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写给容易上瘾、关注瘾品,对瘾品的历史感兴趣的读者。
早起喝一杯咖啡,疲倦时点一支烟,聚会时来一瓶可乐,你对这些习惯上瘾吗?
酒精、烟草、咖啡因、鸦片、大麻、古柯叶,瘾品已经深深渗入了我们的生活。本书综合了心理、药物、经济、文化、生态等领域的研究,详细介绍所有能让人类成瘾的物品,以及瘾品背后的经济、文化和战争。瘾品在历史上的力量有多大?它们为何有合法与违禁之分?是什么力量将瘾品的流行推动为规模庞大、模式各异的商品贸易?作者从瘾品的功能用途到它们的发现,到全球贸易的流通和经济政策,全面介绍精神瘾品的文化,追踪出大众化瘾品进入全球贸易主流的来龙去脉,内容有趣,视野广博,令人眼界大开。毫无疑问,它是一本关于瘾品文化史的经典著作,也是一本横跨世界史与药物史的杰作。
---------------------------------------------------------------------
关于瘾品,你知道吗?
瘾品贸易盛行于一个饥渴心灵取代了饥饿肚皮的世界。
医学研究证明,服用让人上瘾的东西都会侵蚀人大脑的判断机能,所以烟鬼和酒鬼十有八九都喜欢撒谎,不光是心理问题,还有一定程度的生理原因。
幸福感与解脱感都是化学分子凑巧产生的结果。身体机能在快感方面很是吝啬。诱发幸福感的神经传导素分配得非常俭省,而且大都发给对于求生或繁衍后代有益的表现。瘾品会蒙骗这个发送系统,促使这些诱发快感的神经传导素暂时增多。
日子过得无聊痛苦的人比忙碌满足的人更容易想要转换精神状态。近代早期90%的人口陷于痛苦贫穷之际,正是烟草等新兴瘾品成为大众消耗品的重要时机。这些东西是对抗难堪处境的意想不到的利器,是逃离现实桎梏的新手段。
现代资本主义特有的催吐天才是:教我们为了某一类产品或服务而违背自己的理智判断,然后再卖给我们另一批东西来应付已经造成的伤害,以便我们能够回过头来消费更多造成最初伤害的那些商品。
戴维·考特莱特,北佛罗里达大学历史学教授,著作包括《暴力之地:从边境到内地城市的单身男人与社会失序》、《黑暗乐园:美国鸦片毒瘾的历史》。
每天早上,到了办公室,我会很自然地喝一杯咖啡。而在家呢!就沏上一杯龙井。 一些男同事(也包括部分女同事)每天会有几次时间站在办公室的大门外抽烟,轻松地说笑着,在烟雾中放松一会儿。 家里装修时,我去工地现场,发现装修工人尽管吃着简单的萝卜、白菜、馒头或米饭,...
评分全书结束的时候,作者将构置瘾品于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宗教等多维视角的斑斓图层轰然推开,反溯于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及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本身——也许只有这个视角才是最贴切于人本身的初始视角,便因此笼罩上了乡愿般的人的味道;瘾品的历史终究要还原到人...
评分这本书从全球近代史的维度很好地说明了一个基本问题,那就是近现代的瘾品泛滥问题,完全是与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结合在一起的,凡是不能乘上这股商业大潮的瘾品,无论其历史多么悠久效果多么神奇毒性多么强烈,都绝对无法成为真正世界性的问题,事实上它们将只会是一种地区和部族...
评分这本还是蛮有启发性的。 开始当作解答“为什么”的书来读,想要了解关于人类和瘾品的关系,我们为什么会上瘾:嗜咖啡、糖、烟草、买买买……读到后面便会联想到郑也夫的那本《后物欲时代的来临》,它们有共同的主题:对消费主义全球漫滥的思考。 海洛...
评分如果从故事会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你肯定会看到许多关于瘾品的有趣故事。然而,站在投资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也许会是另一个非常好的故事。 瘾有分为物质成瘾及行为成瘾,本书主要是讲述物质成瘾(可卡因、海洛因、吗啡、咖啡因等),而行为成瘾是和物质无关的强迫症,如赌瘾和网...
关于瘾品历史的一个简明框架概述,可由此追根溯源,推理写手适用。。。
评分通俗的“上瘾品”历史,作者还是很学院派的,所以写法比较严谨。主要是烟草咖啡酒精和毒品的产生、贸易以及与政治的关系。上瘾,意味着这些物品会在一国很容易风靡,因此,弱小国家会把一切烟酒毒品看做是“殖民帝国故意毒害我国民”,而正常的国家也会认为“非理性影响社会秩序和公众健康”,这是与政治最大的关系。我最感兴趣的是酒,但写的最好的部分还是毒品,有骇人的故事,比如满洲的日本警察记录下的往OO器官里塞鸦片的中国妓女;也有助于理解前不久网上关于吸大麻是“自由”还是犯罪的争论。本书的不足是原著可能出版于上世纪90年代,现在的上瘾品更加丰富多彩,也更具迷惑性,比如摇头丸之类的,没来得及被纳进来。
评分对了,贾樟柯的三峡好人就是用烟酒茶糖来分段。现如今呢,最大的瘾,难道不是被窝里的手机瘾吗==!
评分关于瘾品历史的一个简明框架概述,可由此追根溯源,推理写手适用。。。
评分虽然不是那种看完之后顿时有领悟的书,书的信息量还是挺大的。有些我以前半清楚半不清楚的小细节这次也顺便搞清楚了一些(比如可口可乐和可卡叶到底什么关系)。不愧是史学家写的书,材料铺得开,也驾驭得住。美国作者涉及到非欧美地区的描述感觉也还靠谱,不是每个学科的人都有这个水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