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花朵朵 坛坛罐罐

花花朵朵 坛坛罐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重庆大学出版社/楚尘文化
作者:沈从文
出品人:楚尘文化
页数:496
译者:
出版时间:2014-3
价格:149.00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62477785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沈从文
  • 文物美学
  • 文化
  • 艺术
  • 随笔
  • 艺术史
  • 中国文化
  • 楚尘文化
  • 幼儿启蒙
  • 手工制作
  • 亲子互动
  • 自然探索
  • 创意游戏
  • 色彩认知
  • 生活常识
  • 趣味学习
  • 动手能力
  • 观察力培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949年以前,沈从文是作家,写了四十几本小说和散文;1949年后他转行做了文物研究专家,和坛子、罐子、绸子、缎子打交道近四十年,期间的专注和投入并不比早年从事文学创作时少,对文物的鉴赏和积淀的艺术观同样是大师级的。

本书即收录了作者“另一半”创作:鉴赏文物的心得和对艺 术的感悟。包括四十几篇笔记、随笔、讲稿和学术文章,涉及器皿、织锦、服饰、书画等类,还谈了个别地方的民俗文化。从中不仅可以饱览丰富多彩的文物考古艺术,也可寻觅沈从文离开文学圈后的生命轨迹。

文学大家沈从文数十年文化、艺术、考古、鉴赏、收藏文物研究的心血之作。

沈从文常年与文物为伴,结合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而总结出的经验,值得文物爱好者借鉴。是文物鉴赏、收藏的必读书。

数百幅精美图片,以图注文,直观呈现不同时代文物风貌。

大家经典之作,由名家陆智昌设计,装帧精美,值得珍藏。

我从这方面对于这个民族在一段长长的年份中,用一片颜色,一把线,一块青铜或一堆泥土,以及一组文字,加上自己生命作成的种种艺术,皆得了一个初步普遍的认识。由于这点初步知识,使一个以鉴赏人类生活与自然现象为生的乡下人,进而对于人类智慧光辉的领会,发生了极宽泛而深切的兴味。 ——沈从文

从文物研究来说,我所研究的问题多半是比较新的问题,是一般治历史、艺术史、作考古的,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机会接触过的问题。我个人觉得:这个工作若做得基础好一点,会使中国文化研究有一个崭新的开端、对世界文化的研究也会有一定的贡献。 ——摘自沈从文在美国圣若望大学发表的讲演

大家的文笔,专业的视角。对于文物研究者和鉴赏爱好者,这是文物鉴定和鉴赏的重要参考,以文献与文物互证的方法研究文物,寻绎源流,行文活泼,目光独到,还从古为今用的角度提出很多日常工艺发展的设想,处处可以感受到沈从文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热爱。 ——编辑手记

作者简介

沈從文(1902—1988),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學者。湖南鳳凰人,漢族。早年投身行伍,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尝试用各种体式和结构进行创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体作家”。1949年以后,改行文物考古,在文物研究上,他坚持以实物为依据,综合材料、形制、纹样的发 展与联系,走自己独特的研究道路,成为新中国文物鉴赏与文物研究的先驱者,取得了堪与自身文学成就比肩的卓越成果。

从写小说到改治文物,而且搞出丰硕的成果,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就沈先生个人说,无所谓得失。就国家来说,失去一个作家,得到一个杰出的文物研究专家,也许是划得来的。但是从一个长远的文化史角度来看,这是不是损失?如果是损失,那么,是谁的损失?谁为为之,孰令听之?这问题还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汪曾祺

从文暂不写小说而专心文物考古,是迫于分工的需要,绝不是改行……(从文)在历史文物考古方面的卓越成就,也只会提高而不会淹没或降低他的文学成就。

——朱光潜

沈老在考古学方面的成就并不低于他在写作上的成功。

——金介甫(《沈从文论》)

