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以后宗族的形成及地域比较

宋以后宗族的形成及地域比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作者:常建华
出品人:
页数:386
译者:
出版时间:2013-9
价格:57.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010111803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社会史
  • 宗族
  • 宗族史
  • 宋史
  • 社会学
  • 中国研究
  • 常建華
  • 历史研究
  • 宋以后
  • 宗族
  • 形成
  • 地域比较
  • 中国历史
  • 家族制度
  • 地方社会
  • 历史研究
  • 传统社会
  • 社会结构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宋以后宗族的形成及地域比较》在剖析以往宗族制形成理论的基础上,尝试突破藩篱,另辟蹊泾,主要探讨了三大方面的问题:一是从宋元明宗族形成的关键问题入手,论述朱熹《家礼·祠堂》与宋代的祠庙祭祖的关系,元代墓祠祭祖、族谱与宗族的关系,明代风俗变迁与宗族普及的关系,揭示了宗族普及的历史过程;二是着眼于山西洪洞县与安徽徽州南北方不同地域宗族形成问题,提供比较分析的个案研究事例,归纳出华北宗族在商业、科举、教化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洪洞宗族模式,并反思以往国际学术界提出的徽州生态型宗族模式,强调习俗与教化在徽州宗族组织化中的重要性;三是提出清代“宗族保甲乡约化”的概念,深入细致地研究了清代福建的族正制度。本书多角度、多层次揭示的宗族形态,对于认识宋以后中国社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常建华,1957年生,河北张家口人。历史学博士。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史学会会长。长期研究宗族制度与族谱学,相关的著述有:独著《宗族志》(1998)、《社会生活的历史学——中国社会史研究新探》 (2004)、《明代宗族研究》(2005)、《朝鲜族谱研究》(2005)、《清代的国家与社会研究》(2006)、《观念、史料与视野——中国社会史研究再探》(2013)等,主编《宋以后的宗族形态与社会变迁》(2013),合撰《中国家谱综合目录》(1997)、《中国宗族史》(2009)、《新时期中国社会史研究概述》(2009)等书。

目录信息

写在前面的话
绪论宋明以来宗族制形成理论辨析
一、封建社会形态视野下的近世宗族四论
二、宋明以来宗族制形成新论
三、近世宗族与中世世家大族的比较
四、宋明以来宗族与社会的几点思考
第一编 从祭祖与族谱看宋元宗族形态
第一章从朱熹一篇佚文看《家礼·祠堂》与宋代的祠庙祭祖
一、关于《唐桂州刺史封开国公谥忠义黄公祠堂记》
二、宋代的家庙与祠堂
三、福建莆田地区唐宋之际的宗族祠庙祭祖
四、从莆田黄氏祠堂记看《家礼·祠堂》
五、结语
第二章元代墓祠祭祖问题初探
一、墓祠祭祖的习俗
二、墓祠祭祖观念
三、墓祠祭祖与宗族制度
第三章元代族谱研究
一、元代族谱的修纂
二、对欧苏谱的评价与元代族谱世系记载
三、元代族谱体例和书法
四、结语
第四章从元代谱名看宗族的发展
一、《四库全书》元人文集中的族谱序跋
二、《中国宗谱的研究》所引族谱序跋
三、《元人文集篇目分类索引》所收族谱序跋
四、元人文集族谱序跋资料数量及反映的谱名和地区分布
第二编 宗族认同与移风易俗:徽州
宗族形成的新探索
第五章习俗与教化:徽州宗族组织的形成——以休宁范氏为中心
一、以往关于徽州宗族形成问题的主要看法
二、墓祭与谱系:祖宗是宗族认同的基础
三、祠祭祖先:《家礼》与国家祭祖制度对宗族发展的推动
四、制订族规:推行乡约背景下的宗族组织化
五、结语
第六章16世纪初的徽州宗族与习俗——以《新安毕氏族谱》为例
一、新安毕氏与《陈俗》概述
二、伦义:家庭伦理的微澜
三、族仪:宗族观念的淡化
四、族相见礼:族人关系的亵玩
五、官吏士民:不安本分的身份
六、婚丧祭礼:淳朴难再的礼俗
七、继义:继世与继业的权衡
八、子弟浇习:难免随波逐流
九、结语
第七章程敏政《新安程氏统宗世谱》谱学问题初探
一、统宗谱的修纂活动
二、统宗谱的发凡起例
三、“谱辨”的特色及其商榷
四、结语
第三编 商业、科举、教化:山西洪洞
宗族组织的形成
第八章明清时期的山西洪洞韩氏——以洪洞韩氏家谱为中心
一、洪洞韩氏家谱与洪洞韩氏
二、洪洞韩氏的发展
三、洪洞韩氏的宗族建设与地方影响
四、结语
第九章明清时期华北宗族的组织化——以山西洪洞晋氏为例
一、洪洞晋氏与族谱的纂修
二、洪洞晋氏的兴起
三、洪洞晋氏的宗族组织化
四、洪洞晋氏宗族的特性
五、结语
第十章明清时期华北宗族的发展——以山西洪洞刘氏为例
一、洪洞刘氏的兴起
二、洪洞刘氏的修谱活动
三、洪洞刘氏的建祠立约
四、洪洞刘氏的祭田增置与管理
五、结语
第四编支持与控制:宗族势力发展与
基层社会控制
第十一章清代宗族“保甲乡约化”的开端——雍正朝族正制出现过程新考
一、宗族与教化
二、宗族与治安
三、宗族的保甲乡约化
四、结语
第十二章乾隆朝的闽台族正制
一、乾隆早期闽台创行族正制度
二、乾隆中期闽台社会的族正
三、乾隆后期闽台族正政策的调整
四、结语
第十三章近代闽台族正制考述
一、19世纪闽台推行族正制的实践
二、道光年间台湾选立族正的个案分析
三、道光以降台湾民间契约里的族正
四、结语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论文集。主要是第一二编及附录。部分文章写得比较简单,还有些讨论可能略有不以为然(毕竟不少篇目写得也比较早),但回过头来看,老一辈的写法到底还是更为朴实,文章思路一目了然。

评分

朱子感叹,宋代社会不能大量兴建并延续祠堂,其实是感叹土围子太少,社会缺乏自我的组织能力。不过,宋代民间的宗族建设,还是比较发达的。蒙元入侵后,大量牒谱被破坏,旧族保存很少,可见蒙元入侵破坏之重。满清时期,雍正反对依靠宗族治理社会治安,认为官兵的重要性在宗族之上。

评分

朱子感叹,宋代社会不能大量兴建并延续祠堂,其实是感叹土围子太少,社会缺乏自我的组织能力。不过,宋代民间的宗族建设,还是比较发达的。蒙元入侵后,大量牒谱被破坏,旧族保存很少,可见蒙元入侵破坏之重。满清时期,雍正反对依靠宗族治理社会治安,认为官兵的重要性在宗族之上。

评分

朱子感叹,宋代社会不能大量兴建并延续祠堂,其实是感叹土围子太少,社会缺乏自我的组织能力。不过,宋代民间的宗族建设,还是比较发达的。蒙元入侵后,大量牒谱被破坏,旧族保存很少,可见蒙元入侵破坏之重。满清时期,雍正反对依靠宗族治理社会治安,认为官兵的重要性在宗族之上。

评分

宗族是个筐,啥都可以往里装。地域比较还是没有非常鲜明的感受,可能还是需要更多的实际感受。族正、乡约是农业政府把“支部建在连上”的尝试,不过因为没有能够超越祖先崇拜的意识形态工具,最后这个指导员摆脱了政府权力系统变成了宗族的自己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