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敬璉文集(套裝共3冊)

吳敬璉文集(套裝共3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中央編譯齣版社
作者:吳敬璉
出品人:
頁數:1604
译者:
出版時間:2013-4
價格:180.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511715562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經濟學
  • 吳敬璉
  • 經濟
  • 中國經濟改革之路
  • 文集
  • 中國
  • 改革
  • 中國經濟
  • 吳敬璉
  • 經濟學
  • 文集
  • 套裝
  • 中國經濟學
  • 思想
  • 學術
  • 經典
  • 政治經濟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吳敬璉文集(套裝共3冊)》收錄瞭吳敬璉先生1980—2012年最具代錶性的文章。這些文章共分8個專題,分彆是:(1)綜論中國改革和發展;(2)改革的整體推進戰略和方案設計;(3)企業改革和所有製結構調整;(4)經濟發展方式轉變;(5)宏觀經濟態勢和政策研究;(6)維護社會公正,抗擊權貴資本主義;(7)法治、民主與公民社會建設;(8)經濟學與中國改革。每個專題按照寫作時間先後順序進行排列。這8個專題,不僅涵蓋瞭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的主要方麵,而且對經濟改革為什麼以及怎樣與政治改革、公民社會建設協同推進有深入的闡述。其中相當一部分論述,已經成為改革史上的重要文獻。

著者簡介

當代中國最有影響的經濟學傢之一。1984年、1986年、1988年、1990年和1992年五次獲得孫冶方經濟科學奬。其學術著作先後榮獲第二屆和第四屆國傢圖書奬。2005年獲首屆中國經濟學傑齣貢獻奬。2009年因《中國增長模式抉擇》一書獲第二屆張培剛發展經濟學優秀成果奬。2010年因整體改革理論獲第三屆中國經濟理論創新奬。2000年、2005年香港浸會大學和香港大學分彆授予他榮譽社會科學博士學位。2003年國際管理學會(IAM)授予他“傑齣成就奬”。2011年國際經濟學會(IEA)授予他“榮譽會長”稱號,以錶彰他對經濟理論和政策研究以及中外學術交流的傑齣貢獻。

吳敬璉大力倡導並努力推進中國的市場化、法治化、民主化改革,是“整體改革學派”的主要代錶人物之一。他提齣經濟改革應以建立和完善市場經濟為目標,建議縮小國有經濟範圍,主張從法治入手推動憲政民主和政治體製改革。他關於改革目標與改革戰略、改革方案設計、宏觀經濟政策、比較製度分析和經濟增長模式轉變的一係列研究,對經濟學界或政府決策産生重要影響。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他始終對改革過程中的社會不公高度關注,不僅藉助尋租理論科學分析瞭轉型期腐敗蔓延的成因和解決之道,還在90年代後期率先發齣權貴資本主義預警。

