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来藏书家或爱书人常有把自己的书重新包装以利保护的习惯,也有在书上写写画画的传统,孙犁也不例外。但他把书皮上的文字发展成为一种无所不包、无所不容、自由随意、精短隽永的文体,是别开生面的独创。
文革后期,孙犁虽然从“牛棚”、“干校”解放出来了,但仍然不能正常地发表文章,便利用废纸来包装发还的旧书,同时在“书衣”上写点文字。后来这些文字整理发表,成为新时期一种独特的文体,被评论家称为“是孙犁在荆天棘地中为自己开辟的一条可致幽远、休养生息的小径,也是为自己打造的一页叶顶风破浪的扁舟,还是他在浊世中独创的饱蕴文化意味的工作平台”。
1998年,由刘宗武编汇的《书衣文录》在山东画报社出版,并加了少量注释,受到广大读者与孙犁研究学者的欢迎和喜爱。
孙犁(1913—2002),河北省安平县人,原名孙树勋,笔名孙芸夫、林冬苹、纵耕等,书斋名芸斋、耕堂亦作笔名。1938年春投身抗日战争,在冀中、晋察冀边区从事编辑、教学等工作,并开始文学创作。1945年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小说《荷花淀》,蜚声文坛。1949年1月,在《天津日报》做副刊编辑工作,同时坚持创作,并指导、扶掖文学青年。主要作品有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诗集《孙犁新诗选》、理论著作《文艺学习》、文学评论集《文学短论》以及《耕堂劫后十种》等。今有《孙犁文集》、《孙犁全集》行世。
小时候家里存有耕堂老人的《铁木前传》的,至今记得那异常恬净,又异常精神的文字。分明是弥满了战争时代硝烟和动员、工作和辗转的紧张气息,无心无迹的读下去,却只觉得手艺人工作的热闹,紧张,有趣。孩子们也自觉地参与进去,做点力所能及的活计,全神贯注的随地嬉戏,...
评分1 书衣。孙犁是爱书之人,为了保护书籍,他用硬纸给书籍包上书衣,并题上文字。这些文字收集起来出版,就有了这本书衣文录。 2 文字。从所题的文字来看,有的是读此书的感悟,有的是谈得书经过,有的与此书完全不相干,记得是生活中琐事,类似日记。孙犁晚年心情灰恶,他之醉...
评分先说一句:这个ISBN号和封面明明是《书衣文录》的,怎么变成《芸斋书简》了呢?似乎二者用的一个书号啊…… 这本小书确实奇特,说不清题材,是日记、随感或者书话,甚至字帖?从小看哥哥给书包皮,心里笑他因爱惜书却遮了本来挺漂亮的封面,有点出力不讨的感觉。今日却见了另...
评分先说一句:这个ISBN号和封面明明是《书衣文录》的,怎么变成《芸斋书简》了呢?似乎二者用的一个书号啊…… 这本小书确实奇特,说不清题材,是日记、随感或者书话,甚至字帖?从小看哥哥给书包皮,心里笑他因爱惜书却遮了本来挺漂亮的封面,有点出力不讨的感觉。今日却见了另...
评分书衣文,即写在包书纸上的文字。孙犁的书衣文多是记事、书评、买书记历等等,从中也反映了作者当时的生活状态与社会面貌。文录大多数篇章都是以文言写成,对于我这个文言门外汉来说读着有些吃力,所以只有前半部细读,后半部分略读。书衣文前的三篇短文很不错,足以传世。
周日一天,都翻这本书,是夜十一点五十阅毕。实在喜欢这种短小精湛的文体,它关于书和当日心情,其实是日记。今年以来,每读书前,我也在扉页上写简跋,如他日重读,抚书追昔,实有趣意。文中一段,作者说文革刚结束,就往书市买一本大部头、无人问津的书,老板以为年过半百的作者是个大老憨。大老憨?不在一个频道上的揣测,作者甘认,老板窃喜,我大笑。
评分小时候我也喜欢包书。
评分可以看作是日记/书话的集成,至于编者称之为新的文体我觉得无必要,写在书衣上确实新颖,但与文体无涉。
评分翻完了,很多书都没有见过。
评分因为无意买孙犁其他的书,所以就没有单买2017年版《孙犁集》中的《书衣文录》,读完才发现那版增补了不少,难受;内容不过是“日记断片”,书事与人事皆略有涉及,并无大可观者,不过这种书衣文字也启发了我在书前写小序的念头,购书、存书、读书习惯为之一变;孙犁老人有一种文弱性情,少勇力胆气,又难阔大宽宏,所以晚年颇多烦恼,知识分子可以为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