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炼精魂

历炼精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张炼红
出品人:
页数:470
译者:
出版时间:2013-8-20
价格:62.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208117877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戏曲
  • 社会文化史
  • 文化研究
  • 戏剧
  • 当代中国史
  • 文学
  • 中国当代文学
  • 当代文学
  • 玄幻
  • 修炼
  • 重生
  • 热血
  • 成长
  • 奇遇
  • 秘境
  • 强者之路
  • 逆天改命
  • 灵魂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0世纪中期的新中国大众文艺改造,以旨在改戏、改人、改制的戏曲改革运动为代表,可谓是一场影响力极大、牵涉面极广、整合度极强的社会主义文化政治的具体实践。它直接关涉到“新中国”如何通过大众文艺实践的“推陈出新”来创造社会主义的“新文化”,并以此重塑现代民族国家理想和人民主体形象,包括如何完善宣传机制、变革政治形态、培育文化认同、重建社会秩序,进而如何再造民众生活世界及其伦理道德观念等重大理论与社会实践问题。

本书在新中国“改戏”的社会政治文化大背景下,从不同类型和专题的代表剧目入手,选取神话戏、人情戏、历史戏、鬼戏、“样板戏”等等做戏曲个案研究,通过考察其具体的改编过程及相关阐释,分析所谓新与旧、雅与俗、精英与民众的价值观念和趣味之间彼此妥协利用的微妙关系,以及政治改造要求和实践限度或曰阻力之间拉锯进退的曲折历程,有力地揭示出戏改运动具体过程和历史意义。

作者简介

张炼红 上海浦东川沙人,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现任职于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新中国戏曲改革和当代文化研究

目录信息

目录
序 论
第一章 重构爱情神话:在“越轨”与“反抗”之间
第一节 《梁祝》:乔装传奇与反封建主题
第二节 《白蛇传》:仙凡之恋的正义性
第三节 “越轨”与“反抗”
第二章 情理之争:人情戏的艺术流变与生活政治
第一节 《秦香莲》:从人伦困境到阶级矛盾
第二节 《女审》的历史承继与时代融铸
第三节 《碧玉簪》:“大团圆”之争
第三章 幽明之变:李慧娘鬼戏改编及其论争
第一节 《红梅记》:拈取一段人鬼奇缘
第二节 《游西湖》:摆不脱的“传统窠臼”
第三节 《李慧娘》:“幽魂”与“革命”
第四章 家与国:蛾眉请缨、英雄气概与爱国主义
第一节 《穆桂英挂帅》:“我不挂帅谁挂帅”
第二节 从《百岁挂帅》到《杨门女将》
第五章 罪与罚:大义灭亲、忠孝节义和政治伦理
第二节 《四郎探母》:千拜万拜折不过儿的罪来
第三节 《三关排宴》的“政治”与“伦理”
第六章 锻造“红色经典”:从地方戏到“样板戏”
第一节 从《芦荡火种》到《沙家浜》
第二节 “戏胆”阿庆嫂
第三节 “传奇性”和“地方性”
第四节 “鱼水情”和“主体性”
【附录】
细腻革命:民众生活世界与文化政治
从“戏子”到“文艺工作者”:艺人改造的国家体制化
“戏改”再反思:新中国的文化理想和实践——刘厚生访谈录
参考文献
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目前在二手书市场,这本书卖到200多至300多元。读完以后,就是一个感觉:不透彻。 除了附录中的《 从“戏子”到“文艺工作者”:艺人改造的国家体制化 》,本书的主要篇目都在讲“改戏”。选了几个戏来展开: 《梁祝》、《白蛇传》、《秦香莲》、《碧玉簪》 、《红梅记》 、《...

评分

目前在二手书市场,这本书卖到200多至300多元。读完以后,就是一个感觉:不透彻。 除了附录中的《 从“戏子”到“文艺工作者”:艺人改造的国家体制化 》,本书的主要篇目都在讲“改戏”。选了几个戏来展开: 《梁祝》、《白蛇传》、《秦香莲》、《碧玉簪》 、《红梅记》 、《...

评分

目前在二手书市场,这本书卖到200多至300多元。读完以后,就是一个感觉:不透彻。 除了附录中的《 从“戏子”到“文艺工作者”:艺人改造的国家体制化 》,本书的主要篇目都在讲“改戏”。选了几个戏来展开: 《梁祝》、《白蛇传》、《秦香莲》、《碧玉簪》 、《红梅记》 、《...

评分

目前在二手书市场,这本书卖到200多至300多元。读完以后,就是一个感觉:不透彻。 除了附录中的《 从“戏子”到“文艺工作者”:艺人改造的国家体制化 》,本书的主要篇目都在讲“改戏”。选了几个戏来展开: 《梁祝》、《白蛇传》、《秦香莲》、《碧玉簪》 、《红梅记》 、《...

评分

目前在二手书市场,这本书卖到200多至300多元。读完以后,就是一个感觉:不透彻。 除了附录中的《 从“戏子”到“文艺工作者”:艺人改造的国家体制化 》,本书的主要篇目都在讲“改戏”。选了几个戏来展开: 《梁祝》、《白蛇传》、《秦香莲》、《碧玉簪》 、《红梅记》 、《...

用户评价

评分

翻过,捡我最感兴趣的《探母》看的。我认为无须讨论四郎的底线,四郎的底线很简单,跟多数老百姓一样,能活着。四郎在番帮的确是“他者”,但他不一定愧、不一定悔;就像六郎在宋营,宋王爷也未必就拿他当自己人,顶多是需要替死时才想起他们家。我觉得与其声讨四郎,不如追问宋王爷的底线在哪里?这种“我平时用不着对你好,但关键时候你们全家都得为我牺牲”的逻辑底线在哪里?宋王做这些事时愧不愧,事后悔不悔?如果不愧不悔,那么原因导致他拒绝反思?

评分

非常细致的点面结合的社会文化史论著,对于新中国的戏曲改造,以个案分析的形式,梳理得非常细致。要是文笔能再精炼一点,加强各个个案的代表性,篇幅压缩到三分之一到一半左右,就更好了。

评分

批判容易,难的是有同情心。

评分

上世纪中叶的大众文艺改造,政治力量和民间情感伦理的博弈,特别可以以小见大,幽微中有味的话题。但不论是从梁祝来探讨封建爱情神话,还是从四郎探母讨论人伦和家国情理都像是对于绪论结论的一番扩写,少了更多维的角度和更有意思的阐述路径。对于多股力量的互动往来,也少些支持论据,前边铺垫都到位了,最后又是轻轻一笔就带了过去。几番失望下来,兴味逐渐萧索,看得也乏了。附录的两篇文字反倒还比正文的有些篇目好些。

评分

可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