维新派
  • 戊戌变法
  • 儒家思想
  • 近代中国
  • 政治思想
  • 文化改革
  • 启蒙思想
  • 中国近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康有为思想研究》是萧公权先生最后一部长篇学术巨著,原为英文撰写,先以论文形式发表于学术期刊,后汇集成书,补写家世与生平两篇以及教育改革一章,分为四编。今由汪荣祖译成中文,列入《萧公权文集》第七册。

萧先生深入研究康有为,文长四十余万言,缘起于大批康氏未刊稿的出现。资料既备,萧先生以其精湛的哲学素养治思想史,自如探囊取物,源源不绝。这批康氏未刊稿微卷即由萧先生赠与位於台湾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而流传台湾。萧先生以“平心”阅读康有为的未刊稿之后,对这位中国近代史上的思想巨子,有新的理解与论断。当英文原著出版后,有些读者认为作者于康虽有批评,然大体而言过于同情康氏,甚至有左袒之嫌。此种观点多少受到民国以后革命史观的影响。事实上,萧先生本人早年撰写《中国政治思想史》康有为一章,亦有所不免。这些观点经深入验证后,有所修正,斯乃史家忠于文献、实事求是的态度。故所谓过于同情云云,不过是以“公心述”而己。

作者简介

萧公权(Kung-chuan Hsiao,1897-1981)现代著名政治学家。字恭甫,号迹园,笔名巴人、石沤、君衡。江西省泰和人,幼年就读于私塾。1915年入上海中国基督教青年会中学学习。1918年考入清华学校高等科。五四运动中曾参与创办《民钟日报》。1920年赴美留学,先后就读于密苏里大学、康奈尔大学,主修政治哲学,1926年获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1926年回国后至1948年,历任或兼任南方、国民、南开、东北、燕京、清华、北京、四川等大学教授,讲授中外政治思想史等课程。是“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1948年秋赴台,任台湾大学教授。1949年9月离台赴美,任华盛顿大学远东和苏联研究所客座教授,直到1968年退休。著述甚丰,除本书外,还有《政治多元论》、《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乡村:十九世纪的帝国控制》等,现已编成《萧公权全集》。其学术路向是,立足近百年来中国文化之变局,然后深入西方学术领域,在中西新旧各种学问之间加以折中调和、锤铸涵融,自成一家之言。从学术立场看,其毕生关注的问题,是中国历史的变与常,并以此为基点,来从事对中西文化的折中与融汇。

目录信息

第一编 家世与生平
第一章 家世
第二章 生平






第二编 哲学思想
第三章 儒学新诂
第一节 尊儒还是叛儒?
第二节 作为儒者的康有为
第三节 康氏对他前辈和同辈的态度
第四节 对群经之解释
第四章 以儒变法与以儒为教
第一节 以儒学为变法之哲学
第二节 以儒学为宗教
第三节 康有为在儒家传统中的位置
第五章 哲学的整合
第一节 早期:道德之世界
第二节 超乎人世之外
第三编 变法蓝图
第六章 政治改革
导言
第一节 理论立场
第二节 戊戌君主立宪之议
第三节 政治转变的因素
第四节 君主立宪之议
第五节 康有为与孙逸仙比较观
第六节 保皇与君主立宪(一八九九至一九一)
第七节 从事反对不成熟的共和主义(一九一一至一九二五)
第七章 行政改革
第一节 重整行政效能与民主(一八八八至一八九八)
第二节 义和团乱后的行政改革(一九一至一九一)
第三节 《官制议》
第四节 集权制对联邦制(一九二至一九二二)
第八章 经济改革
第一节 经济现代化的建议及其内涵
第二节 同时代人的见解
第三节 西学与经济改革
第四节 明治日本为经济现代化的模式
第五节 中国的情形:发展迟滞之一例
第六节 有关的政治因素
第七节 一个备取的途径
第八节 对极权方式的看法
第九章 教育改革
第一节 康氏提出的建议
第二节 基本设想
第三节 戊戌政变之后
第四节 作为改良派的康有为
第四编 大同理想
第十章 到大同之路
第一节 思想的层次和阶段
第二节 世界化与西化
第三节 在两个世界中摸索
第四节 到乌托邦之路
“大同”与“新文化”
大同与社会主义
《大同书》与乌托邦传统
附录:《大同书》与《佐治刍言》
第十一章 到工业社会的迂回路
第一节 言论随时变而易轻重
第二节 工业化的论点:理论趋向
第三节 工业化的计划
第四节 现代化问题:对中西文明的评价
跋:现代中国与新世界
引用书目
甲、康有为编著之部
乙、中日文著作之部
丙、西文著作之部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自公元前六世纪以来,孔子和儒学逐渐变为“一支广泛的思潮”。自儒家创始人死后,众多学人,不断地对这个最高道德真理,作出陈述与充实。二千多年来,不同儒生,如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等名贤,他们对儒家思想内容解释和修订,有着重要发展。直到今天,情形似乎仍然如此。 ...

评分

自公元前六世纪以来,孔子和儒学逐渐变为“一支广泛的思潮”。自儒家创始人死后,众多学人,不断地对这个最高道德真理,作出陈述与充实。二千多年来,不同儒生,如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等名贤,他们对儒家思想内容解释和修订,有着重要发展。直到今天,情形似乎仍然如此。 ...

评分

自公元前六世纪以来,孔子和儒学逐渐变为“一支广泛的思潮”。自儒家创始人死后,众多学人,不断地对这个最高道德真理,作出陈述与充实。二千多年来,不同儒生,如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等名贤,他们对儒家思想内容解释和修订,有着重要发展。直到今天,情形似乎仍然如此。 ...

评分

自公元前六世纪以来,孔子和儒学逐渐变为“一支广泛的思潮”。自儒家创始人死后,众多学人,不断地对这个最高道德真理,作出陈述与充实。二千多年来,不同儒生,如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等名贤,他们对儒家思想内容解释和修订,有着重要发展。直到今天,情形似乎仍然如此。 ...

评分

自公元前六世纪以来,孔子和儒学逐渐变为“一支广泛的思潮”。自儒家创始人死后,众多学人,不断地对这个最高道德真理,作出陈述与充实。二千多年来,不同儒生,如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等名贤,他们对儒家思想内容解释和修订,有着重要发展。直到今天,情形似乎仍然如此。 ...

用户评价

评分

经异于史,更异于现代科学。康南海根底在经,以史学和社会科学眼光来研究康的思想,恐怕把握的更多是现象与结果,而非其渊源所自。

评分

在东四的中国书店五十元买了这本书。早前阅读干春松先生的《保教立国》,现在阅读萧公权先生的这本扛鼎之作,对康有为的思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评分

在东四的中国书店五十元买了这本书。早前阅读干春松先生的《保教立国》,现在阅读萧公权先生的这本扛鼎之作,对康有为的思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评分

经异于史,更异于现代科学。康南海根底在经,以史学和社会科学眼光来研究康的思想,恐怕把握的更多是现象与结果,而非其渊源所自。

评分

所谓学贯中西,我以为是指治学方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