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琏文集(套装共3册)

吴敬琏文集(套装共3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吴敬琏
出品人:
页数:1604
译者:
出版时间:2013-4
价格:180.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11715562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经济学
  • 吴敬琏
  • 经济
  • 中国经济改革之路
  • 文集
  • 中国
  • 改革
  • 中国经济
  • 吴敬琏
  • 经济学
  • 文集
  • 套装
  • 中国经济学
  • 思想
  • 学术
  • 经典
  • 政治经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吴敬琏文集(套装共3册)》收录了吴敬琏先生1980—2012年最具代表性的文章。这些文章共分8个专题,分别是:(1)综论中国改革和发展;(2)改革的整体推进战略和方案设计;(3)企业改革和所有制结构调整;(4)经济发展方式转变;(5)宏观经济态势和政策研究;(6)维护社会公正,抗击权贵资本主义;(7)法治、民主与公民社会建设;(8)经济学与中国改革。每个专题按照写作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列。这8个专题,不仅涵盖了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方面,而且对经济改革为什么以及怎样与政治改革、公民社会建设协同推进有深入的阐述。其中相当一部分论述,已经成为改革史上的重要文献。

作者简介

当代中国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1984年、1986年、1988年、1990年和1992年五次获得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其学术著作先后荣获第二届和第四届国家图书奖。2005年获首届中国经济学杰出贡献奖。2009年因《中国增长模式抉择》一书获第二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2010年因整体改革理论获第三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2000年、2005年香港浸会大学和香港大学分别授予他荣誉社会科学博士学位。2003年国际管理学会(IAM)授予他“杰出成就奖”。2011年国际经济学会(IEA)授予他“荣誉会长”称号,以表彰他对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以及中外学术交流的杰出贡献。

吴敬琏大力倡导并努力推进中国的市场化、法治化、民主化改革,是“整体改革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经济改革应以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为目标,建议缩小国有经济范围,主张从法治入手推动宪政民主和政治体制改革。他关于改革目标与改革战略、改革方案设计、宏观经济政策、比较制度分析和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一系列研究,对经济学界或政府决策产生重要影响。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他始终对改革过程中的社会不公高度关注,不仅借助寻租理论科学分析了转型期腐败蔓延的成因和解决之道,还在90年代后期率先发出权贵资本主义预警。

