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简史

信息简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人民邮电出版社
作者:[美] 詹姆斯·格雷克
出品人:图灵教育
页数:476
译者:高博
出版时间:2013-10
价格:69.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115331809
丛书系列:图灵新知
图书标签:
  • 信息
  • 科普
  • 互联网
  • 计算机
  • 历史
  • 信息化
  • 科学
  • 科技
  • 信息
  • 历史
  • 科技
  • 发展
  • 人类
  • 知识
  • 文明
  • 互联网
  • 社会
  • 变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人类与信息遭遇的历史由来已久。詹姆斯•格雷克笔下的这段历史出人意料地从非洲的鼓语讲起(第1章)。非洲土著部落在尚未直接跨越到移动电话之前,曾用鼓声来传递讯息,但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后续章节进而讲述了这段历史上几个影响深远的关键事件,包括文字的发明(第2章)、罗伯特•考德里的第一本英语词典(第3章)、查尔斯•巴贝奇的差分机与爱达•拜伦的程序(第4章)、沙普兄弟的信号塔与摩尔斯电码(第5章)。

但人类开始自觉地理解和利用信息始于克劳德•香农在1948年创立的信息论(第6、7章)。香农的信息论不仅推动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引发了许多学科的信息转向(第8章),改变了人们对于诸如麦克斯韦妖(第9章)、生命的编码(第10章)、模因(第11章)、随机性(第12章)、量子信息论(第13章)等的理解。部分科学家甚至认为,构成世界的基础不是物质,不是能量,而是信息。正如物理学家约翰•惠勒所说,“万物源自比特”。

现如今,信息如洪流般淹没了我们,使我们深陷信息焦虑、信息过载、信息疲劳的困扰。但回顾历史,这并不是件新鲜事,人们也总是能想出应对手段。维基百科(第14章)、Google(第15章)便是我们的应对之一。无论对于信息的未来持何态度,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即我们人类是信息的造物。

作为《混沌》、《费曼传》、《越来越快》、《牛顿传》等畅销书的作者,格雷克不仅在书中细致还原了历史细节,通俗解释了各种理论,还生动刻画了几位不为大众所知的人物:可编程计算机先驱、超越时代的查尔斯•巴贝奇,第一位程序员、诗人拜伦之女爱达•拜伦,计算机科学之父、天妒英才的阿兰•图灵,以及全书的主人公、信息论之父克劳德•香农。

作者简介

詹姆斯•格雷克(James Gleick),生于1954年,本科毕业于哈佛学院,曾长期在《纽约时报》担任记者和编辑,并多年为《时代》周刊撰写技术专栏。1987年,他的首部作品《混沌:开创新科学》入围了美国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奖的决赛,并成为畅销书,使得“混沌”、“蝴蝶效应”的说法家喻户晓,现已销售超过百万册。其后他又陆续出版了《费曼传:1000年才出一个的科学鬼才》(1992)、《越来越快:飞奔的时代飞奔的一切》(1999)、《牛顿传》(2003)等书,相继被翻译成了二十多种语言。

他是最早一批投入Internet创业热潮的人。1993年11月,他与合作者联合推出了Pipeline互联网接入服务,率先提供了用户友好的图形界面。十四个月后,Pipeline以一千万美元股票的价格出售。

目录信息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推荐序三
更多推荐
引子
第1章会说话的鼓(似是而非的编码)
第2章持久的文字(心智中并无词典)
第3章两本词典(我们文字的不确定性以及我们拼写的随意性)
第4章将思想的力量注入齿轮机械(喔,欣喜若狂的算术家啊!)
第5章地球的神经系统(就那么几根破电线,我们能指望它什么呢?)
第6章新电线,新逻辑(没有别的什么东西比它更严密地为未知所包裹)
第7章信息论(我想要的不过只是一颗寻常的大脑)
第8章信息转向(形成心智的基本要素)
第9章熵及其妖(你无法通过搅拌将果酱和布丁区分开来)
第10章生命的编码(关于生物体的完整描述都已写在了卵里)
第11章跃入模因池(它其实就是寄生在了我的大脑里)
第12章认识随机性(僭越之罪)
第13章信息是物理的(万物源自比特)
第14章洪流过后(一本宏大的巴别相册)
第15章每天都有新消息(或者诸如此类)
尾声(意义的回归)
参考文献
致谢
图片版权
译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作者大名鼎鼎,图书本身也获得过大奖,我又是一个IT男,对历史有些兴趣,一开始我觉得这本书很适合我。 但是我读下来还是觉得累,整本书是关于信息史的,IT只是其中一部分。 整本算的科技史的范畴,虽然作者功力了得,但是还是有些门槛的。主要体现在:信息量特别大,都是关于...

评分

慢慢觉得,非虚构类的书,整体上是告诉你世界是怎么回事儿,又可分两大类:让你知道作者觉得世界是怎么回事儿(比如散文、游记、回忆录、人物传记等),让你知道世界本来是怎么回事儿(科普、历史、地理、人文等等)。 非虚构类的书,跨界阅读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第一种...  

评分

假期把《信息简史》看完了,说实话,很少给一本书打豆瓣的五星了,这本值。 看出了一点《失控》的感觉,只不过,这本更垂直,从信息的角度,贯穿了各个学科,还是那句上学的时候就深深认同的话: 《生物医学知识整合论》——是我们人类的科学活动而不是机体本身把机体分解为量...  

评分

本书的翻译、编辑已经完成,后期还有排校、审读等环节,预计11月左右上市。 作者詹姆斯·格雷克(James Gleick),生于1954年,本科毕业于哈佛学院,曾长期在《纽约时报》担任记者和编辑。1987年,他的首部作品《混沌——开创新科学》入围了美国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奖的决赛,...  

用户评价

评分

只是一堆内容的拼凑,没有思考、没有结论,按照信息论的说法评价这本书,就是:“这本书里的熵很高啊!”

评分

人类作为一个智能共同体,对于宇宙的认识经受了那么多坎坷。从牛顿的机械决定论,到哥德尔对逻辑自身缺陷的验证,再到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从符号的信息本质到人类自身的信息载具功能,再到人类大脑的文化模因孵化池属性。信息与物质是密不可分的,信息无法脱离物质而单独存在,因为信息是物理的。信息又是负熵,是一种出乎意料,是混沌中的有序。每一个物理层面都是由对信息的感知而架构起来的,人类通过技术将宇宙信息库呈现在所有人面前,通过互联互接,真正实现了群体智能的生态。一个更加宏伟的宇宙智能物正在形成,而信息的上传者正是万物本身。

评分

故事很好懂,循循善诱引人入胜,开阔思维,但要写出来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评分

这恐怕是迄今为止最为迷人的科普著作了。它不像《时间简史》那样局限于一类学科,也不像《失控》那样充满了可意会却难言传的遐想。它从远古文字开始梳理人类对信息的认知过程,最终将跨学科的信息理论的前世今生生动而浅显地展现给读者,而随处散落的美文警句,则用对bit的哲思,把宇宙、自然、人文与科学之间的间隙密致填充,俨然树立起一座新的哲学体系的高塔。翻译和校对更是近年来少有的高质量。一定要收藏!

评分

哥们,够水的,又是本被营销的高大上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