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頡剛舊藏簽名本圖錄

顧頡剛舊藏簽名本圖錄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中華書局
作者:俞國林 編
出品人:
頁數:0
译者:
出版時間:2013-5
價格:280.00
裝幀:精裝
isbn號碼:9787101093353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顧頡剛
  • 藏書
  • 語言學
  • 著錄
  • 茶餘飯後
  • 音韻學
  • 讀書
  • 消遣讀物
  • 顧頡剛
  • 簽名本
  • 圖錄
  • 古籍
  • 文獻
  • 收藏
  • 曆史
  • 學術
  • 版本
  • 民國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俞國林:顧頡剛舊藏洋裝本之題跋

夫欲覘一人學識之精博,可觀其讀書之多寡;其所讀書之多寡,可問其插架之豐約。大凡專意為學者,莫不擁書萬捲,甚或汗牛充棟也。反之,察乎所藏圖書之內容與性質,亦可藉以窺學者治學之範囿與特點。此二者,蓋自有其相通之處焉。

予觀乎吳縣顧頡剛先生所藏圖書(歸中國社會科學院“顧頡剛文庫”),內存綫裝書約六韆部三萬六韆餘冊,洋裝書約二韆六百種萬餘冊,都凡四萬六韆餘冊。顧洪女史曾據文庫藏書,及顧先生日記、書信、筆記等相關數據,撰《顧頡剛藏書記》一文,將先生一生藏書(指綫裝書)分為初始期、成長期、鼎盛期、離散期、重建期五個階段,詳為介紹先生藏書之經曆與特點,並將綫裝書部分按經、史、子、集、叢書、新學六部,分類著錄,整理編輯為《顧頡剛文庫古籍書目》;而洋裝書部分未遑論及。予曾將之翻覽一過,甚覺其內容豐富,如國學、史學、民俗學、邊疆、古典文學、語言學、美術史、書目、通俗讀物、農學、唯物主義、批判鬍適、批判《紅樓夢》、十七年史學、早年之教材課外書,以及朝鮮、日本、歐洲漢學傢之著作等,各具特色。另有雜誌若乾,抽印本七百餘份。將其與古籍圖書並讀書筆記所載相比勘,可見顧先生所讀之範圍、旨趣之所在及為學之道。

特彆值得注意者,在此些洋裝書中,保留有若乾校讀、題跋之文字,雖則短短數句甚或單辭隻意,然於考察顧先生之治學思路、曆程及學術胸懷,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如《近世中國秘史》,顧先生題曰:“此書予幼時熟讀,因以養成反抗清室統治的觀念。”《十五小豪傑》,顧先生題曰:“予十一二歲時,讀書北街姚氏,見此書至愛讀之。予之好遊覽,自此始也。”《嘯亭雜錄》,顧先生題曰:“此書予幼時曾覽數迴,故於清代掌故略有所知。”由此可知顧先生日後所為諸事,蓋有自也。

《名學淺說》,顧先生於嚴復《譯者自序》“蓋吾之為書,取足喻人而已”句眉批曰:“學術為公,自當如此,吾竊誌之矣。”後曰:“民國四年四月,誦坤始讀。”其時,顧先生欲為《正學論》,因自設問曰:“何者謂之學?何以當有學?何以有今日之學?今日之學當如何?”(《師餘錄》一)與顧元函曰:“學術者,非研鑽故紙、墨守陳言之謂,要在觀往知來、聞一知十,察天人而處順變。故聖人常在憂患者,為其學術深至也。”又曰:“學術是非,不在乎異同而在真僞。”“學必以實為體,以虛為用。實者科學也,虛者哲學也。既不能虛,復不能實,是謂非學。”(同上)顧先生為學之旨趣也如是。

《小說閑談》,顧先生題曰:“錢君杏邨,筆名阿英,畢生搜羅近代小說,各為提要,以彰社會之變化,實與史學有裨。近世搜羅小說者有馬隅卿、鄭西諦諸人,然皆偏重版本,不如此書之有曆史價值也。”於顧先生而言,一切資料皆可作史料觀,其早年《乙捨讀書記》曰:“小說應入史部。”亦是如此。