目录信息

上册:
第一篇 综论中国改革和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1980年10月)
经济发展战略与经济体制模式的选择(1982年12月)
“六五”时期经济发展经验的初步研究(1985年12月)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建设和改革经验的研究(1987年2月)
经济发展面临以改革促调整的新阶段(1989年11月)
论作为资源配置方式的计划与市场(1991年8月)
加快改革进度,开辟现代化建设新阶段(1991年12月)
建议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1992年4月)
市场经济形成的当前情况和中期前景(1993年9月)
关于社会主义的再定义问题(1997年5月)
关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论争(1998年2月)
关于中国改革前途的对话(1998年10月)
改革20年感言(1998年11月)
改革:我们正在过大关(2000年12月)
中国经济走势与可选政策(2001年10月)
中国改革的经济目标和政治目标(2003年10月)
改革必须攻坚(2005年3月)
为了迎接中国发展新阶段需要研究的若干重大问题
(2006年11月—2007年3月)
论中国改革的市场经济方向(2008年7月)
“中国模式”会成为全球榜样吗?(2010年10月)
“中国模式”,还是过渡体制?(2011年11月)
重启改革议程(2012年9月)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包容性的经济和政治制度
(2012年10月)
第二篇 改革的整体推进战略和方案设计
单项推进,还是配套改革(1985年7月)
以改善宏观控制为目标,进行三个基本环节的配套改革
(1986年1月)
经济机制和配套改革(1986年5月)
中国工业中的双重价格体系问题(1986年7月)
关于改革战略选择的若干思考(1987年1月)
争取尽快地走出相持阶段,开创改革的新局面
——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一种整体设想(1987年7月)
经济体制中期(1988—1995)改革规划纲要
(1988年5月)
在李鹏总理接见体改中期规划研讨会人员时的发言要点
(1988年6月)
从1988年上半年经济状况看价格改革的环境
(1988年7月)
中国经济改革战略的分歧与选择(1988年10月)
市场取向·整体设计·发展与改革协调
——关于加快改革的几点思考(1992年6月)
近中期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整体性设计(1993年7月)
1994年改革实绩评价与1995年改革重点设想
(1994年12月)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2001年11月)
解决“三农”问题的中心环节(2001年12月)
把握三个关键环节实现可持续发展(2005年12月)
当前中国改革最紧要的问题(2011年12月)
加强顶层设计,认真推进改革(2012年3月)
中册:
第三篇 企业改革和所有制结构调整
城市改革的关键是增强企业的活力(1984年9月)
“两权分离”和“承包制”概念辨析(1987年9月)
产权制度和大中型企业的改革(1989年4月)
关于公司化(1993年8月)
在公司化改制中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1995年3月)
“新三会”与“老三会”(1995年6月)
放开放活小型国有企业(1995年10月)
对诸城小企业改革经验的看法(1996年3月)
实现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
——国有企业改革的一种思路(1997年5月)
关于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的几点意见
(1998年4月)
对经济形势的估量和放手发展中小企业的对策建议
(1998年7月)
中国国有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革方向(2000年1月)
我国大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2000年6月)
关于企业组织的“多级法人制”(2001年4月)
对于国资委成立后国有经济改革的若干建议(2003年7月)
深化国企改革需要澄清几个原则问题(2004年10月)
如何合理合法地实现国企改制和产权明晰(2007年1月)
国有经济的布局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改革不能停步
(2011年9月)
对陈清泰《国企改革转入国资改革》一文的推荐语
(2012年6月)
第四篇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对上海发展战略的几点意见(1984年9月)
试析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及其基本矛盾
(1986年11月)
从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看创新机制(1991年5月)
关于“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变(1995年8—12月)
制度重于技术
——论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1999年5月)
中国怎样才能有自己的硅谷?(2000年5月)
全面提升整体竞争力是浙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2004年7月)
“十一五”时期必须认真解决工业化道路和增长模式的问题
(2005年3月)
我为什么研究起增长模式和工业化道路来(2005年10月)
从早期经济增长到现代经济增长(2005年10月)
建立促进学术繁荣和技术创新的体制
——关于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的若干思考(2006年3月)
广东发展转型的机遇与挑战(2008年6月)
出口导向战略与粗放增长模式的持续(2008年9月)
集中力量解决长期增长中的问题(2010年1月)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政府自身改革更关键(2011年1月)
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问题:提高服务活动在经济
活动总量中的比重(2011年11月)
我国城市化面临的效率问题和政策选择(2012年10月)
第五篇 宏观经济态势和政策研究
当前货币流通形势和对策(1984年12月)
经济改革初战阶段的发展方针和宏观控制问题
(1985年2月)
再论保持经济改革的良好经济环境(1985年4月)
论控制需求和改善供给(1986年3月)
关于当前经济形势讨论情况的汇报(1987年4月)
控制需求,疏导货币,改革价格(1988年4月)
国民经济的困境和出路(1990年9月)
切实推进改革,才能保证稳定增长(1993年4月)
论通货膨胀政策之不可行和根本出路在于落实各项改革措施
(1994年3月)
何处寻求“大智慧”(1994年6月)
激活供给方采用“向供给方面倾斜”的政策治理通货紧缩
(1999年6月)
互联网:要发展还是要泡沫(2000年3月)
当前经济形势的分析与展望(2003年12月)
对做好宏观调控的建议(2004年5月)
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2004年12月)
增长模式与资本市场(2008年9月)
金融海啸和中国经济(2008年12月)
对如何走出宏观经济政策两难困境的思考(2010年8月)
“十二五”中国宏观经济态势和展望(2011年5月)
下册:
第六篇 维护社会公正,抗击权贵资本主义
“寻租”理论与我国经济中的某些消极现象(1988年8月)
贫富差距大小谈(1994年2月)
再谈根治腐败(1996年4月)
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公正+市场经济(1997年8月)
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脉络(1998年9月)
中国会成为寻租社会吗?(1999年4月)
证券市场的公开秘密和规范之道(2001年1月)
股市七题(2001年3月)
正本清源,分清是非(2001年7月)
归还对国有企业老职工的社会保障欠账是“国有股减持”
要解决的主要问题(2002年1月)
腐败与反腐败的经济学思考(2002年5月)
揭穿黑幕,填平陷阱,净化市场环境(2002年11月)
关于划拨国有资产归还国家对老职工社会保障基金欠账的建议
(2003年3月)
保持社会公正是转型时期的一个尖锐问题(2003年10月)
关于完善《公益捐赠法》的建议(2004年3月)
就《中国的社会保障改革研究》课题给温家宝总理的一封信
(2004年11月)
腐败溯源与清源(2004年12月)
实现“机会平等”应有期(2005年1月)
妥善处理收入差距过大问题(2006年6月)
社保基金为何“亡羊”,又如何“补牢”?(2006年10月)
警惕寻租新动力(2006年12月)
建立全民低保的时机已经成熟,应当尽快推行
(2007年3月)
要让老百姓富起来(2011年2月)
缩小收入差距不能单靠再分配(2011年6月)
公立医院公益性问题研究(2011年11月)
第七篇法治、民主与公民社会建设
关于各级政府职能与分层管理的思考(1986年12月)
加速“秀才班子”向思想库过渡(1987年1月)
经济改革与政治稳定(1995年8月)
政府在转轨中的作用:中国经验(1997年1月)
三种社会力量对待改革态度的分析(1999年1月)
新形势下政府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2000年6月)
努力实现向法治市场经济的过渡(2000年10月)
政协常委会讨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
第四次会议政治决议(草案)》时的发言(2001年3月)
建设民间商会(2002年5月)
用信息化推动民主政治建设(2002年8月)
法治中国(2002年12月)
再谈法治(2002年12月)
修改宪法和实施宪政(2003年6月)
建设一个公开、透明和可问责的服务型政府
(2003年6月)
努力构筑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2004年12月)
商会的定位、政府关系及其自身的治理(2006年8月)
从《大国崛起》看各国富强之道(2007年2月)
政治不改革,经济改革也落实不了(2012年2月)
第八篇经济学与中国改革
论孙冶方的经济理论体系(1984年9月)
从匈牙利的经验看我国当前的改革(1985年8月)
经济理论的演变与改革战略的选择
——对中国实例的分析(1988年12月)
资源配置与经济体制(1991年12月)
回顾和展望
——庆祝《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创刊10周年(1995年8月)
经济学家、经济学与中国改革(2004年2月)
“市场社会主义”与中国经济改革(2005年1月)
中国的转型(2005年8月)
创新还是寻租:中国转型制度环境与企业家才能配置
(2007年3月)
薛暮桥与中国市场经济的开拓(2011年4月)
经济学与中国经济的崛起(2011年7月)
索引1548
中国人名1548
外国人名1553
专有名词1558
后记1604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5月11日上午,由中央编译出版社与搜狐网联合主办的“《吴敬琏文集》首发式暨中国改革座谈会”在京举行。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出席会议并致辞。著名学者吴敬琏、陈清泰、胡德平、江平、林毅夫、周其仁、许成钢、钱颖一、姚洋、白重恩、李剑阁、高西庆、陆学艺、陆南泉、秦...  

