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絡政治的曆史考察

中國網絡政治的曆史考察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商務印書館
作者:[美] 周永明
出品人:
頁數:205
译者:尹鬆波
出版時間:2013-7
價格:20.00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100096218
叢書系列:媒體人類學譯叢
圖書標籤:
  • 海外中國研究
  • 社會學
  • 人類學
  • 互聯網
  • 政治學
  • 近代史
  • 曆史
  • 晚清
  • 中國網絡政治
  • 曆史考察
  • 網絡社會
  • 政治發展
  • 數字時代
  • 信息治理
  • 輿論生態
  • 製度變遷
  • 公共參與
  • 網絡權力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是“Historicizing Online Politics :Telegraphy, the Internet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China” 的前半部分。英文原版作為最早探討互聯網與中國政治的專著之一,受到學界的普遍關注,成為歐美許多大學中國研究課程的必讀書目。本書截取瞭原版中電報與清末時政的部分,單獨成書。眾所周知,互聯網的齣現對中國民眾的政治參與影響巨大,但技術與社會互動的機製極為復雜,當下並不存在一個清晰的學術解釋。本書著重考察清末電報(新技術)與時政的互動,乃是繞道曆史,為我們理解今天互聯網在當下中國社會政治生活中的角色提供一個可信的曆史參照。

著者簡介

周永明,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人類學係教授。曾任美國華盛頓著名智庫威爾遜中心、英國劍橋李約瑟研究所以及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研究員。研究領域為曆史和政治人類學。主要興趣集中在民族國傢建構、全球化、海外民族誌以及探討道路與社會關係的“路學”研究。除本書外,作者還著有《二十世紀中國的禁毒運動:民族主義,曆史與國傢建設》,即將由商務印書館齣版。

圖書目錄

緻謝
導言
第一章 電報、文化和政策製定
第二章 電報、報紙和公眾輿論
第三章 電報、政治參與和國傢控製
第四章 公電和民族主義動員
第五章 電報力量:文本和曆史語境
結論
參考文獻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N年前看港片,内容说的是民国政府禁毒,忘记了是刘德华还是张国荣扮演的热血青年满腔热情投入禁毒工作,最后才发现禁毒只是一个幌子,真正的毒贩子原来就是民国政府,是他的顶头上司。在前几天读的《中国网络政治的历史考察》这本书里,自己第一次看到了来自严肃学术作...  

評分

作者周友明,現為美國威斯康星大學人類學系教授。此書是他歷時7年完成的一部具有先鋒意義的著作。他利用史料,比較分析了晚清時期的電報和當代的互聯網,作為新的科技對于中國民眾在政治參與中的影響。 這一研究思路,也將啟發后繼研究者,從科技發展的歷史脈絡來摸索其...

評分

作者周友明,現為美國威斯康星大學人類學系教授。此書是他歷時7年完成的一部具有先鋒意義的著作。他利用史料,比較分析了晚清時期的電報和當代的互聯網,作為新的科技對于中國民眾在政治參與中的影響。 這一研究思路,也將啟發后繼研究者,從科技發展的歷史脈絡來摸索其...

評分

作者周友明,現為美國威斯康星大學人類學系教授。此書是他歷時7年完成的一部具有先鋒意義的著作。他利用史料,比較分析了晚清時期的電報和當代的互聯網,作為新的科技對于中國民眾在政治參與中的影響。 這一研究思路,也將啟發后繼研究者,從科技發展的歷史脈絡來摸索其...

評分

作者周友明,現為美國威斯康星大學人類學系教授。此書是他歷時7年完成的一部具有先鋒意義的著作。他利用史料,比較分析了晚清時期的電報和當代的互聯網,作為新的科技對于中國民眾在政治參與中的影響。 這一研究思路,也將啟發后繼研究者,從科技發展的歷史脈絡來摸索其...

用戶評價

评分

用笨方法研究新問題的一個範例。

评分

此書後半部分在作者博客上。作者用詳細的清末電報和中國互聯網早期發展(知識分子網絡寫作和軍事博客民族主義)案例證明瞭一個常識:政治決定技術,而非技術決定政治。

评分

中文版終於齣瞭,贊!

评分

大概因為政治原因本書被腰斬,關於當代的網絡狀況沒翻譯過來,所以還沒讀到,不知道基於什麼把電報和互聯網直接關聯起來。BTW,原來作者和高華是好友

评分

短評區瞭解到作者博客放齣的“被閹割”部分,讀後做瞭一個簡單PDF版。見https://pan.baidu.com/s/1rL9IImbWljiZEn3DemTwSg 密碼:7cnw 感興趣的自取。作者通過曆史化和背景化電報與互聯網在中國的使用,揭示瞭其如何在中國的政治體製中作用於公共空間的塑造、輿論動員和政治參與的擴大等民主化進程,並反駁瞭必然導嚮民主的技術決定論的價值隱射和謬誤,提齣問題關鍵在於技術的接受背景上,它不僅影響瞭技術如何被利用,也影響瞭所承載文本信息如何被闡釋。民族主義情緒範式和“綜閤國力、國傢利益與遊戲規則”新範式顯然分彆是晚晴和現代中國接受背景中的核心要素與解釋框架,後者是作者提齣的。另,作者引入的係統論和“讀者反應批評”文學理論,以及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均具有啓發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