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线

底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作者:(美)哈罗德·埃文斯
出品人:
页数:516
译者:黄轩
出版时间:2013-9-1
价格:58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64216634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新闻传播
  • 新闻自由
  • 新闻
  • 默多克
  • 底线
  • 政治
  • 传播
  • 表达自由
  • 社会现实
  • 人性探讨
  • 法治精神
  • 基层生活
  • 命运抉择
  • 道德困境
  • 时代印记
  • 平凡英雄
  • 情感纠葛
  • 正义之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981年,泰晤士报业公司陷入困境,被迫出售。由于担心未来的所有者威胁“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观点的自由表达”,英国议会设立了法律担保,限制所有者权力。

默多克收购报纸一年后,担忧成为现实。默氏绕开担保,借商业运营之名,控制新闻采编,左右政论立场。报纸珍视的内部独立性遭到腐蚀。

本书作者回顾了这桩报业史上极富争议的并购案,讲出在默多克手下出任主编的种种内情,真实呈现了巨变时刻的媒介业态。审查限制、劳资纠纷、技术换代带来了外部压力;更深远的问题,正埋藏在新闻观念本身的嬗变当中。

★“一句真话能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

《泰晤士报》主编亲述事件真相,真实呈现民主体制下的公正与舆论操纵。

“只要金钱与媒体加深一天联系,言论自由就会以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方式失去一点。”传统新闻业沉浮起落的余绪,也是衡量政治、经济与媒体关系的标尺。

★ 英伦现实版《新闻编辑室》,一份伟大日报编辑的生动写照

再现报社诸君,在各种新闻报道和调查性活动中大显身手,推动公众参与和社会改革,“英国人民靠阅读《泰晤士报》参加对自己国家的管理”。

★ 从《华盛顿邮报》并购案反观历史

巨变时刻的报业旧事,也是照出新闻现实之镜。由2013年《华盛顿邮报》并购案,再念默多克时代《泰晤士报》的罪与罚,回响深远。

★《芝加哥论坛报》:“无与伦比的作品。一部伟大日报编辑的生动写照。”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杰出的作品……所有旨在考量英国民主根基的深度人士的必备读物。”

★《伦敦书评》:“令人信服的作品,美妙的阅读之旅。非常风趣幽默……同时又集新闻报道、精妙故事和编辑工作于一体……哈罗德·埃文斯对英国出版自由的贡献远胜于我们的首相。”

★《文学评论》:“有关新闻业行为与道义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同时也是一本著述单份报纸特定历史事件的最优作品。”

★《新共和》杂志:“涉及鲁珀特·默多克的作品颇多,不过大多是管中窥豹……与此不同的是,《底线》的作者,是一位曾经和默多克有过生死博弈的记者。”

★《时代杂志》:“身处英国新闻业之巅,弥足珍贵的生活写照:赴宴唐宁街10号,拜会白金汉宫,创下英格兰报刊日发行量的纪录。”

★《星期日泰晤士报》:“埃文斯的故事一定让所有熟谙报业的人士惊讶不已……他是一位勇敢、老到的编辑。他只身战斗……真是一本让人着迷的书。”

★亚瑟·施莱辛格二世:“引人入胜……既是一本描写新闻出版业经历国际媒体巨头时代阵痛的佳作,又是一册不可多得的有趣故事集。”

★《纽约时报书评》:“一本生动记述了埃文斯先生的胜利与失败的书……引人入胜又极具警示意味。”

★《新社会》:“辛辣的行文,逸事体写作又兼顾权威性……佐以充满诡计、背叛、怨恨和阴谋的故事。”

★《哥伦比亚新闻评论》:“关于英伦报业顶峰的野心、阴谋和背叛的故事。充满了辛辣的漫谈和尖酸的人物刻画。”

作者简介

哈罗德·埃文斯(Harold Evans)

纵横英美媒体圈60余年,公认的最伟大的英伦报纸编辑。获国际新闻学会50大“世界新闻自由英雄奖”。

埃文斯的报业生涯得评价:“对英国出版自由的贡献远胜过首相。”供职于《星期日泰晤士报》14年间,开创英国调查性报道和活动性报道之先河。1982年,担任《泰晤士报》主编仅一年后,转战美国,先后执掌《大西洋月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纽约每日新闻报》等优质报刊。

著有两部历史类畅销书:《美国世纪》和《他们创造了美国》(又译《美国创新史》)。2009年,出版《我的报业人生:追忆似水年华》。

目录信息

再版前言
初版前言
第1章 《星期日泰晤士报》和克罗斯曼日记

新闻业不再刨根问底。它们批评政客,实则与之狼狈为奸,不敢越雷池半步;它们是事后诸葛亮,不做出头鸟。20世纪70年代,《星期日泰晤士报》挫败了来自开放、民主的大不列颠政府的众多干涉。克罗斯曼案可以说是一座里程碑。新闻业与专制权力的碰撞,确实孕育了改变。


第2章 DC-10空难
《星期日泰晤士报》花了近两年的时间来追查这个谎言,DC-10空难本可以避免。我们又一次在通向终极考验的道路上几经波折。在美国的宪法体制下,一家英国报纸尝试以这种手段行使知情权尚属首次。和反应停丑闻一样,本案的出现也伴随着相同的问题:新闻界在代表公民挑战大公司权力的道路上要走多远?


