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政治的历史考察

中国网络政治的历史考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作者:[美] 周永明
出品人:
页数:205
译者:尹松波
出版时间:2013-7
价格:20.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100096218
丛书系列:媒体人类学译丛
图书标签:
  • 海外中国研究
  • 社会学
  • 人类学
  • 互联网
  • 政治学
  • 近代史
  • 历史
  • 晚清
  • 中国网络政治
  • 历史考察
  • 网络社会
  • 政治发展
  • 数字时代
  • 信息治理
  • 舆论生态
  • 制度变迁
  • 公共参与
  • 网络权力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Historicizing Online Politics :Telegraphy, the Internet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China” 的前半部分。英文原版作为最早探讨互联网与中国政治的专著之一,受到学界的普遍关注,成为欧美许多大学中国研究课程的必读书目。本书截取了原版中电报与清末时政的部分,单独成书。众所周知,互联网的出现对中国民众的政治参与影响巨大,但技术与社会互动的机制极为复杂,当下并不存在一个清晰的学术解释。本书着重考察清末电报(新技术)与时政的互动,乃是绕道历史,为我们理解今天互联网在当下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中的角色提供一个可信的历史参照。

作者简介

周永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人类学系教授。曾任美国华盛顿著名智库威尔逊中心、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以及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研究领域为历史和政治人类学。主要兴趣集中在民族国家建构、全球化、海外民族志以及探讨道路与社会关系的“路学”研究。除本书外,作者还著有《二十世纪中国的禁毒运动:民族主义,历史与国家建设》,即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目录信息

致谢
导言
第一章 电报、文化和政策制定
第二章 电报、报纸和公众舆论
第三章 电报、政治参与和国家控制
第四章 公电和民族主义动员
第五章 电报力量:文本和历史语境
结论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N年前看港片,内容说的是民国政府禁毒,忘记了是刘德华还是张国荣扮演的热血青年满腔热情投入禁毒工作,最后才发现禁毒只是一个幌子,真正的毒贩子原来就是民国政府,是他的顶头上司。在前几天读的《中国网络政治的历史考察》这本书里,自己第一次看到了来自严肃学术作...  

评分

作者周友明,現為美國威斯康星大學人類學系教授。此書是他歷時7年完成的一部具有先鋒意義的著作。他利用史料,比較分析了晚清時期的電報和當代的互聯網,作為新的科技對于中國民眾在政治參與中的影響。 這一研究思路,也將啟發后繼研究者,從科技發展的歷史脈絡來摸索其...

评分

N年前看港片,内容说的是民国政府禁毒,忘记了是刘德华还是张国荣扮演的热血青年满腔热情投入禁毒工作,最后才发现禁毒只是一个幌子,真正的毒贩子原来就是民国政府,是他的顶头上司。在前几天读的《中国网络政治的历史考察》这本书里,自己第一次看到了来自严肃学术作...  

评分

N年前看港片,内容说的是民国政府禁毒,忘记了是刘德华还是张国荣扮演的热血青年满腔热情投入禁毒工作,最后才发现禁毒只是一个幌子,真正的毒贩子原来就是民国政府,是他的顶头上司。在前几天读的《中国网络政治的历史考察》这本书里,自己第一次看到了来自严肃学术作...  

评分

作者周友明,現為美國威斯康星大學人類學系教授。此書是他歷時7年完成的一部具有先鋒意義的著作。他利用史料,比較分析了晚清時期的電報和當代的互聯網,作為新的科技對于中國民眾在政治參與中的影響。 這一研究思路,也將啟發后繼研究者,從科技發展的歷史脈絡來摸索其...

用户评价

评分

短评区了解到作者博客放出的“被阉割”部分,读后做了一个简单PDF版。见https://pan.baidu.com/s/1rL9IImbWljiZEn3DemTwSg 密码:7cnw 感兴趣的自取。作者通过历史化和背景化电报与互联网在中国的使用,揭示了其如何在中国的政治体制中作用于公共空间的塑造、舆论动员和政治参与的扩大等民主化进程,并反驳了必然导向民主的技术决定论的价值隐射和谬误,提出问题关键在于技术的接受背景上,它不仅影响了技术如何被利用,也影响了所承载文本信息如何被阐释。民族主义情绪范式和“综合国力、国家利益与游戏规则”新范式显然分别是晚晴和现代中国接受背景中的核心要素与解释框架,后者是作者提出的。另,作者引入的系统论和“读者反应批评”文学理论,以及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均具有启发性。

评分

有一些很能激发好奇心的思维火花,比如电报和互联网的对比、公电从揭帖和公禀中承袭的“文本力量”,但落实到纸面上却只是二手文献的拼贴。天生就是跨学科的专业最擅长的还是输出选题啊,唉。

评分

参考用书:“线上”概念的诞生→媒介→“界面”文化

评分

可惜只翻譯了前五章

评分

短评区了解到作者博客放出的“被阉割”部分,读后做了一个简单PDF版。见https://pan.baidu.com/s/1rL9IImbWljiZEn3DemTwSg 密码:7cnw 感兴趣的自取。作者通过历史化和背景化电报与互联网在中国的使用,揭示了其如何在中国的政治体制中作用于公共空间的塑造、舆论动员和政治参与的扩大等民主化进程,并反驳了必然导向民主的技术决定论的价值隐射和谬误,提出问题关键在于技术的接受背景上,它不仅影响了技术如何被利用,也影响了所承载文本信息如何被阐释。民族主义情绪范式和“综合国力、国家利益与游戏规则”新范式显然分别是晚晴和现代中国接受背景中的核心要素与解释框架,后者是作者提出的。另,作者引入的系统论和“读者反应批评”文学理论,以及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均具有启发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