《管子今詮》,石一參著,顧先生題曰:“此書於抗日戰爭中齣版,其時予在隴滇,不但未見,亦未知也。今日閱書於中國書店,得之。知其用力甚深,而仍不詳石君為何如人也。世之學者湮沒不彰者何限,而我輩以居都市之故,遂易欺世盜名,書此誌愧。”按,石一參,名廣權,一八七二年生,號蘊三,湖南邵陽人。清末留學日本弘文學院及政法大學,歸國後曾任上海群治大學文學院院長兼代校長、湖南大學教授兼湖南國學館主講。著有《燕塵錄》、《後燕塵錄》、《老學今銓》、《論語今讀類編》、《張子正濛注詮言》、《說文匡鄦》、《老學源流記》、《說詩解頤》、《學易齋易象哲理觀》、《蒼石山房文字談》等。曾集日本侵華資料成《明恥篇》,毛澤東讀而題曰:“五月七日,民國奇恥。何以報仇?在我學子!”又,《章句論》,呂思勉著,顧先生題曰:“呂氏一生寫作甚多,而身後竟無人提議為編一全集者,並其著述目錄亦不可見,悲已。”錶彰他人學術,發潛德之幽光,顧先生三緻意焉。

《故都勝跡輯略》,侯仁之著,侯氏跋曰:“這裏所收各篇是將近二十年前在頡剛師指示下寫成的,現在看來仍然是很不成熟的,但我對北京城研究的興趣卻從這裏開始瞭。檢齣舊存一冊,寄呈頡剛師以為紀念。生仁之,一九五七年四月。”餘如顧先生學生贈送之圖書及論文抽印本之簽名本,亦甚夥。提攜後進,因材設教,顧先生終生以之。

另外,顧先生對日本學者之著作,偶有批判,如《支那文明史》,日人白河次郎、國府種德著,清光緒二十九年競化書局齣版,顧先生題曰:“此書極有名,論亦瑣屑無足記者,要為新學書籍中佳構耳。”又如《堯舜時代之製度》,日人戶水寬人著,吳人達譯,清光緒三十一年清國留學生會館發行,顧先生題曰:“此書淺薄無謂,而留學界已驚異若重寶,又連類及於物競天擇之說,其誌可稱,其鑒殊弗足道。”同是此書,顧先生於《京捨書目》著錄曰:“著者本非經學傢,故不能責其詳備,而留學界已驚若重寶,急為譯齣,而於數百年中完備之經學反若無睹。徒持物競天擇之說,騰而狂趡,其誌雖可稱,其學則弗足道矣。”可見顧先生為學之取嚮。

又,鬍適曾將李泰棻《中國史綱》送與顧先生,封麵題曰:“此書多誤,如信《禮記》而不信《儀禮》之類,然此書亦有可供參考之處,故以奉寄。”時間為一九二二年五月十五日,是月二十日顧先生日記:“看《中國史綱》。”二十二日,顧先生與鬍適函曰:“承寄《努力周報》、《史勢鳥瞰》、《中國史綱》,均收到,謝謝。……《中國史綱》聚的材料頗多,可惜仍是一部材料書。我想,我這迴編書,總要力避列錶式的文字,寜可材料不完備,不可一處沒有精神。不知做得到否?”這些資料,若得互觀,頗有意思。再者,鬍適此篇短箋未曾收入《鬍適全集》,不僅可作鬍適之軼文看;如“如信《禮記》而不信《儀禮》之類”語,與十年後鬍適《論六經不夠作領袖人纔的來源》所謂“儒傢經典中,除《論》、《孟》及《禮記》之一部分外,皆古史料而已”等,於考察鬍適之學術思想,亦多可參稽。

顧洪所編《顧頡剛文庫古籍書目》,已將綫裝書中之題跋收入,而洋裝書部分之題跋未曾涉及,亦不曾編入《顧頡剛全集》其他諸捲。此次《顧頡剛舊藏簽名本圖錄》整理齣版,收入簽名本341種(其中圖書196種,論文抽印本145種),另將顧先生校讀、題跋本42種一並收入,亦是對紀念顧頡剛先生誕辰一百二十周年,暨“層纍地造成的中國古史”說提齣九十周年的一份紀念。

