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冒犯观众

必须冒犯观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新星出版社
作者:李静
出品人:
页数:327
译者:
出版时间:2014-5
价格:39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13314428
丛书系列:新人文丛书
图书标签:
  • 随笔
  • 李静
  • 评论
  • 文学批评
  • 中文
  • *北京·新星出版社*
  • 新人文丛书
  • 内地
  • 冒犯
  • 观众
  • 勇气
  • 表达
  • 自由
  • 边界
  • 争议
  • 艺术
  • 真实
  • 独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一册批评随笔集,也是一部隐晦的自白录。写作时间跨越十一年,领域涉及文学戏剧泛文化。从这些庖丁解牛式的文艺随谈里,可以见出作者对才华、勇气和创造力的标举之忱,对贫乏、反智和习惯势力的冒犯之意。在其背后,是心灵和人格率真热诚的敞开与投入。此书印证了瑞士文论家斯塔罗宾斯基那句著名的话:“随笔的条件和赌注乃是精神的自由。”

李静将批评家与作家定位为对手关系。她将王小波等搬出来,一锤锤要敲打出火花。她能在那么多人写过写滥之后,再给你一个新视点、新思考。她理性而快乐地冒犯作者,冒犯读者,冒犯观众。我喜欢读她。

——陈村

李静的文字在对话里展示了思想的穿越的力量。那些于安静中剧烈的精神角斗,隐含着对温吞文人的批评。我因而于此受益匪浅。

——孙郁

执意做诤友,执意走出性别约定,偶有自叹,因艰难而愉悦,尤擅将“每一个审美判断与对意义和自由的丈量联系在一起”,有原则地任性而为。这就是李静。

——黄集伟

李静的批评没有学院派的四平八稳,没有体制内文学窃窃私语的行规和帮规,没有名士大腕年富力强的那股子聪明劲儿。李静追随的是已故作家王小波。嬉笑怒骂的温柔心肠与她最为契合;启蒙主义的自由精神是她智性生活的初始和终极。她那种质直的文风,真挚开怀,不留余地,却显示出机敏的审视和洞察力。

——许志强

作者简介

李静,作家、文艺批评家,现居北京。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11年度批评家奖”得主。著有话剧剧本《鲁迅》,批评集《捕风记》、《刺猬札记》(台湾)、《把药裹在糖里》、《受伤者》等,并主编《中国随笔年选》(2002年——2011年)、《中国问题》、《读木心》(与人合编)等书。

作为文学批评者的李静做着一项充满张力的工作:一方面,辨认和标举那些自发的、真实的、富有冒险精神和艺术创造力的文学写作;另一方面,将关于文学作品的审美判断,与对意义和自由的探讨结合在一起。

李静的批评文字在这个贫瘠的时代,为众多卑微的个体输入了精神养料。

李静是一个散淡的写作者,也是一个对文字怀着敬意与洁癖的批评家。她对各类文化样本的分享,旨在解析心灵的复杂面貌,重建批评的内在信念,并不时流露出自己对意义的焦虑、对自由的渴望。

