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德国当代著名学者埃里希•奥尔巴赫(1892-1957)的经典之作。在西方学术界具有广泛影响,曾再版九次,被译成西方主要文字在许多国家出版。作者从美学角度出发,用文学史家的眼光,对西方三千年来最具影响的经典文学作品,如荷马史诗、教会文学、骑士小说以及法国、西班牙、德国、英国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中各种写实风格及其发展,做了精辟的分析。其着重于表现严肃性、冲突性或悲剧性的尺度和方式问题,已经广为学术界重视。奥尔巴赫的拉丁系语文学研究,通过仔细考察语言和文学的形象化描述,指明了自罗马帝国一脉相承而来的欧洲各民族文化的各自特点和发展,对欧洲从古代史诗到现代长篇小说的艺术革命中人类的自我认识提供了全方位描述。
作者系德国著名学者,译者系西安外国语大学教授。
《摹仿论》出版于1946,作者是埃里希·奥尔巴赫(Erich Auerbach)。原著是德文,1953年出版了英译本,普林斯顿大学2003年的版本,是纪念英译本发行50年的纪念版。该纪念版的前言是爱德华·萨义德写的,给予了《摹仿论》一书相当高的评价::“Books of criticism have usually...
评分奥尔巴赫《摹仿论》第十三章讲到了莎士比亚戏剧,这是非常精彩的一章,除了继续在莎翁的戏文中阐述此前提出的“文体混用”原则外,他还进一步从“混用”中辨析出了一种近现代产生的创作美学:多余——它的同义词是文本中那些“没用的”、“无关紧要的”、“删掉也可以的”叙事...
评分这里,我们不可避免地要遇到一个根本性的并且相当困难的问题。古典文学在描述日常生活时是非严肃性的,是非问题型的,是不交代其历史背景的,而只是运用低级文体,是喜剧式的最多是牧歌式的,毫无历史连续性,静止不动,其原因不仅在于古典写实主义的局限性,而且首先也与其历...
评分《摹仿论》出版于1946,作者是埃里希·奥尔巴赫(Erich Auerbach)。原著是德文,1953年出版了英译本,普林斯顿大学2003年的版本,是纪念英译本发行50年的纪念版。该纪念版的前言是爱德华·萨义德写的,给予了《摹仿论》一书相当高的评价::“Books of criticism have usually...
评分埃里希•奥尔巴赫《模仿》导论 萨义德 朱生坚 译 前言 既然这一章是这个关于人文主义的一系列思考中的一部分,我觉得应该解释一下,为什么它只是关于一个作者、一部作品,而确切地说,这个作者恰恰又不是美国人。我想,如果我能通过审视一部作品——它对我具有终身的重要性,...
花了很长时间读完,细嚼慢咽地大快朵颐,非常过瘾。
评分无论重读多少遍,都仍然觉得清新饱满。原来最好的文学史也能让人去痴心见证,一种无时存在中内在历史的形成。当下社会逐渐作为历史问题存在着,而语言与文学中对立并交织的,不止是荷马与圣经这两大传统,更有真实与意义,理性与历史,现实主义与悲剧形式,文学的自由与人的独立。非常喜欢第八章《法利那太和加法尔甘底》与第九章《修士亚伯度》,像是赤足走过深海,屏息等待那一句“没有《神曲》,《十日谈》永远也写不出来”。拉伯雷与莎士比亚写的都是最好的诗,因为在那里,狭隘或没有适应能力,才是真正的恶习,而诗人正是用语言重新发现世界,让人在自身中找回秩序。第十八章,司汤达“认为人只是构成历史环境的一粒原子,似乎是偶然才被抛进他所生活的环境之中”,而福楼拜的“环境本身包含着对环境的阐释”,可以遥遥望见第一章中的伤疤与献祭。
评分本书出新版了!这本书知名度似乎不太高,但谁读谁知道,文笔和思想都是超一流的。杰姆逊大师早年跟着奥尔巴赫学习,解读文本的功夫也是一流的,只有在西方学术谱系里理解杰姆逊,才不会把他看成一个孤立的文化政治学意义上的标本。
评分少见的既有方法,又有逻辑,还具备较强可读性的作品。600页一口气读下来,毫无滞涩。难得!I106 211
评分伟大的批评作品与伟大的虚构作品一样,有着使人落泪的力量。《摹仿论》是一本“迂阔”之书,奥尔巴赫的从容和博大都看着都那么老派,一个唬人的学术名词都没有,但是偏偏“力大、才大、胆大”,无所不覆。前半本论述古典文学以及基督教文学尤其绵密,纷纭挥霍,后几章时间跨度略大,选取的作家作品都有些吉光片羽,但仍然激荡人心。哥特建筑远看宏大,近看才知一砖一瓦皆是精深的活儿,《摹仿论》的从贯穿千年的风格变迁史深入到一个音节、一个语词的分析,也是这般功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