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描写一位不得志的乐队低音提琴演奏员的内心生活,全剧自始至终由内心独白构成:我有一位当官的父亲和一位是音乐家的母亲。从小得不到父母的宠爱。父亲希望我子承父业做个官员,而不是当什么艺术家。我却反其道而行之,违背父命当了个乐手,又为了报复母亲选择了乐器中最丑陋、最笨重、最不起眼的低音提琴。在十八年的演奏生涯中,我对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低音提琴表现出一种爱恨交加的复杂情感……同时对乐队里的女歌手萨拉也倾注了想爱又不敢爱的痛苦矛盾的暗恋之情……不难看出,《低音提琴》反映了作者对孤独寂寞的人生持有一种推崇赞赏的态度时也倾注了作者内心深处对清淡如水的生活的强烈追求与渴望。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Patrick Sǖskind)1949年出生在德国巴伐利亚州施塔恩贝格湖畔的阿姆巴赫,早年在慕尼黑和法国的埃克斯昂普罗旺斯攻读与研究中世纪史和近代史,后一度靠写电影分镜头剧本维持生活。他发表的处女作是剧本《低音提琴》。该剧于1981年9月在慕尼黑首次演出,后来许多剧院纷纷上演,其间被译成多种语言,为聚斯金德在文坛上赢得了声誉。1984年,聚斯金德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小说《香水》,出版后轰动了德语文坛。继《香水》之后,聚斯金德用古典主义的笔调创作了中篇小说《鸽子》。小说描写巴黎某家银行一个看门人单调枯燥的生活,1987年初第一版销量即高达十万册。据《明镜》周刊统计,《鸽子》与《香水》一道,自1987年4月起同属德国严肃文学十本最佳畅销书之列,聚斯金德以此轰动了德语文坛。
还是没能按捺住好奇心,把聚福金德的处女作《低音提琴》买了下来。 《低音提琴》是一个剧本,薄薄的六十页纸,不到四万字,但是却只有一个角色,堪称“一个人的独角戏”。 作品描写的是一位郁郁不得志的国家乐队低音提琴演奏员的内心生活,全篇以第一人称进行叙述,不,不能说...
评分这是一个独幕话剧的剧本。不长。大概九十多页。这个独幕话剧剧本里只有一个角色,一个德国国家乐团里的低音提琴手。 用什么来形容这个剧本给我留下的感受呢?我想,一般情况下,我们要赞美一个人,总是要说他的优点和好事迹。而当一个作家要赞美一个人的时候,尤其是要在作品...
评分“我们这些低音提琴手就是虚无世界冥府入口处看门的Zerberus,或者正好相反,我们是西西弗斯,将肩头整个音乐感官的重负徒劳地推上滚下。” 长及两米的巨大擦奏弦鸣乐器,接近人类听力极限低频率的振动,这一切决定了低音提琴手在乐团中衔接节奏和旋律的功用。你听小提琴潺...
评分这是在十年后真正读到了聚斯金德的处女座——舞台剧本《低音提琴》。十年前,我们连擦肩而过的眼缘都不曾有。如果不是因为另一个作家素素,我想我会从《香水》开始初识他,进而被吸引。不过结局都是殊途同归的,因为我迟早都会迷恋上他。 99年我读初一,在邂逅初版《苏菲的世...
评分一个安静的人写了本小小的书,《低音提琴》。把它当乐理知识读呢,有趣。把它当爱情小说读呢,牵强。把它当散文读呢,经典。 一个中年男子的喃喃自语,边喝边絮叨。中年的百般不甘,千层犹豫,无可奈何。书中,低音提琴似乎成为一个婚姻的符号,还是延长音,而不是休止符。在...
看过上话 贺坪主演的《低音大提琴》回过头来重新读了一遍书,感觉小说的力度要略薄弱,可能因为贺坪的版本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做了一些修改……
评分挺不错,很流畅。都是描写不得志的人物,这个却不让人讨厌,甚至也没多少同情,作者没在追求这个。我喜欢这个人物,矛盾的言行,失意的人生,依然在挣扎的心灵,心为形役的典型。通篇独白并不让人心烦,不过本身我也偏爱这种絮絮叨叨碎碎念的主角。。。
评分我的天,为什么没有感觉到高潮。。。
评分作者用与人聊天的谈话内容表现了一个低音提琴师的心境,文字很短,内容很简单,里面充满了对交响乐乐理和名家的知识,更充斥满一个正常人平淡生活的纠结。对低音提琴的热爱与厌恶可以看做是对梦想的两面,对萨拉的爱虽是单面的,却不乏其他外延。陈述完这许多的抱怨起伏后,作品最后低音提琴师赶去乐会的仓促更体现了人本平凡的感触。起码我是这么看待这本书的。
评分看过上话 贺坪主演的《低音大提琴》回过头来重新读了一遍书,感觉小说的力度要略薄弱,可能因为贺坪的版本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做了一些修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