目录信息

代序 沈从文转业之谜/汪曾祺...... i
学历史的地方...... 001
一个长会的发言稿...... 005
文史研究必须结合文物...... 009
抽象的抒情...... 023
我为什么始终不离开历史博物馆...... 031
从新文学转到历史文物...... 047
无从驯服的斑马...... 055
古代镜子的艺术...... 059
谈瓷器艺术...... 073
中国古代陶瓷... 085
玻璃工艺的历史探讨...... 097
“ 瓟斝”和“点犀 ”...... 111
“杏犀 ”质疑...... 125
试释“长檐车、高齿屐、斑丝隐囊、棋子方褥”...... 127
说“熊经”...... 137
“商山四皓”和“悠然见南山”...... 141
谈樗蒲...... 143
从《不怕鬼的故事》注谈到文献与文物相结合问题...... 147
花边...... 157
谈金花笺...... 163
谈广绣...... 177
谈染缬...... 187
江陵楚墓出土的丝织品...... 201
蜀中锦...... 209
织金锦...... 219
明织金锦问题...... 245
《明锦》题记...... 265
清代花锦...... 273
从文物来谈谈古人的胡子问题...... 281
关于天王府绣花帐子的时代及其产生原因的一点意见...... 293
关于赖文光马褂问题的一点意见...... 301
古代人的穿衣打扮...... 305
宋元时装...... 319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引言...... 331
过节和观灯...... 347
湘西苗族的艺术...... 359
塔户剪纸花样...... 367
谈皮球花...... 375
龙凤艺术...... 383
鱼的艺术...... 399
谈写字(一)...... 411
谈写字(二)...... 423
读展子虔《游春图》...... 437
谈谈《文姬归汉图》...... 461
春游颐和园...... 469
北京是个大型建筑博物馆...... 477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汪曾祺先生当年曾对沈从文放弃文学改行文物担心——沈先生能不能搞出名堂,作为学生,汪曾祺觉得老师缺乏“科学头脑”。后来汪曾祺松了一口气,因为他发现沈先生“能把抒情气质和科学条理完美地结合起来”。沈从文1949年后因种种原因由一位作家变成了文物专家,及至到晚年...  

评分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在那个艰难岁月,我们无疑在文学上失去了沈从文,却在文物研究上意外地收获了沈从文。只要稍微了解一下建国后当代史,便不难明白,与沈从文同时代的文人除了帮忙和帮闲,能秉持独立立场的人有几何?在连沉默的权利都能剥夺的年代,如何说真话?何能如萨特...

评分

“名岂文章著”,文坛是一个复杂的圈子,很多大家记得住的牛人往往不是因为他的文章本行,而是风流韵事、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和某些朗朗上口的零星句子。这些只是容易烟消云散的东西,看上去很美,但基本没有任何营养,文为心声,透过文字看作者在他所处时代的欢喜悲欢,也...  

评分

沈先生作为作家其才名被笼罩在小说的光环里,但他的出现却是文化界的一个异数,尤其是史学界的一个异数,这位被称为古典自由主义化石的大师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一生被分成了两截,1949年以前他是作家,写了四十几本小说和散文,1949年以后他又变成了一个文物专家。他在史...  

评分

汪曾祺先生当年曾对沈从文放弃文学改行文物担心——沈先生能不能搞出名堂,作为学生,汪曾祺觉得老师缺乏“科学头脑”。后来汪曾祺松了一口气,因为他发现沈先生“能把抒情气质和科学条理完美地结合起来”。沈从文1949年后因种种原因由一位作家变成了文物专家,及至到晚年...  

用户评价

评分

非专业或非兴趣爱好者慎读

评分

所有的图都没有编号,排版的位置也和正文错开,折磨读者,差评差评

评分

这个要赶紧读。。

评分

印制很精美,非常纯粹的圈钱之作,查豆瓣条目,还拆分成民俗、器物等+古代服饰研究的篇章,做成《沈从文说文物》系列,又圈一回钱。。。

评分

汪曾祺写的代序,真是心有戚戚焉啊。。。书画部分翻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