评分

搜狐财经讯 5月11日,由中央编译出版社与搜狐网主办、搜狐财经承办的《吴敬琏文集》首发式暨中国改革座谈会在北京搜狐媒体大厦举行。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秦晖教授在座谈会上表示,现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其实是要把民营资本摆脱国有经济的不良压制这一问题解决掉。这一...  

评分

搜狐财经讯 5月11日,由中央编译局与搜狐网主办、搜狐财经承办的《吴敬琏文集》首发式暨中国改革座谈会在北京搜狐媒体大厦举行,出席座谈会的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江平在接受采访时谈到,要建设法治市场经济,需要依照宪政思想,限制政府的权力。   以下为访谈实录:   ...  

评分

搜狐财经讯 5月11日,由中央编译出版社与搜狐网主办、搜狐财经承办的《吴敬琏文集》首发式暨中国改革座谈会在北京搜狐媒体大厦举行,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陈清泰在发言时表示,建设高收入国家必须消除所有制鸿沟,打破垄断,给民营经...  

评分

如果说中国经济是一艘巨轮,那么经济学家们就应该是守望者,时刻警醒这艘承载着亿万同胞的航船能够安全驶过“历史的三峡”。而吴敬琏先生就是一位出色的守望者。   近日,他的新书发布在即,由中央编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吴敬琏文集》收录了吴敬琏1980年至2012年最具代表性...

用户评价

评分

落点就是在资源配置方式,利益分配方式,实际上跟人和组织有关系的事情就是这个事

评分

大家的魅力就在于可以把复杂的事物用最精炼的语言、共知的原理非常有逻辑条例地表达分析。我的课上相关问题提了很多,但是总觉得老师并没有把许多问题说透,自己也一知半解。而吴敬琏先生却解答了我的疑惑,并且论证充分,有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强推!了解中国经济改革吴敬琏先生是最有发言权的!

评分

5.24-8.13Q3学习1

评分

2014-12-28

评分

其实很多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就一直在探讨,比如国企改革、国退民进、产权与激励机制、市场与政府的关系等等等等,可以说是长篇累牍了,哪怕在本书中也大篇幅涉及这些内容。可是不做政治体制的改革,很多问题都是在反反复复的修改而不是变革。在现行体制、现有框架和研究范围内,本文集应该是很全面和科学的。值得一读,但不易成为你思想的牵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