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奇葩,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对整个中国艺术史都有深远影响,是至今仍深具研究和讨论价值的一个问题。本书不是平面研究文人画,不是梳理文人画发展的历史,而是选择文人画内在精神的一个关键点--"真性"问题来集中讨论。这是文人画发展过程中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文人画发展初期就被提出来,此后又迭历讨论,成为文人画理论建设的重要一维。
本书共十六章,选择十六位画家,以他们的作品和艺术活动为线索,每章集中讨论一个关系文人画全局的关键性问题。如通过明代画家陈洪绶,集中讨论"高古";通过倪云林,集中讨论"幽绝";通过沈周,集中讨论"平和",等等。十六位画家,就是十六个观照点,合而形成对文人画追求真性问题的总体表述,引发对形成文人画的本质因素--人的内在精神气质的关注,富有理论深度和穿透力。
朱良志,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中心主任,北京画院外聘专家,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高级研究员。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艺术的研究,尤长于中国传统哲学和艺术关系的分析,并注意从艺术中剔发中国人的人生智慧。出版有《石涛研究》、《八大山人研究》、《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真水无香》、《中国美学十五讲》、《曲院风荷》等著作。
元代以来,文人画追求的是“境界之绘画”,故此时的境界大多指生命的感觉和智慧。文人画强调“意在笔先”,生命境界的呈现是根本,高于笔墨形式。文人画自北宋以来就重视“荒寒”境界的创造,元人在“荒寒”中更重“寒”,元人山水多寒林、瘦水、枯木、怪石、枯槁、萧疏之景构...
评分 评分文人画,是中国艺术史、乃至世界艺术史上的一株仙葩,千年前,就开始了高蹈出尘、超越形式的精神探索之路。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朱良志最新力作《南画十六观》,正是通过对元明清十六位具有开创性代表画家的作品和人生的解读,来探讨文人画的真性问题——对生命真实的观照。本期...
评分朱良志教授近年来的几部有关中国艺术的著作都很有分量,“文人画的真性问题”是他近年来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我知道他自2008年完成《真水无香》之后,就一直在从事这本书的写作,前后至少用了三年时间,我看到他的初稿,觉得这部新著角度独特,很有深度,不仅对于中国传统文人...
评分以中国文人的视角写的关于元明清著名画家介绍。 最大的 特点 对文人画的精髓理解的透。 对比高居翰(James Cahill )西方研究者的书,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不同。 不仅仅在说画,同时对于画家的题词,曾经的诗句的意境都有广泛的说明。可以直接的验证对于作品的理解,令人信服,同时...
写唐寅、八大等几篇都很好,有些篇目比较玄虚,但读书中引用的掌故也很好玩。我没有读太细,是坐在书店翻阅完的,插图清晰精美,看见好画的插图然后读对应的文字,阅读体验会很好。曾经常常和作者偶遇在燕南园。
评分扫读…
评分十六观读了八观,现在还能记清楚的只有徐渭的墨写人生——墨戏,其余的只化成一个清晰的轮廓留在脑海,而细节所剩无几。纵览前八观,一个关于文人的终极思考便是将自身安放于何处的问题。无论是黄公望的浑,倪云林的幽,文征明的浅,亦或其他,他们至始至终都会是用艺术叩问命运,在纸上挥洒泼墨,孤绝傲然立于人世间,而绝不可能是同流合污,趋无用之物若鹜。起舞写生,超脱旷达的姿态淋漓尽显,这无关做作,也不是走路无门,而真正是在精神上寻找一个可供自我支撑的点,支撑于这飘摇的外部环境。如果这个点不存在,那生命与艺术的延续则无从谈起,关于文人的性灵追问也毫无意义。
评分朱青生老师的四年课下来...觉得这种强度还是差了好多
评分朱青生老师的四年课下来...觉得这种强度还是差了好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