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锦华,北京人。曾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现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系教授。曾在美国,欧洲,日本,中国香港,台湾等数十所大学任客座教授。从事电影史论、女性文学及大众文化领域的研究。著有《浮出历史地表——现代中国妇女文学研究》,《电影理论与批评手册》,《镜与世俗神话——影片精读十八例》,《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犹在镜中——戴锦华访谈录》,《涉渡之舟:新时期中国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电影批评》,Cinema and Desire: A Feminist Maxism and Cultral Politics in Dai Jinhua's Works.等专著10余卷。
电影理论与批评,ISBN:9787301116319,作者:戴锦华
这学期选了戴老师的影片精读。在前三节课中,戴老师详细分析了电影语言的几个要素(基本就是本书中提到的几个要素),给我今后的观影活动很多有益的启示。但是在某一个问题上我似乎总有无法释怀,却又难以形容。今天在睡前读这本书的时候猛然想到,一跃而起,爬到电脑前来写下...
评分不敢说评论这本书,只是有这本书想到了蓝,基耶斯特洛夫斯基,还有自由。 ======================================================== 作为一个电影业余爱好者,我通常都是像其他人一样,为了消遣,娱乐,发泄或者寻找某种渠道的认同来看电影的。因此,直觉得感知和对画面...
评分最初看到一本书被命名为《电影批评》时笔者大为不快,首先其并不完全是以基础理论知识点/教材为出发点,而是以个人作者名义命名的著作,试想要有多大的魄力才能令一本书笼括电影批评所有的奥秘;但是最初又不无觉得它是诚实的,它实实在在、明明白白在对电影进行批评,当然这里...
个人最喜欢的一篇是用精神分析解读的《情书》—爱的延迟抵达;精神分析的镜像论那么明晰的印证着人的成长轨迹、主体的建构,又那么明晰的印证着在观影过程中自我的认同;因为我很多时候也是像少年树(女)那样对很多事反应迟钝,所以每次告诉自己要活在当下的时候正是自我的缺席之时。她这样写:“显然,她(博子)绝望地试图沿着爱、爱人的缺席抵达在场,获取爱人在生命中的、她不曾与之分享的段落,但她绝望地试图占有能指的努力,却只是再一次印证了爱的缺席,不仅那她不能分享的岁月中的爱只属于树(女),甚至她曾经拥有的爱的岁月,或许也只是作为树(女)的影子而拥有的幻觉。” 我吃精神分析这套。
评分戴老师好牛逼
评分习惯文本分析结构的学者风格或许不为电影人所喜欢,但在此书中,电影不仅仅只是解读的对象,更主要是作为社会学、心理学理论普及的工具及例子,就这点而说,电影选的不一定是最好的电影,但一定是最适合的电影,而每章节的理论才是书中的精华所在,其中《蓝》《香草天空》《情书》几章写得尤为精彩。
评分艺考之前看的。。具象 根据经典电影做分析 很好理解
评分受不了这种语言表达风格,非中非西,太蹩脚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