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明编著的《中国当代文学主潮》叙述了自1942年以来,中国当代文学主导潮流的形成及变革历程。作者以现代性视角贯穿于整个文学史考察,形成了独特的以论带史的叙述风格。本书力图阐释在20世纪,中国的现代性激进化与社会主义革命文学形成的互动关系;在政治与审美的紧张关系中去呈现中国当代文学的艰难的自我创造;揭示80年代改革开放促使中国文学广泛吸收西方现代思潮后发生的深刻变化;呈现90年代至新世纪以来的文学创新流向与多元化的错综格局。本书视野开阔,文学史意识鲜明,把握文学史主潮富有整体气势,展现出一种崭新的文学史风格。 本书在2009年第一次出版后,学术界反响良好,2011年重印了一次。2012年本书被列入北大教务处向教育部推荐的精品课程教材后,作者又做了许多修订。此为第二版。
陈晓明,男,1959年2月生,福建人。199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十多年,2003起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先锋派文学和后现代文学理论等。出版有《无边的挑战》、《不死的纯文学》、《德里达的底线》等10多部著作,发表论文评论300多篇。曾获首届“华语传媒文学大将”年度评论家将项,2007年获鲁迅文学奖理论评论奖等奖项。担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等职。
采访者:李唐 受访人:陈晓明 “要建构一个有脉络的历史已经变得非常困难” 新浪读书:您在这本书的绪论中称,“我们现在书写的‘当代文学史’,或许是文学史的‘最后的记忆’”。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陈晓明:这句话背后包含着我对这个时代的一种理解。在我们今天的历史...
评分随知陈是搞理论的,但是这本书较《无边的挑战》通俗易懂些,我的关注点倒是被他如何描述文革文学吸引了过去。 此书将1942年看作当代文学起源标记,这是因为他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思潮线索,倒也无可厚非。第三章《现实主义理论源流及其斗争》追溯梳理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同人对胡...
评分采访者:李唐 受访人:陈晓明 “要建构一个有脉络的历史已经变得非常困难” 新浪读书:您在这本书的绪论中称,“我们现在书写的‘当代文学史’,或许是文学史的‘最后的记忆’”。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陈晓明:这句话背后包含着我对这个时代的一种理解。在我们今天的历史...
评分第20页 “通过建立历史‘元叙事’(mate-narration)的模式,来支配文学围绕中心主题展开实践。” “mate”当作“meta”。 第239页 “当时对他们有影响的书有:爱伦堡(I. Ehrenburg)的回忆录《人·岁月·生活》,塞林格(J.D.Salinger)的小说《麦田守望者》,克鲁亚克(J.K...
评分论文没灵感,from大佬张的推荐。女性文学、女性诗歌、80后写作那几章受益匪浅。
评分当初学当代文学看滴。「当“大众”这个毫无政治情怀的指称替代了“人民”或“工农兵”时,表明时代确实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历史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完成了它当初的理想,这并不证明当初的理想多么虚妄,恰恰相反,它表明这样的理想有多么重要。」
评分当初学当代文学看滴。「当“大众”这个毫无政治情怀的指称替代了“人民”或“工农兵”时,表明时代确实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历史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完成了它当初的理想,这并不证明当初的理想多么虚妄,恰恰相反,它表明这样的理想有多么重要。」
评分佩服
评分当初学当代文学看滴。「当“大众”这个毫无政治情怀的指称替代了“人民”或“工农兵”时,表明时代确实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历史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完成了它当初的理想,这并不证明当初的理想多么虚妄,恰恰相反,它表明这样的理想有多么重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