第3章 菲尔比间谍案
政府曾对英情报部门的苏联间谍一事瞒天过海。菲尔比案的调查是“洞察力团队”的一块试金石。作为一名前地方性报纸的主编,这也是我第一次和中央政府如此深入地打交道。调查强度前所未有。真相何时会在国家安全面前低头?毫无疑问,菲尔比一案表明,公众问责在未来没有自发产生的可能。


第4章 反应停丑闻
《星期日泰晤士报》对悲剧的追根溯源,使得一场宏大的官司就此拉开序幕,其结果界定了在新闻自由和法律施用中的公众利益天平。判决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它并没有过多强调新闻的出版权力,而是把重心放在了个人获取可能影响到生活、自由和幸福的信息的权利之上。它赋予了我们一件抗衡当时英国众多审查制度的有力武器。


第5章 世纪大拍卖
“默多克问我,你能否接受他。”汉密尔顿漫不经心地说,“我告诉他,只要他服从几个特定的担保,你会的。”我惊得目瞪口呆。唯一的解释是,汉密尔顿曾经驯服过凯姆斯利和汤姆森,他认为自己能在默多克身上故技重施。自从拒绝了我请他牵头的邀请后,汉密尔顿就从未考虑过我们的财团。但他对默多克的态度却来了个360度大转弯。


第6章 担保
每个人都被设定成了默多克模式:汉密尔顿写私人便条支持默多克;行业协会认为公司已是默多克的囊中之物;“铁路列车”四处失援……并购即将提交反垄断委员会,默多克势不可当。“阻止默多克”联盟在公司内修筑战壕,力争从默多克那里得到一个担保——编辑独立性不容侵犯。六人对抗一人,但我们是对手吗?


第7章 比芬遗失的百万英镑
这宗报业史上前所未有的并购,仅仅花了三天时间。贸易大臣和汤姆森集团金蝉脱壳,默多克终于摘下了面纱。“洞察力团队”前主编说:“他很清楚要如何成为泰晤士报业公司的立宪君主,并且是毅然决然、毋庸置疑的……一分钟前,他还面带笑容在水中游弋。弹指间,你的头就没有了,周围的海水也被鲜血染红了。”


第8章 第十任所有者

默多克看似腼腆羞怯,实则在生意场上不惜豪赌。这位“从事卑鄙、丑陋和暴力新闻报道的不良分子”,在英国和纽约受到的孤立显而易见。他已不再是一个新闻业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进入了道义层面。然而,“默多克失败论”常常与节节攀升的销售量并不相符。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装逼。写了书立刻就开始讲究内涵和底线了。 看看那狗报纸天天就会刊登一些中国的杂七杂八。 骂中国可以,也弄点带智商的,光能忽悠住那些一辈子自以为是,认为自己最懂世界最懂可悲中国的欧洲人有屁的用。 只会增加点意淫的垃圾信息。  

评分

“新闻,是某些人在某些地点总想要阻止发布的信息。如若不然,就只有广告。” ——北岩勋爵,《泰晤士报》的第五任发行人 底线是什么?对新闻报业来说,编辑的独立性让报纸保持了鲜活的生命力,若失去这条准绳,报纸的自...  

评分

装逼。写了书立刻就开始讲究内涵和底线了。 看看那狗报纸天天就会刊登一些中国的杂七杂八。 骂中国可以,也弄点带智商的,光能忽悠住那些一辈子自以为是,认为自己最懂世界最懂可悲中国的欧洲人有屁的用。 只会增加点意淫的垃圾信息。  

评分

“新闻,是某些人在某些地点总想要阻止发布的信息。如若不然,就只有广告。” ——北岩勋爵,《泰晤士报》的第五任发行人 底线是什么?对新闻报业来说,编辑的独立性让报纸保持了鲜活的生命力,若失去这条准绳,报纸的自...  

评分

这本书的作者是个老新闻人,报人,编辑,为争取出版网自由奋斗多年,获得过很多新闻奖项。从他的叙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从他的角度看,他经历过的历史事件,也能从他的叙述中,分享到新闻知识和作为媒体人需要具备的能力。 看到作者写的《报纸靠细节而活》的开篇“新闻工作是...

用户评价

评分

有关质报编辑独立性的斗争与探讨,一场持久无果的战争。国内外亦如此。行文辛辣击要害,可惜埃文斯在当时独自迎击默多克的过程实在太无力,步步都被算计,他对一纸承诺寄予希望,但其实从信托组织落空的那一刻结局就注定了。

评分

这是道白色的线,线的下边有什么颜色我不知道,但是上边一定有黑色和黄色。

评分

翻译不行

评分

其实还不是很懂,很多人物背景都不了解,不过封面实在吸引了我。希望能再读一次的时候会有更多感触

评分

其实还不是很懂,很多人物背景都不了解,不过封面实在吸引了我。希望能再读一次的时候会有更多感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