著者簡介

圖書目錄

目 録
編纂説明一
捲首 顧頡剛用印一
捲一 作者簽名本 圖書
方 白 水的故事一
方詩銘 從原始公社到奴隸社會二
方詩銘 原始社會通俗畫史三
方詩銘 第二次鴉片戰爭史話四
王伯祥 史記選五
王泊生 嶽飛六
王崇武 明靖難史事考證稿七
王毓霖 房山遊記彙編八
王興瑞 海南島之苗人九
白 旭 論辯證法及中國共産黨一〇
白壽彝 中國交通史一一
石聲漢 齊民要術今釋一二
嚮 達 鄭和航海圖一三
嚮 達 西洋番國誌一四
硃士嘉 美國迫害華工史料一五
硃士嘉 十九世紀美國侵華檔案史料選輯一六
硃亦鬆 經濟學與其他社會科學一七
硃 星 普通話小史一八
江應樑 梁山夷族的奴隸製度一九
何 心 水滸研究二〇
何思源 蘇維埃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二一
何思源 奧地利二二
何思源 宇宙二三
何思源 越南二四
何思源 波蘭的農業機械化二五
何思源 第一個斯大林五年計劃時期布爾什維剋黨爲爭取農業集體化而鬥爭二六
何思源 時間二七
何思源 天文學•天體照相學二八
李 旭 李世民二九
李 笠 中國文學述評三〇
李石岑 人生哲學(捲上)三一
李安宅 交感巫術的心理學三二
李安宅 美學三三
李書田 中國水利問題三四
李源澄 李源澄學術論著初編三五
吳 傑 中國國民經濟史(近代部分)三六
吳 傑 中國近代國民經濟史三七
吳宗慈 清開國前紀三八
吳澤霖 鑪山黑苗的生活三九
汪靜之 李杜研究四〇
汪靜之 作傢的條件四一
榖霽光 史學方法實習題彙四二
辛樹幟 我國果樹歷史的研究四三
佘雪曼 佘雪曼詞學演講録四四
佘雪曼 離騷正義四五
周予同 群經概論四六
周穎南 迎春夜話四七
周謙衝 史學傢與科學傢四八
宗真甫 墨學與抗建四九
承 新 中國古代大科學傢五〇
易熙吾 文字改革論集五一
東 白 古代中國文化五二
竺可楨 現代學術文化概論五三
金吉堂 中國迴教史研究五四
侯仁之 天津聚落之起源五五
侯仁之 故都勝跡輯略五六
侯仁之 淄博市主要城鎮的起源和發展五八
侯仁之 承德市城市發展的特點和它的改造五九
侯外廬 論湯顯祖劇作四種六〇
侯碩之 宇宙之大六一
捲二 作者簽名本 圖書
俞平伯 讀詩劄記六三
俞平伯 讀詞偶得六四
俞平伯 紅樓夢研究六五
俞平伯 唐宋詞選釋六六
薑亮夫 陸平原年譜六七
薑運開 尚書譯注六八
姚 枬 馬來亞華僑史綱要六九
姚 枬 緬甸史七〇
姚名達 邵念魯年譜七一
姚名達 中國目録學史七二
姚紹華 崔東璧年譜七三
柯象峰 西康社會之鳥瞰七四
柳亞子 懷舊集七五
段剋興 西藏奇異誌七六
洪思齊 中國地理淺説七七
鬍 適 鬍適論學近著(第一集)七八
鬍道靜 種藝必用七九
鬍肇椿 古物之修復與保存八〇
鬍樹藩 現代印度論八一
範祥雍 古本竹書紀年輯校訂補八二
唐君毅 中西哲學思想之比較研究集八三
唐啟宇 中國的墾殖八四
容肇祖 李贄年譜八五
徐澄宇 樂府古詩八六
徐蔚南 上海棉布八七
徐蔚南 顧繡考八八
翁國樑 漳州史蹟八九
馬士良 當代文獻輯略九〇
馬元放 歸漢記九一
高乃同 蔡孑民先生傳略九二
商衍鎏 太平天國科舉考試紀略九三
婁子匡 越歌百麯九四
婁子匡 新年風俗誌九五
常 工 名號的安慰九六
康成懿 農政全書徵引文獻探原九八
黃文宗 流浪九九
黃現璠 廣西僮族史略(初稿)一〇〇
黃典誠 鷓鴣賦箋釋一〇二
黃雲眉 韓愈柳宗元文學評價一〇三
黃雲眉 明史考證一〇四
黃奮生 抗戰以來之邊疆一〇五
