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主题是关于个体动机、行为(或微观动机)与其所带来的总体结果(或宏观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它不仅探讨个体行为所导致的令人惊奇的宏观结果,也讨论宏观结果中所蕴涵的个体动机或行为,以及是否可能从观察到的宏观行为中推论出微观动机。谢林教授通过人们耳熟能详的、简单易懂的例子说明了当总体行为不仅仅是个体行为的简单累加时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社会成员为何对他们的单独行动所产生的集体后果视而不见,以及为何从群体现象中推导个人意愿的尝试是一种投机取巧的行为。在书中他还建立了一些既不太艰深又并非显而易见的模型,以及一些基本的分析系统,并将这些模型和分析系统应用于解决类似于由种族、性别、年龄和收入所引起的社会分隔问题上。
托马斯•C•谢林(Thomas C. Schelling),2005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是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卢修斯•N•李特尔(Lucius N. Littauer)政治经济学教授。获加州伯克利大学学士学位,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其著作有《国际经济学》,《冲突的策略》,以及《武器及其影响》。1977年他获得了政治经济学弗兰克•E•塞德曼(Frank E. Seidman)杰出贡献奖。
你的每个选择,都与别人有关系,不但会影响到别人,而且很有可能会影响到整个社会。 个人无论怎么选择,都对社会整体结果没有影响,既不能增进整体福利,也不会降低整体福利。 个人选择对社会整体的影响,还可能有两种情况: ①个人的利益最大化选择,提升了社会福利;——“看...
评分但是我本身不是学经济学的,所以读来在有些地方有些不好理解,但是谢林说得第七章我倒是觉得比其它几章更好理解一些。
评分 评分 评分群体博弈论。按理说谢林应该是风趣的,然而这本书是我在阅读过程中时常精神游离的可能算得上最为枯燥的经济学论著之一。也有可能可以让翻译者来背这口锅。读完受益不多,甚至有些茫然。
评分我读起来很吃力呢,可能功力还不够吧……
评分博弈论、进化学,自下而上的同质交互以构建系统性质,这是典型的经济学思维。本书原文或者翻译不流畅,阐述的主题也都是耳熟能详的理论和案例,针对微观和宏观的关系讨论犹如隔靴搔痒,不推荐阅读。PS:可能本书含有诺奖得主的buff加成吧。
评分套套逻辑
评分我读起来很吃力呢,可能功力还不够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