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松山战役笔记》的后续之作。是一部关于我国抗日战争史上难得的取得全胜的攻坚战的微观战史。
全书以海峡两岸和日本、美国的各种战斗详报、地方史志、新闻通讯、战地电文、“三亲者”回忆等材料为基础,相互参证,详加辨析,以逐日甚至逐小时的密度,生动描画出和平时代的人们无法想象的艰辛、繁难、曲折、残酷的战争图景,读者藉此可以了解“八年抗战”短短四字中所包蕴的一切,重新理解“艰苦卓绝”的血肉意义,明白无数前辈付出了怎样“轻易”而伟大的牺牲,才为中国“搏得”大国地位奠定基础。
推荐词:
滇西,只不过是中国抗日大战场的一小隅,但在作者显微镜般的史眼之下,竟展现出如此波澜壮阔、令人心惊的图景,直叹历史因书写而得“再造”!中国历史,特别需要这样严谨精致的叙事作品,以忠勇将士之血肉铸就的战争史尤其需要与之相称的巨笔浓墨。作者余戈以后辈军人的庄重与虔诚,化刀剑为斧凿,镌刻并树立起了一座厚重的方尖碑,以此告慰历史、告慰民族、告慰牺牲者!佩甚!敬甚!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钱文忠
此书是余戈继《1944:松山战役笔记》之后,酝酿许久、孜孜以求,在他的滇西战役三部曲写作上的又一可喜“突围”之作。其史学之意义在通过对当年真实氛围的追寻,唤醒我们已经麻木的知觉,换来更有价值的反思。余戈不惜以十年代价,弄清尘封的一个个微观细节所构成的残酷真相,以其心血为抗战史重写树立了标杆。当今浮躁时代,仅此意志,就须要我们向它致敬的了。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 朱伟
余戈 1968年7月出生,在陕西、甘肃、云南等地乡村、军营度过童年和少年时代。1985年考入军校从军,曾在部队任雷达技师、宣传干事。1994年调入解放军出版社,现为《军营文化天地》杂志主编、副编审。2000年起,业余时间收藏抗战文物、研究抗战史,从技术、战术、军人生存方式等军事文化视角,进行“微观战史”的写作。已出版《1944:松山战役笔记》,获国家图书馆第六届文津图书奖、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提名奖。
这本书读来,委实艰难。前前后后两年多的时间,微观的战争小说。字里行间的细节,作为一个隔离与当时情景下的读者,要去理解、要去感受,其实并不容易。阅读更多的从细节感受,上升到情感共鸣。白描战争进程的写作手法,读来如此晦涩,缺乏想象的空间,也缺乏深度的代入感。但...
评分高王凌的乾隆三部曲里最令人深刻的描写就是傅恒的反行为,即下克上。也就是君臣斗智,官僚系统运用文书的力量改变专制帝王的意志。金川之役,乾隆帝以贻误军机罪赐死讷亲,而换上傅恒,傅恒在战场上表现也没有明显比讷亲有多少出色,却最终使得乾隆改变了自己的意见采纳了自...
评分作为一个出生成长于书中事发所在地的人,我自小便从父辈、祖父辈的口述之中对当年的这场战争有了认识,随着年龄的增长也逐渐开始查阅关于本地的这场战争的记录,万幸的是,我的同胞我的父老乡亲至今没有忘掉这场战争,各种珍贵的图片、物件、资料得以保存,当然还包括那一座有9...
评分本书的新颖之处在于“微观战史”,即用大量的战报、回忆录、实地考察、采访报道和地图照片,来描述一场战役的多面细节。这样类型的书我以前没有读过,说实话,读起来确实能够深刻的感受到战地中丰富到残忍的细节,这些残忍不仅限于战场,更多的在于陷入战争后整个社会的分裂、...
评分#t# 快速浏览。本书有点流水账,时间跨度为两年,与松山战役相比,双方战史资料的比对验证较弱。
评分读研时在图书馆反复借了多次,最后是在毕业前夕熬夜读完的。自从高中时读一本国家地理第一次知道了滇西抗战和腾冲,一直没有忘记过,13年独游云南,在腾冲参观国殇园,看着山包上一排排墓碑泪流不止。这本书如同解剖一样的写法最大限度的再现了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读罢荡气回肠。
评分得有极大的耐心才行,可能是修为不够吧,还是坚持不下来。
评分历史当面对。
评分读研时在图书馆反复借了多次,最后是在毕业前夕熬夜读完的。自从高中时读一本国家地理第一次知道了滇西抗战和腾冲,一直没有忘记过,13年独游云南,在腾冲参观国殇园,看着山包上一排排墓碑泪流不止。这本书如同解剖一样的写法最大限度的再现了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读罢荡气回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