黃奮生 邊疆屯墾員手冊一〇六
黃奮生 邊疆人物誌一〇七
張 雲 變星研究法一〇八
張公輝 中國文字的優點和整理發揚的方法一〇九
張文鬱 拉蔔楞視察記一一〇
張次溪 人民首都的天橋一一一
張次溪 白石老人自傳一一二
張舜徽 清代揚州學記一一三
張默生 老子章句新釋一一四
張默生 異行傳一一五
莊爲璣 晉江新誌一一六
許文玉 唐詩綜論一一七
許毓峰 李大釗年譜(徵求意見稿)一一八
連士升 泰戈爾傳一一九
連士升 閒人雜記一二〇
郭紹虞 滄浪詩話校釋一二一
郭湛波 近五十年中國思想史一二二
陳 鐸 點直橫斜檢字法一二三
陳子展 國風選譯一二四
陳序經 扶南史初探一二五
陳序經 猛族諸國初考一二六
陳邦賢 醫學史綱要一二七
陳冠宇 全史會通一二八
陳修和 中越兩國人民的友好關係和文化交流一二九
陳萬裏 西行日記一三〇
陳懋恒 明代倭寇考略一三一
陳鐵凡 辛棄疾評傳一三二
陶孟和 國文故事選讀一三三
捲三 作者簽名本 圖書
章 巽 大唐西域記一三五
章士釗 柳文指要一三六
傅振倫 中國方誌學傢通論一三七
傅振倫 劉知幾年譜一三八
傅彥長 藝術三傢言一三九
嵇文甫 左派王學一四〇
嵇文甫 船山哲學一四一
曾資生 中國政治製度史一四二
程 鴻 蘇聯力量的基礎一四三
馮傢昇 火藥的發明和西傳一四四
楊 寬 中國古代冶鐵技術的發明和發展一四五
楊 寬 商鞅變法一四六
楊成誌 雲南羅羅族的巫師及其經典一四七
楊廷福 大説書傢柳敬亭一四八
楊廷福 明末三大思想傢一四九
楊廷福 譚嗣同年譜一五〇
楊傢駱 中日國際編年史詳目(近代部分)一五一
楊敬之 日本之迴教政策一五二
楊筠如 九品中正與六朝門閥一五三
葉子剛 中國式門窗一五四
葉聖陶 火災一五五
葉聖陶 篋存集一五六
葛定華 金陵明故宮圖考一五七
雷 敢 新社會科學講話一五八
端木蕻良 曹雪芹一五九
趙貞信 封氏聞見記校注一六〇
趙清閣 (越劇)桃花扇一六一
趙榮光 廣東民衆國音講習法一六二
趙榮光 字首不字排檢法一六三
劉公任 三國新誌一六四
劉旦宅 木蘭從軍一六五
劉盼遂 文字音韻學論叢一六六
劉朝陽 教育的重要原理及其根據一六七
劉萬章 木蘭歌注一六八
潘伯鷹 中國的書法一六九
潘景鄭 著硯樓書跋一七〇
蔣孔陽 從文藝看蘇聯一七一
蔣徑三 現代理想主義一七二
蔣徑三 現實主義哲學的研究一七三
蔣徑三 歐洲思想大觀一七四
蔡文星 泰國一七五
鄭 麐 中國古籍校讀新論一七六
鄭 麐 老子(古籍新編)一七七
鄭亦橋 濟南一七八
鄭振鐸 蟄居散記一七九
鄭德坤 中華民族文化史論一八〇
鄧深澤 社會學要論一八一
鄧廣銘 韓世忠年譜一八二
蕭 乾 籬下集一八三
錢南揚 永樂大典戲文三種校注一八四
薛 汕 金沙江上情歌一八五
謝國楨 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一八六
簡又文 太平天國全史一八七
藍菊孫 鳳姿詞一八八
魏青鋩 汲縣今誌一八九
魏建猷 第二次鴉片戰爭一九〇
羅仲言 中國國民經濟史一九一
羅汝榮 詩經研究一九二
羅香林 國父傢世源流攷一九三
羅偉之 中國及世界經濟地理學教學大綱草案一九四
嚴 群 亞裏士多德之倫理思想一九五
蘇雪林 中國傳統文化與天主古教一九六
蘇晉仁 兩漢縣政攷一九七
(日)平岡武夫 一位歷史學傢的成長與經歷——古史辨自序一九八
(日)平岡武夫 長安と洛陽一九九
(蘇)李福親 萬裏長城的傳説與中國民間文學的體裁問題二〇〇
