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一切都在变——我们追随的时尚、不断引起我们关注的事件、我们孜孜以求的东西以及我们恐惧的东西,莫不如是。我们,这个变动不居的世界的居民,也感觉需要通过保持“灵活性”并时刻准备改变,来适应它变化的节奏。我们想知道,正在发生着什么,将要发生什么,但是我们得到的只是铺天盖地而来的信息,我们有被淹没的危险。 我们该如何从成堆无用的信息与不相关的垃圾信息中筛选出重要的信息呢?我们如何从无意义的嘈杂喧嚣中获得有用的信息呢?针对这些当代问题,本书作者尝试做出自己独特的回答。 依照作者的解释, 44这个数字最早与波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亚当•密茨凯维奇作品里的一位神秘的人物有关,“他的名字就是44号”,他既是自由的全权代表、发言人、委托书的持有者,也是人世间的统治者或辅政者的杂糅或混合。由此亦不难看出作者写作此书的自由主义者立场和波兰式抱负。
齐格蒙·鲍曼(1926-),当代世界最著名的社会家与哲学家之一,英国当代杰出的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说,“他(齐格蒙)用非凡的才华和创造力,提出了一个所有人都必须认真对待的立场”。生于波兰,曾任华沙大学社会系教授,1968年离开波兰,1969-1971年在特拉维夫和海法大学任教,后前往英国,任利兹大学终身教授。主要著作有《阐释学与社会科学》(1987)、《现代性与大屠杀》(1989)、《现代性与矛盾》(1991)、《后现代性其不满》(1997)、《全球化:人类后果》(1998)。
编辑推荐
齐格蒙·鲍曼被公认为当代最重要的世界性思想家之一。以苏联解体为标志,他的社会学研究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他重在研究现代性与极权主义的辩证关系,后一阶段他则反思后现代主义与消费主义的交集。《现代性与大屠杀》是他之前最为著名的作品。
英国当代杰出的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对其非常推崇,认为“他(齐格蒙)用非凡的才华和创造力,提出了一个所有人都必须认真对待的立场”。
鲍曼的思想写作主要为社会学领域,但是其影响广阔深远,他的思想渗透到艺术、人类学、政治学、伦理学、媒介传播、神学、哲学各个领域。
他所提出的“液态现代性”理论体系影响了20世纪后期以降的人类社会研究。借用“液体”这个比喻,他准确而又形象地抓住了高度个体化、全球化的当代社会那种流动性强、变动不居的特征。
重要评荐
……鲍曼在金融危机来临之前就看到了现代社会的“连续的危急性”;而这一切可完全上不了推特。
——英国《卫报》书评
他(齐格蒙)用非凡的才华和创造力,提出了一个所有人都必须认真对待的立场。
——英国当代杰出的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
《创世纪》说,诺亚六百岁那年,四十昼夜的大雨将世界上的生灵全部摧毁,只剩下诺亚方舟。此后,大洪水一直被想象为终结这个世界最完美的方式。无数的科幻片都曾预言,如果这个世界注定要毁灭,那么一定是被水淹没。当人们为世界末日错过了通往地球的班车而欢呼雀跃之时,...
评分需要对本书的作者和标题稍作解释。英国社会学家齐格蒙•鲍曼在国内学界享有盛誉,拥趸甚多。他最为知名的著作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现代性与大屠杀》为代表,研究大屠杀与我们日常生活的紧密关联,时至今日,他的很多这方面的言论仍然振聋发聩,直指现代性的疴疾;还有...
评分读完之后,感觉不错。译文质量还可以啊。看到很多说翻译差,是不是因为标题译成“液态”了,内容感觉还可以。台版有一本鲍曼的书,《液态之爱》。。平心而论,翻译不是简单活,自己也曾译过一本通俗的学术书,抱着字典一个字一个字的译,哈哈,后来还是有很多问题。
评分读完之后,感觉不错。译文质量还可以啊。看到很多说翻译差,是不是因为标题译成“液态”了,内容感觉还可以。台版有一本鲍曼的书,《液态之爱》。。平心而论,翻译不是简单活,自己也曾译过一本通俗的学术书,抱着字典一个字一个字的译,哈哈,后来还是有很多问题。
评分读完之后,感觉不错。译文质量还可以啊。看到很多说翻译差,是不是因为标题译成“液态”了,内容感觉还可以。台版有一本鲍曼的书,《液态之爱》。。平心而论,翻译不是简单活,自己也曾译过一本通俗的学术书,抱着字典一个字一个字的译,哈哈,后来还是有很多问题。
年纪一大把,就别装哲学家了,鲍曼,银河系漫游指南的超级计算机关于生命、宇宙、万物的终极问题的答案是42!你多了个2!
评分最喜欢最后两篇。在我看来,那些标识为现代性的苦味并非是存于现代的,历时已久,久远劫来,只是躯壳的演变。“保护自己的身体安全与舒适并没有办法弥补因看到遭受痛苦之人与受良心折磨引起的困扰”“面对自己存在的完全荒谬性,也仍然留有空间,随时一个极小的空间,但也足以容纳普罗米修斯”
评分二十世纪前如钢铁般坚固的社会结构,被液态的现代生活冲击成松散的,一窝蜂和易变更的,随波逐流的意识形态。而对事物普遍的发展与消费,则基本停留于表面的全部意义。比较科普的社会学分析 05.21 —05.31
评分翻译的水平仍待提高啊,后半年部分出现整段整段的不通顺。句子重组太费眼。当然老爷子的还是有很多犀利的观点的,八十多岁还在出书立传,太崇拜了。 通篇的观点总结一下,处于信息时代的人们,孜孜不倦的追求的核心信念是“everything being in control”,这与正在失控的现实形成了讽刺的对比。在消费驱动的社会里,人们变得越发脆弱依赖(“我被看到故我在”),受暗示性和泛价值化日益显著(广告与时髦),并企图从与限制性有关的概念里逃脱(多重身份的塑造和急躁情节)。因此,在后文化时代,一切多元化的内涵将最终被消解。
评分地铁读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