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德(1869—1951),法国作家。生于巴黎一个富有资产阶级家庭。10岁丧父,由母亲抚养并给予清教徒式的教育,酿成了他的叛逆性格。14岁时爱上舅父的女儿玛德莱娜,1895年同玛德莱娜结婚。1893—1895年,他两次游历北非,身心发生巨大变化。英国作家王尔德、道格拉斯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对他影响很大,他一反清教徒的禁欲主义,开始追求同性恋生活。1925年的非洲赤道之行是纪德人生的又一转折点,此后发表的《刚果之行》等作品引起了公众对殖民主义罪行的注意。
纪德一生著述丰富,代表作有小说《背德者》、《梵蒂冈的地窖》、《窄门》、《伪币制造者》等,此外,纪德还写了不少杂文、文学评论等。纪德一生思想比较复杂,他曾参加反法西斯运动并宣称信仰共产主义,但访苏之后,又对共产主义表示怀疑。二次大战期间,他潜心于古典文学研究,战后发表的《忒修斯》是他的思想总结。1947年,纪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51年,纪德因肺炎病逝于巴黎。
《背德者》、《窄门》和《田园交响曲》,组成追求快乐和幸福的人生三部曲,同时也记录了追求快乐和幸福的痛苦历程。快乐比忧伤更值得珍惜,更难得,也更美好,尤其在人性被窒息的社会里。作品中的人物把自己的幸福当做一种使命来承担,要向周围传播快乐,这是天生的需要,又是道德的义务。纪德的小说似乎旨在调解这两者的关系,使之更加融洽,更加和谐,然而更多表现出来的,却是两者的矛盾和冲突。
看完《背德者》,《窄门》还没看,但有些感想不吐不快。在读《背德者》的有些时候我仿佛回到了读《马丁伊登》的时候,纪德说写这本书有评判个人主义的意图 ,不巧杰克伦敦自己也这么说,两本书的主人公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似的,请忽略同性恋这个因素,在米歇尔恢复了健康之后随之...
评分会不会有这样一种爱情,即使毫无希望,一个人也可以将它长久地保持在心中;即使生活每天吹它,也始终无法把它吹灭 ——《窄门》 读完《恋情的终结》,脑海中不断浮现起一年前看过的《窄门》。不同的时空里,同样违背美德的禁忌之恋,一方甘愿为了所爱之人忍受在无爱的沙漠中忍...
评分«背德者»中的米歇尔,原本是一个沉浸于故纸堆,不谙世事的书呆子,但他在经历了新婚旅行、死而复生之后,决心与过去的自己告别,他放纵自己内心的欲望,追求贴近自然的生活,但这种新的生活却使其变成了一个“背德者”,一方面他背离了传统的道德观念,开始滋生同性恋和...
评分人性本恶,还是本善?我想,人性本无善恶,人性是环境的产物,可是,为什么同样的环境里出来的人又执千面呢?人性是天赋性格与后天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天赋的利己主义和趋利避害,环境的教化规制和互利因素的制约,各方面互相牵制抗衡,这就产生了人性。 基督教等宗教教人与人...
评分戏言: 1,谁要是和这位道德丰富的姑娘谈恋爱,谁上辈子可能真是缺了大德了。 2,爱情终归是朴素的人类情感,你可以崇高的对待,但若是你非得把它神华然后崇拜,那你就活该吮吸它被风干后的苦果。 3,信仰者,尤其是文艺复兴之前的信仰者,心理固然能够平静,可终归是思维与...
忒修斯看不下去
评分快乐不仅是一种天生的需要,而且还是一种道德的义务.
评分窄门用一个不可理解的方式结尾,却又唤起了全部的热情
评分事与愿违是人间第一大真理 虔诚追寻纯粹幸福的路上堕入难以自拔的苦海 读完田园三部曲的最大收获竟是对这一宗教轻易成为人之束缚的恐惧 当我们自愿受束缚而向前走时,我们并不感到有束缚,但当我们开始反抗并远离它时,痛苦便开始了。
评分不是全译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