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德国当代著名学者埃里希•奥尔巴赫(1892-1957)的经典之作。在西方学术界具有广泛影响,曾再版九次,被译成西方主要文字在许多国家出版。作者从美学角度出发,用文学史家的眼光,对西方三千年来最具影响的经典文学作品,如荷马史诗、教会文学、骑士小说以及法国、西班牙、德国、英国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中各种写实风格及其发展,做了精辟的分析。其着重于表现严肃性、冲突性或悲剧性的尺度和方式问题,已经广为学术界重视。奥尔巴赫的拉丁系语文学研究,通过仔细考察语言和文学的形象化描述,指明了自罗马帝国一脉相承而来的欧洲各民族文化的各自特点和发展,对欧洲从古代史诗到现代长篇小说的艺术革命中人类的自我认识提供了全方位描述。
作者系德国著名学者,译者系西安外国语大学教授。
李老师说这本书看起来很有趣,诚不欺我,好喜欢!原因之一,奥尔巴赫对于理想的摹仿的定义是,“对日常生活的严肃模仿”,即要在日常生活的真实描写体现出严肃性、问题性、悲剧性。全书以这一线索贯穿始终,考察西方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迈进和发展,以及如果没有基督教文学文...
评分笨重朴实的文本分析的典范,没想到自己能啃完。 古典的文体分用原则和犹太基督教的文体混用原则,德国式思辨气息浓厚的正反题。但奥尔巴赫对文体的选取绝不是像他自己说的那样信手拈来。 迄今最好的西方文学史。欧洲文学的最高峰在19世纪现实主义,拉丁文学中心主义者,司汤达...
评分笨重朴实的文本分析的典范,没想到自己能啃完。 古典的文体分用原则和犹太基督教的文体混用原则,德国式思辨气息浓厚的正反题。但奥尔巴赫对文体的选取绝不是像他自己说的那样信手拈来。 迄今最好的西方文学史。欧洲文学的最高峰在19世纪现实主义,拉丁文学中心主义者,司汤达...
评分因为先了解过德勒兹的对柏拉图主义以及摹仿论传统的颠覆的“生成”概念,即他认为不再具有某种源头和存在作为基点,再即文学其实不应/仅是对现实的再现,而是关于意义的生产,让它成为感知和感受世界的可能。但在跟随奥尔巴赫借记忆力追顾西方文学史(当然不完整)的过程中,这种原先对摹仿论的质疑乃至否定几乎都消失了,让自身全然沉浸在每章由例子引出,借由语文学分析进行比较阐述(文体混用)的过程,尤以第一、十三、二十章为妙。而他在文本间也总是回顾前文和预告下文的举动,则展露了其图景在胸的泰然,这种态度加之前面精妙的文本分析,让德勒兹夸赞生成—文学时用到的“非人类视角”“意义的敞开”之语都瞬间在我耳畔和脑中消失。不过,却又将奥尔巴赫与同样能在读者不熟悉文本的情况下做一番精彩文本分析的德勒兹联系到了一起。
评分以“日常”与“崇高”将荷马、圣经到伍尔夫、乔伊斯连接起来。其中尤以三段讨论最为精彩:荷马史诗、但丁与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奥尔巴赫并未有对任何作家过于强烈的偏好,而是让所有人在其笔下融贯成了一体,构成西方文学发展的画卷。整体偏向于文学意涵的讨论,仅仅在几个章节涉及到语文学的探讨。虽然中文为合译,但译文风格协调,优美流畅。
评分花了很长时间读完,细嚼慢咽地大快朵颐,非常过瘾。
评分于是你慢慢发现经典之所以是经典,有一种拨开云雾见青天,痛苦后涅槃的经历。人文主义批评经典,浩浩荡荡从荷马史诗一直走向意识流文学,几千年的文学在一页一页的描述中流过
评分用文字再现现实,这样一件似乎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在《摹仿论》中却被展现为一种需要经历千年之久的艰难历程——一端是人自身意识的变革,另一端是语言的变革,然后才能织就一张可靠的捕捞现实的网。德国人擅长的宏伟构思能力和精微的古典语文学训练,再加上对文本的一种极为个人化的直觉,造就了这样一部文学批评的杰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