(美)施豪德 顧頡剛和中國新史學二〇二
〔附〕作者未簽名者
李亞農 中國的奴隸製與封建製二〇四
李承三 西康地質調查旅行記二〇五
吳敬軒 閩南集二〇六
冼玉清 廣東文獻叢談二〇七
鬍 適 嘗試集(坿去國集)二〇八
孫楷第 日本東京、大連圖書館所見中國小説書目提要二〇九
傅子東 語法理論二一〇
童書業 唐宋繪畫談叢二一一
蔣仲川 中國金銀鎳幣圖説二一二
薛 汕 苗歌二一三
捲四 作者簽名本 論文
於省吾 論語新證二一五
於省吾 重文例二一六
於省吾 澤螺居楚辭新證(上)二一七
友 於 由西周到前漢的耕作製度沿革二一八
孔玉芳 西漢詔舉考二一九
方 豪 徐霞客先生年譜校記二二〇
王 力 中國文法中的繫詞二二一
王 明 老子河上公章句考二二二
王玉哲 鬼方考二二三
王玉哲 論先秦的「戎狄」及其與華夏的關係二二四
王成組 從比較研究重新估定禹貢形成的年代二二五
王振鐸 司南指南針與羅經盤(上)二二六
王振鐸 司南指南針與羅經盤(中)二二七
王崇武 明初之用兵與寨堡二二八
王新民 君子不死之國攷二二九
石聲漢 試論我國從「西域」引入的植物與張騫的關係二三〇
硃士嘉 臨安三誌考二三一
牟潤孫 論乾隆時期的貪汙二三二
餘永梁 金文地理考二三三
岑仲勉 唐集質疑二三四
岑傢梧 西南種族研究之迴顧與前瞻二三五
李 旭 中華民族之起源及其發展二三六
李 笠 蔔詞字例隅釋二三七
李四光 戰國後中國內戰的統計和治亂的週期二三八
李平心 伊尹遲任老彭新考二三九
李承三 中國地理研究所的六年和將來二四〇
李晉華 明懿文太子生母考二四一
李鏡池 正反相形句式二四二
吳 晗 明代靖難之役與國都北遷二四三
吳 晗 十六世紀前之中國與南洋二四四
吳文藻 文化錶格説明二四五
吳世昌 《風月寶鑒》的棠村序文鉤沉與研究二四六
吳恩裕 論廢藝齋集稿的真僞二四七
瀋心蕪 文學起源與宗教的關係二四八
汪寧生 漢晉西域與祖國文明二四九
榖霽光 六朝門閥二五〇
榖霽光 安史亂前之河北道二五一
辛樹幟 禹貢製作時代的推測(初稿)二五二
辛樹幟 西北農學院古農學研究工作計劃二五三
周 杲 劉子政生卒年月及其著述考辨二五四
周一良 大日本史之史學二五五
周榖城 釋亂二五六
邵君樸 井地製度攷二五七
金天翮 滿文漢化考略二五八
薑亮夫 切韻係統二五九
姚傢積 明季遺聞考補二六〇
姚從吾 中國造紙術輸入歐洲考二六一
姚寶猷 日本「神國思想」的形成及其影響二六二
柳詒徵 吳人是華夏民族説二六三
捲五 作者簽名本 論文
鬍 適 説儒二六五
鬍厚宣 殷代農作施肥説二六六
荊三林 安特生彩陶分佈説之矛盾二六七
唐 蘭 參加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銅器説明二六八
唐 蘭 崑崙所在攷二六九
孫海波 蔔辭曆法小記二七〇
容 媛 漢郎中鄭固碑集釋二七一
容 媛 學術消息二七二
容肇祖 補明儒東莞學案二七三
徐中舒 金文嘏辭釋例二七四
徐中舒 論堯舜禹禪讓與父係傢族私有製的發生和發展二七五
徐仁甫 論劉歆作左傳絶句五十二首二七六
浦江清 八仙考二七七
馬長壽 四川古代民族歷史考證二七八
馬非百 雲夢秦簡中所見的歷史新證舉例二七九
張兆瑾 中國銻礦之類彆二八〇
張蔭麟 甲午中國海軍戰蹟考二八一
張鴻翔 明外族賜姓續考二八二
張鴻翔 明史中丙兔賓兔辨二八三
黃永年 「羯鬍」、「柘羯」、 「雜種鬍」考辨二八四
黃仲琴 汰溪古文二八五
黃典誠 臺灣外紀與臺灣外誌考二八六
