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简史

信息简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人民邮电出版社
作者:[美] 詹姆斯·格雷克
出品人:图灵教育
页数:476
译者:高博
出版时间:2013-10
价格:69.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115331809
丛书系列:图灵新知
图书标签:
  • 信息
  • 科普
  • 互联网
  • 计算机
  • 历史
  • 信息化
  • 科学
  • 科技
  • 信息
  • 历史
  • 科技
  • 发展
  • 人类
  • 知识
  • 文明
  • 互联网
  • 社会
  • 变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人类与信息遭遇的历史由来已久。詹姆斯•格雷克笔下的这段历史出人意料地从非洲的鼓语讲起(第1章)。非洲土著部落在尚未直接跨越到移动电话之前,曾用鼓声来传递讯息,但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后续章节进而讲述了这段历史上几个影响深远的关键事件,包括文字的发明(第2章)、罗伯特•考德里的第一本英语词典(第3章)、查尔斯•巴贝奇的差分机与爱达•拜伦的程序(第4章)、沙普兄弟的信号塔与摩尔斯电码(第5章)。

但人类开始自觉地理解和利用信息始于克劳德•香农在1948年创立的信息论(第6、7章)。香农的信息论不仅推动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引发了许多学科的信息转向(第8章),改变了人们对于诸如麦克斯韦妖(第9章)、生命的编码(第10章)、模因(第11章)、随机性(第12章)、量子信息论(第13章)等的理解。部分科学家甚至认为,构成世界的基础不是物质,不是能量,而是信息。正如物理学家约翰•惠勒所说,“万物源自比特”。

现如今,信息如洪流般淹没了我们,使我们深陷信息焦虑、信息过载、信息疲劳的困扰。但回顾历史,这并不是件新鲜事,人们也总是能想出应对手段。维基百科(第14章)、Google(第15章)便是我们的应对之一。无论对于信息的未来持何态度,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即我们人类是信息的造物。

作为《混沌》、《费曼传》、《越来越快》、《牛顿传》等畅销书的作者,格雷克不仅在书中细致还原了历史细节,通俗解释了各种理论,还生动刻画了几位不为大众所知的人物:可编程计算机先驱、超越时代的查尔斯•巴贝奇,第一位程序员、诗人拜伦之女爱达•拜伦,计算机科学之父、天妒英才的阿兰•图灵,以及全书的主人公、信息论之父克劳德•香农。

作者简介

詹姆斯•格雷克(James Gleick),生于1954年,本科毕业于哈佛学院,曾长期在《纽约时报》担任记者和编辑,并多年为《时代》周刊撰写技术专栏。1987年,他的首部作品《混沌:开创新科学》入围了美国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奖的决赛,并成为畅销书,使得“混沌”、“蝴蝶效应”的说法家喻户晓,现已销售超过百万册。其后他又陆续出版了《费曼传:1000年才出一个的科学鬼才》(1992)、《越来越快:飞奔的时代飞奔的一切》(1999)、《牛顿传》(2003)等书,相继被翻译成了二十多种语言。

他是最早一批投入Internet创业热潮的人。1993年11月,他与合作者联合推出了Pipeline互联网接入服务,率先提供了用户友好的图形界面。十四个月后,Pipeline以一千万美元股票的价格出售。

目录信息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推荐序三
更多推荐
引子
第1章会说话的鼓(似是而非的编码)
第2章持久的文字(心智中并无词典)
第3章两本词典(我们文字的不确定性以及我们拼写的随意性)
第4章将思想的力量注入齿轮机械(喔,欣喜若狂的算术家啊!)
第5章地球的神经系统(就那么几根破电线,我们能指望它什么呢?)
第6章新电线,新逻辑(没有别的什么东西比它更严密地为未知所包裹)
第7章信息论(我想要的不过只是一颗寻常的大脑)
第8章信息转向(形成心智的基本要素)
第9章熵及其妖(你无法通过搅拌将果酱和布丁区分开来)
第10章生命的编码(关于生物体的完整描述都已写在了卵里)
第11章跃入模因池(它其实就是寄生在了我的大脑里)
第12章认识随机性(僭越之罪)
第13章信息是物理的(万物源自比特)
第14章洪流过后(一本宏大的巴别相册)
第15章每天都有新消息(或者诸如此类)
尾声(意义的回归)
参考文献
致谢
图片版权
译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作者大名鼎鼎,图书本身也获得过大奖,我又是一个IT男,对历史有些兴趣,一开始我觉得这本书很适合我。 但是我读下来还是觉得累,整本书是关于信息史的,IT只是其中一部分。 整本算的科技史的范畴,虽然作者功力了得,但是还是有些门槛的。主要体现在:信息量特别大,都是关于...

评分

评分

本书的翻译、编辑已经完成,后期还有排校、审读等环节,预计11月左右上市。 作者詹姆斯·格雷克(James Gleick),生于1954年,本科毕业于哈佛学院,曾长期在《纽约时报》担任记者和编辑。1987年,他的首部作品《混沌——开创新科学》入围了美国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奖的决赛,...  

评分

作者大名鼎鼎,图书本身也获得过大奖,我又是一个IT男,对历史有些兴趣,一开始我觉得这本书很适合我。 但是我读下来还是觉得累,整本书是关于信息史的,IT只是其中一部分。 整本算的科技史的范畴,虽然作者功力了得,但是还是有些门槛的。主要体现在:信息量特别大,都是关于...

评分

这是一本关于信息的历史书,有料有趣,作者写了七年,中文版做了两年。这本书是图灵主编武卫东亲自推荐给我的,我问他为什么花了这么久,他说「要对得起原著」。 我花了大概三个周读完,期间查阅了许多相关的资料。我从这本书里收获了太多东西,以至于读后我盯着四五个写着主...  

用户评价

评分

两点:1. 在八岁之前崇拜的各种职业群体里面,科学家可能是唯一经受得住时间与真理考验的;2.在冠以各种xx简史的图书里,这可能是最硬核最带感的一本。阅读体验通俗来讲,大概是:看不怎么懂,但是爽翻了。

评分

敲鼓那章很有趣,其他的读起来索然无味=.=....信息冗余是有价值的,提供了情境

评分

信息论是本书的主角,但是在语言学、数学、逻辑学、机械工程学、物理学、心理学、生命科学等一系列重量级配角的参与下,这本书能不好看吗?

评分

信息论是本书的主角,但是在语言学、数学、逻辑学、机械工程学、物理学、心理学、生命科学等一系列重量级配角的参与下,这本书能不好看吗?

评分

片段与隐喻,写法有点妖骚。很好的科普作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