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视阈的转换

文学史视阈的转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旷新年
出品人:
页数:462
译者:
出版时间:2013-2
价格:58.00元
装帧:
isbn号码:9787301219331
丛书系列:培文书系·文学与当代史丛书
图书标签:
  • 现当代文学
  • 文学史
  • 旷新年
  • 现代文学
  • 文学研究
  • 当代文学
  • 中国现代文学
  • 文学
  • 文学史
  • 视角
  • 转换
  • 文学研究
  • 历史演变
  • 文本解读
  • 思想变迁
  • 文化视角
  • 叙事结构
  • 理论探讨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新时期以来,随着“20世纪中国文学”和“重写文学史”以及“文学现代化”和“纯文学”等观念和口号的凸现与提出,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提供了一个新的地基。《文学与当代史丛书·培文书系:文学史视域的转换》在反思现代性的基础上,对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和思考中凸现出来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个人的看法。《文学与当代史丛书·培文书系:文学史视域的转换》以一种独特的文学史的眼光,探讨现代文学观的发生与形成,中国当代文学的建构,中国现代文学与个人、家、国关系,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纂,胡适与文学革命,学衡派与新人文主义,寻根文学以及张承志与韩少功的创作。

作者简介

旷新年,湖南湘乡人。1963年1月出生。1984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1996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先后在湖南省娄底师专、北京市文联工作。1999年到清华大学工作,现为清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主要出版有《1928:革命文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现代文学与现代性》(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第二部下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写在当代文学边上》(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把文学还给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等。

目录信息

文学史视阈的转换(代序)
第一编
现代文学观的发生与形成
文学的重新定义
民族国家想象与中国现代文学
20世纪中国文学与个人、家、国关系的重建
现代文学发生中的现代性问题
文学根本的政治性——从竹内好对鲁迅的诠释出发
中国现代文学史分期的政治学与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史编纂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第二编
鲁迅与中国现代性问题的交集——读高远东《现代如何“拿来”》
我眼中的鲁迅
《狂人日记》:反讽的迷宫——对该小说“序”在金篇中结构意义的探讨
胡适与文学革命
学衡派与新人文主义
一九二八年的文学生产
京派:历史与想象
第三编
寻找“当代文学
“当代文学”的建构与崩溃
视阈的转换:从“追求现代化”到“反思现代性”
从文学史出发,重新理解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人民文学:未完成的历史建构
从“出走”到“回家”——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家族叙事及其文化含义
“寻根文学”的指向
第四编
另一种“上海摩登
1990年代的“上海怀旧
犹豫不决的文学史
韩少功小说论
吴浊流小说的“孤儿意识”
从《废都》到《白夜》
一位中国作家的孤独旅程——理解张承志
暴力的记忆与历史的沉思——以电影《悲情城市》和《霸王别姬》为中心
打开尘封的记忆——读董之林《热风时节——当代中国“十七年”小说史论》
用身体思考(代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时而反感时而钦佩。这归根结底是旷新年故意以主题而非时间为依据组织文章,并抹去每篇文章的发表日期导致的。最终展现出一个思想永远处在激荡和辩难中的学人,分裂成数份的历时性的自我在同一时间发出音高不同却大体一以贯之的喧哗。在编选文章的此时,作者想必是想让读者觉得,这些不同的声音的价值是等同的。相比而言,我更倾向于较晚期的旷新年,在更为广阔和平和的视野下显示出思维的锐利和全面。

评分

叙述,史料,视野,问题,死磕。

评分

在搜史料的时候很偶然看到,只看了几页,准确地说是看了“另一种上海摩登”和“1990年代的上海怀旧”两篇,后一篇主题是我之后可能会关注的,但我真不明白作者用《上海的将来》的材料(放在脚注里)如何能证明他所说的“上海的毁灭由于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这两篇里针对李欧梵部分,感觉作者为了argue而argue了。真不懂搞文学史的啊,不过看到是登在读书上略有释然

评分

时而反感时而钦佩。这归根结底是旷新年故意以主题而非时间为依据组织文章,并抹去每篇文章的发表日期导致的。最终展现出一个思想永远处在激荡和辩难中的学人,分裂成数份的历时性的自我在同一时间发出音高不同却大体一以贯之的喧哗。在编选文章的此时,作者想必是想让读者觉得,这些不同的声音的价值是等同的。相比而言,我更倾向于较晚期的旷新年,在更为广阔和平和的视野下显示出思维的锐利和全面。

评分

在搜史料的时候很偶然看到,只看了几页,准确地说是看了“另一种上海摩登”和“1990年代的上海怀旧”两篇,后一篇主题是我之后可能会关注的,但我真不明白作者用《上海的将来》的材料(放在脚注里)如何能证明他所说的“上海的毁灭由于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这两篇里针对李欧梵部分,感觉作者为了argue而argue了。真不懂搞文学史的啊,不过看到是登在读书上略有释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