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战争究竟怎么打?
写兵种、战术之细节 补正史、古籍之缺失
揭六朝更迭种种真相 述血与剑的纷争乱世
我们通常对古代战争的想象都源自演义、小说等文学作品,但这些作品中的战争场面都不过是小说家的幻想与虚构而已,并不是真实状况。本书对各种史料进行分析与整理,从散落史书各处的战争叙述中寻找线索,借助最新的史学研究成果,为我们描绘出了魏晋南北朝各场重大战役细节,展现出丰富、生动 的历史原貌。同时,本书对骑兵和步兵的作战模式和战术演变做了详细的论述,对战争中如地理、季节、财政等因素对战事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具体的讨论。由此,本书也补充了正史、古籍所未详述之处,通过一部军事史的写作,对魏晋南北朝历史进程做出了新的诠释。
李硕,河北保定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清华大学历史系硕士、博士,现供职于新疆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从事中古军事史、历史地理、边疆民族问题研究。著有《铁马楼船北府兵》《从大漠绿洲到玉石山谷:南新疆探索图文志》等,在《中华文史论丛》《学术月刊》《历史地理》《敦煌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公元3世纪末,中国处于东汉末年,随之进入了战乱时期,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至南北朝终结,近四百年的时间,是秦朝统一以来中国历史上最长的分裂时期。《南北战争三百年》将从战场、政权等方面的演变告诉我们南北朝时期三百年的风云变幻。 作者李硕,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专...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晋安帝元兴二年(公元403年),陶渊明与檀道济两人恰巧都在京口,就这样成了同事。 京口在今天的镇江,距离都城建康的路程只有一百多里,若是起早贪黑地赶路,只要一天时间,若是走长江水路,更加轻松,镇军将军刘裕把幕府设在京口,派出部队参加对此前占据建康并篡位的桓玄一...
中国史的图书写政治、人物、思想文化、制度的多,写社会组织、生产生活的少,这一本讲汉代至南北朝军队的组织、战术的运用以及战争与社会的互动,还是很有新意。几个有意思的观点: 1、西汉军队掌握的骑兵冲锋战术是战胜游牧军队的极重要的一个战术原因 2、中原与游牧军队在战术上相互学习 3、地理因素是制约当时战争的主要因素之一,战争的展开依托或受制于河流,季节性明显。 4、游牧政权进入中原之后战争形式改变是促使其社会形态改变的一个主要因素。 缺点: 1、作者对非重点研究的部分不太用力,沿袭一些老旧观点或者干脆想当然的地方比较多。 2、作者文笔很好。有些地方太好,以至于像历史故事。
评分写骑兵战术的很有意思。最后一章,南朝化导致汉人建立的王朝文武分途,越来越内敛,没有进取心,进而导致北方游牧民族无法效仿其制度,双方隔阂日深,颇有启发,似乎是把雷海宗深化细化了。不过依然只是个雏形,有待完整完善,搞成一个解释框架之类的就更好了
评分过往的中国战争史研究,往往如同《左传》等中国史学经典的传统一般,侧重于对战争双方政治与运筹谋略的分析,而对于实际战争本身论述甚少。从这个意义上讲,李硕的这本书,算是填补了中国史研究的一个空白。凭借极其有限的史料,力图真实还原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的作战模式与战术演变,同时也对影响战争的地理、天气、财政、政治等因素做了详尽的分析。尽管部分内容在论证上可能还不够严密,但视角之独特和材料组织之用心,已经足够让人称道。
评分写骑兵战术的很有意思。最后一章,南朝化导致汉人建立的王朝文武分途,越来越内敛,没有进取心,进而导致北方游牧民族无法效仿其制度,双方隔阂日深,颇有启发,似乎是把雷海宗深化细化了。不过依然只是个雏形,有待完整完善,搞成一个解释框架之类的就更好了
评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历代史家到底是完全不谙兵事抑或以和平为藉口而淡化战争,还是两者兼而有之,我们已难以判断。《史记》号称“二十四史之首”,但纪传体的特点无法详细描绘战争的全貌,后世历代的官修正史却以此为楷模,其结果是今人研究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硕果累累,战争一环则束手无策。本书的地理图示仍存在着只求简明以及数量不足的缺点,尽管如此,经过作者的“细抠”也能厘清一些问题。过去吕思勉论卫青、霍去病之所以致胜者,乃其所将常选,非诸宿将之将,霍去病深入匈奴追击,获胜实属天幸;他一面指责汉武帝偏袒椒房之亲,一面又同情李广父子的遭遇。吕氏没弄清楚此时的大汉骑兵已改冲击为主,骑射无法对敌造成更大的威胁,对李广“行无部伍行阵”的作风却只字不提。连史学名家都有没理解透彻之处,可见战争一环不下苦功去研究是不行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