黃現璠 我國是否奴隸社會之商榷二八七
黃現璠 我國古史分期應該重新估定二八八
梁方仲 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原論二八九
莊 恭 中外關係(一五一四至一八三四年)二九〇
莊尚嚴 赴英參加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記二九一
莊爲璣 泉州港研究二九二
郭紹虞 文筆再辨二九三六
郭紹虞 新文藝運動應走的新途徑二九四
陳 述 金史氏族錶初稿二九五
陳 述 曳落河考釋及其相關諸問題二九六
陳 槃 讖緯釋名二九七
陳 槃 敦煌唐鹹通鈔本三備殘捲解題二九八
陳受頤 明末清初耶穌會士的儒教觀及其反應二九九
陳奇猷 墨子的科學——力學與光學三〇〇
陳恒力 前漢時代的農業生産三〇一
陳夢傢 商代的神話與巫術三〇二
陳夢傢 六國紀年錶三〇三
陳碧笙 關於福州水上居民的名稱、來源、特徵以及是否少數民族等問題的討論三〇四
陳懋德 書經顧命篇侍臣所執兵器考三〇五
陶希聖 唐代經濟景況的變動三〇六
勞 榦 禮經製度與漢代宮室三〇七
勞 榦 居延漢簡考釋序三〇八
曾昭璿 秦郡考三〇九
程金造 史記體例溯源三一〇
童書業 國語與左傳問題後案三一一
童書業 李自成死事考異三一二
賀昌群 敦煌佛教藝術的係統三一三
鈕仲勳 歷史時期山西西部的農牧開發三一四
馮傢昇 火藥的發現及其傳佈三一五
捲六 作者簽名本 論文
催敬伯 怎樣檢討財政問題三一七
催敬伯 中國財政的經濟基礎三一八
楊 堃 葛蘭言研究導論三一九
楊 堃 竈神考三二〇
楊成誌 西南邊疆文化建設之三個建議三二一
楊明照 春鞦左氏傳君子曰徵辭三二二
萬斯年 西域聞見録之闆本與著者三二三
葉國慶 春鞦時代史官職守的轉變和史學的發展三二四
雷 敢 讀王夫之諸經《稗疏》劄記三二五
管燮初 殷虛甲骨刻辭的語法研究三二六
聞 宥 論POLLARD SCRIPT三二七
聞 宥 釋秊三二八
趙承信 孫本文先生的社會學原理三二九
趙承信 社會調查與社區研究三三〇
趙榮光 字首「不」字排檢法自序三三一
劉 節 古代成語分析舉例三三二
劉文典 論隋唐間之楚音三三三
劉敦願 古史傳説與典型龍山文化三三四
劉朝陽 飯島忠夫支那古代史論評述三三五
劉蕙孫 太榖學派的遺書三三六
滕 固 燕下都半規瓦當上的獸形紋飾三三七
蔡尚思 文哲學之因果三三八
鄭天庭 多爾袞稱皇父之臆測三三九
鄭象銑 西康的木裏土司三四〇
鄭德坤 北京猿人之發現三四一
鄧嗣禹 城隍考三四二
錢 穆 龔定庵思想之分析三四三
錢寶琮 汪萊衡齋算學評述三四四
謝傢榮 陝北盆地和四川盆地三四五
謝國楨 近代書院學校製度變遷考三四六
鍾敬文 老獺稚型傳説底發生地三四七
鍾敬文 詩底邏輯三四八
瞿潤緡 大龜四版考釋商榷三四九
瞿潤緡 辭源正誤三五〇
魏明經 論民族的定義及民族的實質三五一
魏應麒 編製上行歷史的提案三五二
羅香林 唐代波羅毬戲考三五三
羅根澤 晚周諸子反古考三五四
羅爾綱 藝風堂金石文字目譌誤舉例三五五
譚其驤 渤海國誌長編評校三五六
譚其驤 近代湖南人中之蠻族血統三五七
譚其驤 論丁文江所謂徐霞客地理上之重要發見三五八
譚其驤 鄂君啟節銘文釋地三五九
譚彼岸 「資本論中的王茂蔭」問題三六〇
顧敦鍒 遼文學三六一
捲七 師友贈送本
王曾善 中國迴教近東訪問團日記三六三
白亮誠 黎明時期迴教學術思想史三六四
何格恩 學術論文集三六五
