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岁月,生活》1960年开始在苏联《新世界》杂志上发表。由于文中涉及众多的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文学史料,很快在国内外引起强烈的反响和激烈的争论。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奉上级指示以作家出版社的名义采用内部书的形式开始翻译出版,同样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能激发我们新的思考。
译后记
1960年,苏联《新世界》杂志开始连载爱伦堡的长篇回忆录《人,岁月,生活》。不久,这部作品便在苏联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和激烈争论。当时中宣部的领导十分关注这一情况,要求人民文学出版社尽快将这部世人瞩目的作品译出,以内部发行的方式出版,供有关方面参考。我们当时都在该社外国文学编辑室工作,翻译此书的任务便落在了我们头上。
在苏联的众多作家中,爱伦堡可以说是博古通今的一位大师。50年代初他来华访问,演说时谈古论今、广征博引,常使我方的翻译一时不知所措。《人,岁月,生活》共六部,前四部于“文革”前出版。“文革”开始后,出版工作陷于全面瘫痪,第五部虽已排好,但已不可能出版,第六部的译稿则干脆失踪了。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出版社决定重版爱伦堡的这部回忆录。幸亏第五部尚保留了一份校样,第六部的译稿又被《世界文学》的高莽同志在该编辑部的一个故纸堆中发掘出来,这才使这部作品的中译本得以第一次完整地在我国出版,虽然仍是“内部发行”。
尽管是内部发行,但它在国内读书界的影响却不胫而走,深受不少文化界人士的欢迎。到了80年代,正当人民文学出版社考虑公开发行此书的时候,我们发现苏联已出版了九卷本的《爱伦堡文集》,该文集最后两卷收入的《人,岁月,生活》,与当初在《新世界》上连载时有不小出入。于是我们决定根据文集对全部译稿进行一次校订。
后来校订工作虽已结束,但由于国内图书市场风云变幻,此书一直未再出版。迄今虽说:“三十八年过去”,无非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于我们来说,却是一生的大部分岁月,待到此书公开问世,我们早已过上了离休老人的生活了。
本书文内注释,均为译者所加。
我们为翻译和校订此书,虽经多年苦心经营,但书中仍难免有错讹和疏漏,敬请读者不吝批评赐教!
冯南江
1999年4月5日
爱伦堡(1891—1967),苏联俄罗斯作家,社会活动家。出生于乌克兰基辅一犹太中产阶级家庭。早年参加过学生运动,后长期旅居法国,多年从事记者工作,一生著书甚丰。其长篇小说《巴黎的陷落》《巨浪》《暴风雨》《解冻》及晚年的大型文学回忆录《人,岁月,生活》对我国文学界有较大影响。
五折买下了这套书,很高兴;读了之后才知名不虚传。 以诗作评,尽在不言中: 我遥望 曾卓 当我年轻的时候 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 遥望六十岁,像遥望 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 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 ...
评分 评分我手头的爱伦堡《人.岁月.生活》是节译本,为花城“流亡者译丛”之一种,1998年5月购得。由于在目录相关章节作了记号,可知我精读了作者回忆莫迪利亚尼、帕斯捷尔纳克、曼德尔施塔姆、叶赛宁、别雷、纪德、海明威、马蒂斯、法捷耶夫、聂鲁达、艾吕雅等人的十来章。读完后我在扉...
评分在俄罗斯近现代文学史上,伊利亚•爱伦堡无疑是一位文学大师级作家。而奠定他文学大师级地位的作品正是根据他亲身经历而撰写的长篇回忆录《人,岁月,生活》一书。正如本书作者所提到的,“这将是一本写自己多于写时代的书”,在这部书中,“我将谈到我认识的许多人——政治...
评分在俄罗斯近现代文学史上,伊利亚•爱伦堡无疑是一位文学大师级作家。而奠定他文学大师级地位的作品正是根据他亲身经历而撰写的长篇回忆录《人,岁月,生活》一书。正如本书作者所提到的,“这将是一本写自己多于写时代的书”,在这部书中,“我将谈到我认识的许多人——政治...
【藏书阁打卡】2019.7.1-7.27 年度十佳之一。 前几天有人在群里问回忆录的意义何在,透过普通人的一生来看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生活,从而有一些思考。 第一部分,洛东达,最喜欢这个咖啡馆的名字,那里面贫困的向往艺术的人的形象和生活在爱伦堡的笔下呈现,完全没有那种我认识这么多名人的感觉,就是很真挚很真实。巴黎的生活和氛围吸引着他和那些热爱艺术人,后来作者极其看不上美国,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冷战,还有就是觉得美国是新的,没有文化底蕴,那里的人们追求现代化追求资本,不追求艺术。在他眼里的俄罗斯和巴黎,都是贫苦中也要看剧,看书,画画的。 西班牙内战和二战的那些篇章极其吸引人,也极其苦痛,想着丘吉尔眼中的二战,不同的视角,辩证来看,呈现出一个立体的画面。 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
评分【藏书阁打卡】2019.7.1-7.27 年度十佳之一。 前几天有人在群里问回忆录的意义何在,透过普通人的一生来看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生活,从而有一些思考。 第一部分,洛东达,最喜欢这个咖啡馆的名字,那里面贫困的向往艺术的人的形象和生活在爱伦堡的笔下呈现,完全没有那种我认识这么多名人的感觉,就是很真挚很真实。巴黎的生活和氛围吸引着他和那些热爱艺术人,后来作者极其看不上美国,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冷战,还有就是觉得美国是新的,没有文化底蕴,那里的人们追求现代化追求资本,不追求艺术。在他眼里的俄罗斯和巴黎,都是贫苦中也要看剧,看书,画画的。 西班牙内战和二战的那些篇章极其吸引人,也极其苦痛,想着丘吉尔眼中的二战,不同的视角,辩证来看,呈现出一个立体的画面。 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
评分内容值得一读,文笔乏善可陈
评分黄永玉在《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推荐的一本书。在鼠年的长假里,就着阳光,看一位九零后的回忆。
评分迄今为止看过字数最多的一部作品,处处透露出人生的智慧以及俄罗斯文学的优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