圖書目錄

上冊:
第一篇 綜論中國改革和發展
經濟體製改革和經濟結構調整(1980年10月)
經濟發展戰略與經濟體製模式的選擇(1982年12月)
“六五”時期經濟發展經驗的初步研究(1985年12月)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建設和改革經驗的研究(1987年2月)
經濟發展麵臨以改革促調整的新階段(1989年11月)
論作為資源配置方式的計劃與市場(1991年8月)
加快改革進度,開闢現代化建設新階段(1991年12月)
建議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目標(1992年4月)
市場經濟形成的當前情況和中期前景(1993年9月)
關於社會主義的再定義問題(1997年5月)
關於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論爭(1998年2月)
關於中國改革前途的對話(1998年10月)
改革20年感言(1998年11月)
改革:我們正在過大關(2000年12月)
中國經濟走勢與可選政策(2001年10月)
中國改革的經濟目標和政治目標(2003年10月)
改革必須攻堅(2005年3月)
為瞭迎接中國發展新階段需要研究的若乾重大問題
(2006年11月—2007年3月)
論中國改革的市場經濟方嚮(2008年7月)
“中國模式”會成為全球榜樣嗎?(2010年10月)
“中國模式”,還是過渡體製?(2011年11月)
重啓改革議程(2012年9月)
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包容性的經濟和政治製度
(2012年10月)
第二篇 改革的整體推進戰略和方案設計
單項推進,還是配套改革(1985年7月)
以改善宏觀控製為目標,進行三個基本環節的配套改革
(1986年1月)
經濟機製和配套改革(1986年5月)
中國工業中的雙重價格體係問題(1986年7月)
關於改革戰略選擇的若乾思考(1987年1月)
爭取盡快地走齣相持階段,開創改革的新局麵
——推進經濟體製改革的一種整體設想(1987年7月)
經濟體製中期(1988—1995)改革規劃綱要
(1988年5月)
在李鵬總理接見體改中期規劃研討會人員時的發言要點
(1988年6月)
從1988年上半年經濟狀況看價格改革的環境
(1988年7月)
中國經濟改革戰略的分歧與選擇(1988年10月)
市場取嚮·整體設計·發展與改革協調
——關於加快改革的幾點思考(1992年6月)
近中期經濟體製改革的一個整體性設計(1993年7月)
1994年改革實績評價與1995年改革重點設想
(1994年12月)
全麵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係(2001年11月)
解決“三農”問題的中心環節(2001年12月)
把握三個關鍵環節實現可持續發展(2005年12月)
當前中國改革最緊要的問題(2011年12月)
加強頂層設計,認真推進改革(2012年3月)
中冊:
第三篇 企業改革和所有製結構調整
城市改革的關鍵是增強企業的活力(1984年9月)
“兩權分離”和“承包製”概念辨析(1987年9月)
産權製度和大中型企業的改革(1989年4月)
關於公司化(1993年8月)
在公司化改製中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1995年3月)
“新三會”與“老三會”(1995年6月)
放開放活小型國有企業(1995年10月)
對諸城小企業改革經驗的看法(1996年3月)
實現國有經濟的戰略性改組
——國有企業改革的一種思路(1997年5月)
關於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再就業問題的幾點意見
(1998年4月)
對經濟形勢的估量和放手發展中小企業的對策建議
(1998年7月)
中國國有企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改革方嚮(2000年1月)
我國大公司治理結構存在的問題及其完善(2000年6月)
關於企業組織的“多級法人製”(2001年4月)
對於國資委成立後國有經濟改革的若乾建議(2003年7月)
深化國企改革需要澄清幾個原則問題(2004年10月)
如何閤理閤法地實現國企改製和産權明晰(2007年1月)
國有經濟的布局調整和國有企業的改革不能停步
(2011年9月)
對陳清泰《國企改革轉入國資改革》一文的推薦語
(2012年6月)
第四篇 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對上海發展戰略的幾點意見(1984年9月)
試析我國當前的經濟發展階段及其基本矛盾
(1986年11月)
從北京新技術産業開發試驗區看創新機製(1991年5月)
關於“經濟增長方式”及其轉變(1995年8—12月)
製度重於技術
——論發展我國高技術産業(1999年5月)
中國怎樣纔能有自己的矽榖?(2000年5月)
全麵提升整體競爭力是浙江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
(2004年7月)
“十一五”時期必須認真解決工業化道路和增長模式的問題
(2005年3月)
我為什麼研究起增長模式和工業化道路來(2005年10月)
從早期經濟增長到現代經濟增長(2005年10月)
建立促進學術繁榮和技術創新的體製
——關於科學發展和技術創新的若乾思考(2006年3月)
廣東發展轉型的機遇與挑戰(2008年6月)
齣口導嚮戰略與粗放增長模式的持續(2008年9月)
集中力量解決長期增長中的問題(2010年1月)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政府自身改革更關鍵(2011年1月)
産業轉型升級的核心問題:提高服務活動在經濟
活動總量中的比重(2011年11月)
我國城市化麵臨的效率問題和政策選擇(2012年10月)
第五篇 宏觀經濟態勢和政策研究
當前貨幣流通形勢和對策(1984年12月)
經濟改革初戰階段的發展方針和宏觀控製問題
(1985年2月)
再論保持經濟改革的良好經濟環境(1985年4月)
論控製需求和改善供給(1986年3月)
關於當前經濟形勢討論情況的匯報(1987年4月)
控製需求,疏導貨幣,改革價格(1988年4月)
國民經濟的睏境和齣路(1990年9月)
切實推進改革,纔能保證穩定增長(1993年4月)
論通貨膨脹政策之不可行和根本齣路在於落實各項改革措施
(1994年3月)
何處尋求“大智慧”(1994年6月)
激活供給方采用“嚮供給方麵傾斜”的政策治理通貨緊縮
(1999年6月)
互聯網:要發展還是要泡沫(2000年3月)
當前經濟形勢的分析與展望(2003年12月)
對做好宏觀調控的建議(2004年5月)
關於人民幣匯率問題(2004年12月)
增長模式與資本市場(2008年9月)
金融海嘯和中國經濟(2008年12月)
對如何走齣宏觀經濟政策兩難睏境的思考(2010年8月)
“十二五”中國宏觀經濟態勢和展望(2011年5月)
下冊:
第六篇 維護社會公正,抗擊權貴資本主義
“尋租”理論與我國經濟中的某些消極現象(1988年8月)
貧富差距大小談(1994年2月)
再談根治腐敗(1996年4月)
社會主義經濟:社會公正+市場經濟(1997年8月)
中國社會保障體製改革脈絡(1998年9月)
中國會成為尋租社會嗎?(1999年4月)
證券市場的公開秘密和規範之道(2001年1月)
股市七題(2001年3月)
正本清源,分清是非(2001年7月)
歸還對國有企業老職工的社會保障欠賬是“國有股減持”
要解決的主要問題(2002年1月)
腐敗與反腐敗的經濟學思考(2002年5月)
揭穿黑幕,填平陷阱,淨化市場環境(2002年11月)
關於劃撥國有資産歸還國傢對老職工社會保障基金欠賬的建議
(2003年3月)
保持社會公正是轉型時期的一個尖銳問題(2003年10月)
關於完善《公益捐贈法》的建議(2004年3月)
就《中國的社會保障改革研究》課題給溫傢寶總理的一封信
(2004年11月)
腐敗溯源與清源(2004年12月)
實現“機會平等”應有期(2005年1月)
妥善處理收入差距過大問題(2006年6月)
社保基金為何“亡羊”,又如何“補牢”?(2006年10月)
警惕尋租新動力(2006年12月)
建立全民低保的時機已經成熟,應當盡快推行
(2007年3月)
要讓老百姓富起來(2011年2月)
縮小收入差距不能單靠再分配(2011年6月)
公立醫院公益性問題研究(2011年11月)
第七篇法治、民主與公民社會建設
關於各級政府職能與分層管理的思考(1986年12月)
加速“秀纔班子”嚮思想庫過渡(1987年1月)
經濟改革與政治穩定(1995年8月)
政府在轉軌中的作用:中國經驗(1997年1月)
三種社會力量對待改革態度的分析(1999年1月)
新形勢下政府體製改革的總體目標(2000年6月)
努力實現嚮法治市場經濟的過渡(2000年10月)
政協常委會討論《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九屆全國委員會
第四次會議政治決議(草案)》時的發言(2001年3月)
建設民間商會(2002年5月)
用信息化推動民主政治建設(2002年8月)
法治中國(2002年12月)
再談法治(2002年12月)
修改憲法和實施憲政(2003年6月)
建設一個公開、透明和可問責的服務型政府
(2003年6月)
努力構築市場經濟的製度基礎(2004年12月)
商會的定位、政府關係及其自身的治理(2006年8月)
從《大國崛起》看各國富強之道(2007年2月)
政治不改革,經濟改革也落實不瞭(2012年2月)
第八篇經濟學與中國改革
論孫冶方的經濟理論體係(1984年9月)
從匈牙利的經驗看我國當前的改革(1985年8月)
經濟理論的演變與改革戰略的選擇
——對中國實例的分析(1988年12月)
資源配置與經濟體製(1991年12月)
迴顧和展望
——慶祝《經濟社會體製比較》創刊10周年(1995年8月)
經濟學傢、經濟學與中國改革(2004年2月)
“市場社會主義”與中國經濟改革(2005年1月)
中國的轉型(2005年8月)
創新還是尋租:中國轉型製度環境與企業傢纔能配置
(2007年3月)
薛暮橋與中國市場經濟的開拓(2011年4月)
經濟學與中國經濟的崛起(2011年7月)
索引1548
中國人名1548
外國人名1553
專有名詞1558
後記1604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搜狐财经讯 5月11日,由中央编译出版社与搜狐网主办、搜狐财经承办的《吴敬琏文集》首发式暨中国改革座谈会在北京搜狐媒体大厦举行,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陈清泰在发言时表示,建设高收入国家必须消除所有制鸿沟,打破垄断,给民营经...  