狄詠棠 武昌革命真史三六六
李文實 賽金花故事編年三六八
辛樹幟 苗族調查報告三六九
金紹先 清代邊政通考三七〇
周達甫 文字三七一
姚名達 王靜安先生專號(國學月報)三七二
姚鼎新 海關通誌三七三
鬍 適 中國史綱三七四
鬍 適 掛枝兒三七五
夏定域 鄞縣文獻展覽會齣品目録三七六
容 媛 客傢研究導論三七七
孫醒吾 白話文學史(上捲)三七八
陸國經 寰球名人德育寶鑑三七九
陳寶琛 臺灣通史三八〇
黃湘林 河源山歌集三八一
傅斯年 江蘇新字母三八二
傅安華 西京平報社論選輯三八四
程仰之 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三八五
程仰之 中國神話研究ABC三八六
程仰之 六朝時代の藝術三八七
童書業 中國通史綱要三八八
費孝通 花籃瑤社會組織三八九
劉雁聲 元代雜劇全目三九〇
樓祖詒 中國通郵地方物産誌三九一
潘介泉 自己的園地三九二
錢鍾書 世界史綱三九三
戴季陶 日本研究三九四
鍾敬文 民間文學專號(民衆教育季刊)三九五
龐京周 古代疾病名候疏義三九六
嚴 氏 佛法非宗教非哲學三九七
捲八 校讀題跋本
支那文明史三九九
西洋文明史要四〇〇
堯舜時代之製度四〇二
蘇城紀變四〇四
教育新理問答下編四〇六
當代名人小傳四〇七
神經病新療法四〇八
嘯亭雜録四一〇
近世中國秘史四一二
十五小豪傑四一四
國民淺訓四一六
歐戰之教訓與中國之將來四一八
倫理學四二〇
政治學教科書四二二
倫理學原理四二三
名學淺説四二四
美國聖經會在華八十三年之歷史四二六
支那疆域史四二八
管子今詮四三〇
通俗進化論四三二
先秦國際法之遺跡四三三
燕石劄記四三四
章句論四三六
思想解放史話四三八
讀書管見四四〇
小説閒談四四二
要籍解題及其讀法四四四
目録學發微四四六
毛澤東自傳四四七
漢書補注補正四四八
清宮二年記四五〇
古史研究四五二
新疆遊記四五四
西疆備乘四五六
欣然齋史論集四五八
一笑散四六〇
印度實話四六二
怎樣閲讀「三國演義」四六四
史學雜稿訂存四六六
糧老虎發傢史四六八
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四七〇
曹雪芹和他的《紅樓夢》四七一
附録
顧頡剛藏書記……………顧 洪 四七三
顧頡剛與中華書局之交往…………個 廠 五一一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此書收錄顧頡剛先生所藏洋裝書中的名傢簽贈本和顧先生題簽本書影數百件,銅版彩印,裝幀精美,推薦給藏書傢。

评分

81.

评分

實不解此書如此裝幀精美齣版的意義何在,是記錄顧氏交友人脈之廣博?是記錄師友相贈之風習?是記錄那個時間段文人學者齣版圖書之匯聚? 煌煌一冊,彩圖何其精美,定價亦不便宜,其實際價值不如編一本顧氏藏書目錄,來得意義更重大,更嘉惠來學。

评分

嗬嗬,一個得到雞犬升天哈。打著顧頡剛的旗號齣版價值不大的精裝圖書,賺取圖書館的經費。個人估計是不會購買的,在圖書館翻閱。

评分

實不解此書如此裝幀精美齣版的意義何在,是記錄顧氏交友人脈之廣博?是記錄師友相贈之風習?是記錄那個時間段文人學者齣版圖書之匯聚? 煌煌一冊,彩圖何其精美,定價亦不便宜,其實際價值不如編一本顧氏藏書目錄,來得意義更重大,更嘉惠來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