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内容简介:2010年起,中央财办启动“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课题,对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和1929年大萧条的发生、演变和影响进行比较研究,期望以史为鉴,理解今天,展望未来。“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课题组邀请了人民银行、银监会、社科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国家开发银行等单位参与研究。参与单位分别从国际政治经济、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微观机制等角度展开研究,完成了专题研究报告。中央财办进行了综合研究,完成了总报告《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研究成果已经在为中央决策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刘鹤,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副主任。
1952年出生于北京。2003年3月至今,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分管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方面工作。2011年3月起,兼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2001年至2003年,任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副主任,主管电子政务和国际合作。此前曾长期在国家计委工作,多次参与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制定。经济学家论坛“中国经济50人论坛”的发起和主持人,也是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兼职教授,博士生及博士后导师。在美国哈佛大学和Setonhall工商管理学院学习,并在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获得MPA学位。
(气死我了,发在公众号居然还有人举报,备一份在这里。) 金融危机就像是美女,很难有具体的定义,但遇到了就能认出来——雷蒙德·戈德史密斯 近十年的理财书籍,多喜欢讲长期投资,讲定投,喜欢例举美国各大指数几十年间的上涨趋势,告诉你只要继续投,可以靠着每年的分红达...
评分毫无疑问,本书最大的噱头就是刘鹤,作为副相,比较研究是他执笔发行的唯一著作。透过本书多少可以探寻和解读他的一些思想观点,甚或可以和当前的宏观政策相映证。 一、全球大危机的形成机制 本书通过对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提出了两次全球大危机形成的传导机制: 从本质...
评分从结果上来看,本届政府很大程度上采用了书中的建议。对经济规律和周期的阐述,书中研究客观,给人启示意义。人的一生,既要考虑个人的努力,也要考虑历史的发展进程。在经济发展的波谷期,就是研究历史发展进程的最好时机。 附上本书第一章的思维导图。 总论之后,各机构分别...
评分本书是由不同的研究单位从各自角度対两次大危机进行比较的研究合集。从报告中反应出不同单位各有自己的特色。个人认为中财办和北京大学的研究报告价值最高,中财办突出宏观政策走向,而北大则独树一帜提出了加强企业治理(虽然只是匆匆一笔带过);其他各家单位的报告虽然大同小异...
33(18)孤阴不长,独阳不生。金融不能脱离实体产业太过激进,这都是长期繁荣积累的盈利未能寻找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投入了金融市场,短期的逐利性加大了对于虚高数值的热衷,从而加了泡沫的产生。对于中国来说,政府干预的优越性从来都是题中之义,但是国内金融自由化程度是受到抑制得,不能很好地为实业服务,而且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差异问题一样是我们需要面对的,说到优越性,其实也就是个偶然性罢了。特别说到书中很有预见性的说出了右翼民粹势力的上台和经济保护主义的抬头,今天贸易战战端已现端倪,可见人类共同治理的全球化组织面对各国内政还是无能为力。书中各章都有本部门特色,不过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是慕国师之名而来吧。
评分摘一段节选“南欧国家在这次危机中的境况统西北欧国家的差别,也同这些国家安于现状,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的国民性密切相关”.......我国头号财经智囊手下的人,就这mitbbs网友水平么?
评分The fault lies not in the stars, but in us, 所有的金融危机都是人祸不是天灾。 政府干预应当仅限于经济休克时的“复苏器”,起到刺激功能复苏的作用,而不能成为“起搏器”,让市场随时随地由政府作用摆布,更不能成为“人工心脏”,让政府干预来替代市场自我调节。
评分多年前,有幸在朝内225大院工作,见过包括时任中心书记刘鹤在内的众多国策智囊。可惜的是当年并不理解政策的威力和对每个普通人的深远影响,甚至天真的以为多为文字游戏,少有实际意义。多年后才发现,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风”就是政策,特别是本书作者的身份带来政策主张的超凡价值。 结合近年变化,回顾本书,重塑了我对政策的认知。
评分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