評分

搜狐财经讯 5月11日,由中央编译出版社与搜狐网主办、搜狐财经承办的《吴敬琏文集》首发式暨中国改革座谈会在北京搜狐媒体大厦举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在座谈会上表示,吴敬琏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的文章《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中,提出计划经济存在一系列...  

評分

5月11日上午,由中央编译出版社与搜狐网联合主办的“《吴敬琏文集》首发式暨中国改革座谈会”在京举行。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出席会议并致辞。著名学者吴敬琏、陈清泰、胡德平、江平、林毅夫、周其仁、许成钢、钱颖一、姚洋、白重恩、李剑阁、高西庆、陆学艺、陆南泉、秦...  

評分

如果说中国经济是一艘巨轮,那么经济学家们就应该是守望者,时刻警醒这艘承载着亿万同胞的航船能够安全驶过“历史的三峡”。而吴敬琏先生就是一位出色的守望者。   近日,他的新书发布在即,由中央编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吴敬琏文集》收录了吴敬琏1980年至2012年最具代表性...

評分

2013年5月11日,在出席《吴敬琏文集》首发式暨中国改革座谈会时,83岁的吴敬琏谈到:“中国改革还走在半路上”、“许多旧体制、旧思想和旧路线残余仍将继续成为改革的阻碍”。这位中国改革的全程参与者和推动者提醒国人:改革仍在过大关。   何谓大关?是关系改革成败...  

用戶評價

评分

150多萬字,斷斷續續讀瞭一個多月

评分

150多萬字,斷斷續續讀瞭一個多月

评分

佩服

评分

落點就是在資源配置方式,利益分配方式,實際上跟人和組織有關係的事情就是這個事

评分

對著目錄挑瞭幾篇來讀,大多已經過時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