李静的批评文字,远离喧嚣,但不孤冷;语锋逼人,却不乏善意;看似独语,无意逢迎,精神上却洋溢着沛然之气。

目录信息

2003 王小波退稿记 / 3
在地铁里读北岛 / 11
法国小说札记二则 / 14
“后现代”的孤独 / 19
2004 “热”的文学 / 25
两个大帝,一悲一喜 / 28
王小波与纪念日 / 37
美使他得救 / 42
当米饭变成了鲍翅 / 45
《培尔•金特》新编 / 48
“那是些肮脏的事情!” / 51
“厕所”里的中国 / 54
恋父文化 / 56
老舍对李龙云的“排异反应” / 59
红楼解梦人 / 63
人心的风球挂起来了 / 68
《喉咙》无声 / 73
浩瀚的灵魂 / 75
2005 怎样看待王小波的遗产 / 81
往事的锋刃已刺穿其心 / 84
长篇小说的关切与自由 / 88
2006 2005年的文学面孔 / 95
没有闲暇,就没有文化 / 99
《唐人故事》:王小波的现代童话集 / 101
关于死亡的不朽之诗 / 104
文学与底层 / 107
《倾城之恋》的底牌 / 111
生命的剧情在于弱 / 115
必须冒犯观众 / 118
卑从的艺术与自由的艺术 / 121
2007 “个人”的精神成熟与“中国文艺复兴” / 125
《不得已》新篇 / 130
关于“幽默”的随感录 / 134
幽默与药 / 138
《色•戒》:人性战胜国家 / 146
易先生这个人 / 150
2008 “在路上”的北岛 / 155
秘语者董启章 / 158
精神的自由与地上的面包 / 161
从0/134到136/136到n/m⋯⋯ / 163
《哈姆雷特1990》这面镜子 / 166
《梅兰芳》的精神分裂 / 170
2008年文学一瞥 / 173
2009 伯格曼二题 / 179
读剧札记 / 183
2010 一场琴瑟异趣的“婚姻” / 191
文学批评的“不之性质” / 194
2011 溃烂之时,美如乳酪 / 199
当林兆华遇见裴艳玲⋯⋯ / 201
最后的情人已远行 / 204
2012 文学批评的精神角色 / 209
批评家与作家之间是对手关系 / 212
真情与谎言的角逐 / 220
一座等待喷发的火山 / 223
敞开和幽闭的沉默 / 226
关于王小波的否定之否定 / 230
作家、傻哥哥与警察 / 240
《五加五》的轻与重 / 243
跟时代较劲的舞台诗 / 246
中国文学2012:长钙的一年 / 249
在这残酷的世界,看一次大师的小憩 / 254
2013 我为什么这样写话剧《鲁迅》 / 259
鲁迅,戏剧创作的“百慕大三角” / 262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 266
关于木心,答《新周刊》胡赳赳问 / 269
海明威的中国姊妹 / 272
“耳朵”与缪斯 / 278
本土戏剧2013:破碎的原创力 / 281
附录一 《中国随笔年选》(2002-2011)序
2002:不是果冻,是烈酒 / 289
2003:欲求见佛,但识众生 / 291
2004:随笔的条件和赌注 / 293
2005:关于2005年随笔的随笔 / 299
2006:序言与废话 / 306
2007:立此存照 / 307
2008:随想随写 / 309
2009:乞丐与恩宠 / 313
2010:文学与意见 / 315
2011:反熵的精神 / 320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从深夜到拂晓,读李静的批评随笔集《必须冒犯观众》,心里有震动。这本书按年份编排,收录了她从2003年至2013年十年之间所写的文章,大多关于文学与戏剧。 我一向对批评家没有好感,因为这个行当里有太多人拿着文学理论的工具把作品大卸八块,写出来的文章没有可读性,对作品...  

评分

本来是想当戏剧评论看的,发现其实是本个人文集的时候还略有失望。 但读着读着,感觉作者极为用心,仔细看了看目录,这本书是她近十多年几乎全部文字的结集,每年的产量不过数篇,如此精致打磨自己的文字,焉能不美,只是如今这样的作者太少了。

评分

本来是想当戏剧评论看的,发现其实是本个人文集的时候还略有失望。 但读着读着,感觉作者极为用心,仔细看了看目录,这本书是她近十多年几乎全部文字的结集,每年的产量不过数篇,如此精致打磨自己的文字,焉能不美,只是如今这样的作者太少了。

评分

本来是想当戏剧评论看的,发现其实是本个人文集的时候还略有失望。 但读着读着,感觉作者极为用心,仔细看了看目录,这本书是她近十多年几乎全部文字的结集,每年的产量不过数篇,如此精致打磨自己的文字,焉能不美,只是如今这样的作者太少了。

评分

本来是想当戏剧评论看的,发现其实是本个人文集的时候还略有失望。 但读着读着,感觉作者极为用心,仔细看了看目录,这本书是她近十多年几乎全部文字的结集,每年的产量不过数篇,如此精致打磨自己的文字,焉能不美,只是如今这样的作者太少了。

用户评价

评分

同意这段书评:远离喧嚣,但不孤冷;语锋逼人,却不乏善意;看似独语,无意逢迎,精神上却洋溢着沛然之气。

评分

太深奥????????看不懂

评分

越来越不喜欢看观点类的文章,不知道为啥

评分

不好打分,因为我总觉得读评论要先去读她评论的对象,看完了才知道她的感触和自己有没有共鸣。不幸的是我还是读书少,戏剧也是近一年才开始看,所以很多她提到的作品都没看过。感觉还是应该把书里提到的作品都看了再来看这本书会更好。

评分

其实蛮差劲。作者时时刻刻在自我审查,但又也缺如她所言,每个字都带着“媒体气”。屁股在哪里,文就朝着哪边去(瞎写了一年的稿子的我,对于这种发散式抒情读起来格外亲近)。说是剧评,但只是对戏剧有基本了解,仍是止于文学的理解,若说是书评,可来回来就几本反复提。不要停止读大部头,输入输出不是发泄和意义转换。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