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時間為經,以空間為緯,以城市空間政治經濟學理論為指導,以政府、企業、社區組織間的社會互動為綫索,探討製度變遷與生産方式變革背景下的城市空間生産過程,以及城市空間生産過程中社會行動者基於土地利用的各種社會衝突及其整閤機製。本書以廣州市海珠區為例,通過對建國前、建國後至改革開放前,以及轉型時期三個時段城市空間生産 過程、生産機製、土地利用衝突的類型、衝突治理機製的研究,探索意識形態、製度規則、 社會構成、經濟結構等要素對城市空間生産的影響,探索政府、企業、社區組織自身角色職 能的嬗變以及相互關係轉變對城市空間的影響。同時,從社會-空間辯證統一的觀點齣發, 探索城市空間的擴張與重構等物質景觀變遷對社會結構以及社會成員關係的反作用。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基於2008年博士論文擴充而成
评分基於2008年博士論文擴充而成
评分基於2008年博士論文擴充而成
评分基於2008年博士論文擴充而成
评分作者嘗試用列斐伏爾,但用得很不好,根源在於兩個嚴重誤讀:一是把空間客體化,二是把空間生産的三個維度壓縮到物質/建成環境一個維度。因而齣現瞭諸如“城中村空間生産的積極性”這樣可笑的說法。到瞭案例研究部分,撲麵而來的是廣州市政府橫嚮課題報告的即視感,學理探究付之闕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