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选取了中日战争开始的1931年至日本战败的1945年这段时间来考察日本的精神史,其用意何在?日本思想形成的历史总是离不开对海外书籍的引进。尤其是明治以后对欧美书籍的翻译,不仅极大地影响了之后日本人思考问题的方式,还与保留下来的传统生活方式一起,规定了日本人的日常生活模式。但作者认为,其中唯一例外的就是战争时期。“那是个一说起思想,就说成是‘欧美种’的时代,几乎所有国产以外的思想都被人们远离,日本人就生活在这种近乎锁国的状态下,我就想从这种日子开始写起。”
鹤见俊辅(Turumi Shunsuke,1922~) 哲学家。1942年于哈佛大学毕业后,乘坐“二战”期间的日美滞留人员交换船回国。日本战败之后,与渡边慧、都留重人、丸山真男、武谷三男、武田清子、鹤见和子一起创办刊物《思想的科学》,呼吁将哲学交还给市民。主要从实用主义 立场将美国哲学介绍到日本,并从事大众文化史研究等团体活动,出版书籍多种。1949年任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副教授,1954年任东京工业大学副教授。1960年抗议日美安全保障条约,辞去该校教授职务。之后执教于同志社大学。反对日美安保条约的修订,组织了市民团体“无声之声会”,并在1965年日本市民反越战运动的“实现越南和平市民联合会”中发挥了核心作用。1970年,反对警察进入大学干预学生运动,辞去同志社大学教授职务。1994年获朝日奖。著述丰富,有《鹤见俊辅集》(全12卷,筑摩书房)、《鹤见俊辅座谈》(全10卷,晶文社)、《鹤见俊辅书评集成》(全3卷、MISUZU书房)等等。
将新版《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1931-1945》(北京日报出版社2019年版,理想国译丛)与老版(四川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东亚人文100丛书)进行简单地比较。两个版本都是引进了台湾行人出版社2008年邱振瑞的译本,但有如下不同之处: 除了正文和后记以外,老版还有一篇守田省吾撰写...
评分翻译真的很拗口,长句的断句经常让人读了两遍还是捋不清关系;校对也是个问题,错别字看到好几处,标点符号也有用错的地方。M系列的书不应该出现这么多这种低级的错误的(黑脸。 抛开这些不谈,看书的话其实也很迷惑。鹤见俊辅的这本书其实是一个演讲集合,受众是加拿大麦吉尔...
评分这本书讲的是1931年至1945年战争时期日本的思想历程。在这十五年期间,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支配着日本。日本政府不努力在日本内部进行社会改革解决困难,选择了用军事向外扩张的道路。政府采行,日本知识分子去配合。政府还动用各种强制力,巧妙地利用长期成为日本传统的锁国...
评分作者是日本战后思想家鹤见俊辅。这是他在美国的讲稿。行文的接受是比较松散的。而鹤见俊辅其人在《分身:新日本论》有专门的一章论述。是可以一观的。对鹤见俊辅了解的不多。就这本书中所说的“转向”一词,窃以为是所主张的政治转变。明治维新那一段还没有太强烈的军国主义的...
评分本书是鹤见俊辅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授课讲义汇编,称为“精神史”还是单薄了些,大致分了十一个主题,但估计是受限于讲课,很多问题并没深入下去,给出的资料也有些散乱且不知道是为了印证什么。不过,总体看作者提出的一些观点还是蛮吸引人的。 1.作者尽量用中性词来描述,比如...
一开始看不下去,后来反而很顺利。关于“转向”的内容,联想到文革……
评分听道长讲的。从上到下的东西最可怕,战争的可怕不只在于毁灭,还在于极端高效地建立一些东西。
评分有些错字简直不忍直视= =…… 下回恐怕还是找个比较靠谱的出版社比较好
评分日本人没有特定的意识形态,从军国主义转身拥抱民主主义,自然能够淡然处之。“一切的权力都会腐化,绝对的权力造成绝对的腐化”——约翰阿克顿。
评分于史则史学功夫薄弱,于洞见则流于表面的泛泛之谈。惟关于伊藤制宪的“显教”(绝对天皇)和“密教”(立宪君主)的观点很有趣,感觉施里施气。知识分子的意识形态易于“转向”,而大众的道德直觉则不易“转向”而根深蒂固。其实就是“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总是读书人”嘛。这些东大新人会出身的知识分子,虽取向不同,但其依附性的阶级背景也就决定了其墙头草的精神表现。而且知识分子正因为见得多,所以才易于援引各种不同的思想资源为自己的转向辩护。而农民没有见过那么多“意识形态”,反而对自己的“淳朴信念”更加坚守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