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主体间性心理治疗的教材,它概念清晰、条理分明,同时结合案例很充分地展现了主体间性心理疗法的内涵、技术和过程。这种疗法更多的是训练一种对当下体验过程的敏感、对来访者感受多样性的理解、对治疗师与来访者互动中彼此情感协调性的觉察。
本书的两位作者Perter Buirski和Pamela Haglund 直承由史托罗楼等发展而来的主体间性心理疗法学派,是十分优秀且经验丰富的心理治疗师。
某次讨论之中,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亦即精神分析内部理论已经达成整合,是以并不真正需要统整其他流派。这个观点显然可被当代精神分析逐渐获得更多认可的主体间性心理治疗辅助证明。 我们能够在主体间性心理治疗之中看到诸多流派的印记:存在人本主义,叙事治疗,认知行为疗法,...
评分某次讨论之中,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亦即精神分析内部理论已经达成整合,是以并不真正需要统整其他流派。这个观点显然可被当代精神分析逐渐获得更多认可的主体间性心理治疗辅助证明。 我们能够在主体间性心理治疗之中看到诸多流派的印记:存在人本主义,叙事治疗,认知行为疗法,...
评分有幸参加了这本书的作者Buirski老师的团体督导,感觉受到了老爷爷很多滋养,对于主体间咨询也有了很多感性体验上的理解,但是想要写下来的时候,又觉得挺难抓住重点的,只好又从历史概念给自己捋了一遍。 老爷爷有点怨念,中文版把他的副标题当作书名了,并没有把原书的大标题...
评分有幸参加了这本书的作者Buirski老师的团体督导,感觉受到了老爷爷很多滋养,对于主体间咨询也有了很多感性体验上的理解,但是想要写下来的时候,又觉得挺难抓住重点的,只好又从历史概念给自己捋了一遍。 老爷爷有点怨念,中文版把他的副标题当作书名了,并没有把原书的大标题...
评分《主体间性的心理治疗》读后感 --反“还原论”的主体间性心理治疗 原著:(美)博斯克(Perter Buirski)and 汉格隆德(Pamela Haglund )译者: 尹肖雯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3 正如徐钧先生在推选序中所言,这是一本实践性很强的书,也是当代的精神分析学派的新发展...
2017年5月共读读完。粗略一遍,日后再看。
评分Peter的经典之作,很少的主体间心理学著作,讲述了主体间的一些治疗原则,在移情部分的诠释很棒,深入的探索略欠缺
评分无论在理论临床还是读者的自我意识性上,都提供新的视野,新的理解,并且实用性挺强的一本书。
评分纯作体验之外的简单了解。读着有种新瓶装旧酒的感觉,不过主体间的视角和此前的精神分析差异好像很大,对移情反移情的理解、对诠释的使用等也是。真正学习这方面内容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
评分以获取知识的心态读本书会觉得有些空。不妨用主体间互动的方式读它,可以建构出另一番滋味:哦,原来换个角度看咨询是这样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