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戈理(Н.В. Гоголъ, 1809-1852)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界的奠基人,被车尔尼雪夫斯基称之为“俄罗斯散文之父”。他出生于乌克兰一个不太富裕 的地主家庭。他所处的19世纪上半期,正是俄国农奴制瓦解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时期。1830年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年,第一部浪漫主义故事集《狄康卡近乡夜话》,引起了当时进步文学界的注意,1835年,发表了中篇小说集《密尔格拉德》和《彼得堡的故事》,给作者带来了声誉。在描写“小人物”悲惨命运方面的作品中,以《狂人日记》、《外套》最有代表性。1836年发表了讽刺喜剧《钦差大臣》,以现实主义手法,深刻而无情地揭露了官僚集团恣意横行,违法乱纪的丑恶面貌,获得了惊人的成功。1842年发表的《死魂灵》,辛辣地讽刺、暴露了地主阶级的贪婪和残暴,描绘了一幅丑恶、腐朽的专制农奴制画卷。
《死魂灵》乃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果戈里下笔辛辣毫不客气地戳破19世纪上叶俄国农奴制度、社会脓包,诙谐尖酸的描述绝不逊色于漫画浓墨线描,将利诱面前的主、奴丑态描绘地滑稽之至,末了,仍旧好声好气地教诲一顿读者:“你们大不必如此!” 这就是果戈里的《死...
评分这本书从史诗角度来说,不及《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哈姆雷特》这样的名著,但是又比《简爱》、《呼啸山庄》这样的名著品质高,可以说是第二等级的名著吧。 之所以不能成为第一等级的名著,关键有几点原因。第一点,篇幅问题,本书大约几十万字上下,而第二卷的手稿又...
评分l 书名 душа(单数形式)兼有“农奴”和“灵魂”两个含义。 可见在俄罗斯人的通常理解里,应译作“死农奴”[1];而“死魂灵”这一理解方式,将关注对象转移至地主、剥削者身上,更具讽刺效果。这可能就是作者别出心裁的双关。 我国因为鲁迅先生最早在1935年翻译此作为《死...
评分说实话,这书的确难读,费劲,吃力,绞尽脑汁,头晕眼花,怎么形容那种感觉呢--仿佛有个人把你的脑袋死命的塞进一个可怕的噩梦中,当你想把头缩回来,将书扔到一边再不看了,却又象中了魔咒似的,不得不又把它拿起来来忍受这种折磨,反复的丢下拿起,直到最后把它干脆放在枕头...
评分《死魂灵》堪称是一部19世纪俄罗斯社会的世情小说,果戈里对俄罗斯全景式的洞察广度令人惊叹。便诚如赫尔岑所言: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一个人把俄国官僚的病理解剖的如此完整。 但细想文中诸般风物人情,皆不像是会存在于真实现实中的实体,而是“杂取种种人,合为一体”的艺术真...
鲁迅这俄文翻译看得人真心累。真是宁信而不顺。但看习惯了就欲罢不能了 果戈里写得确实好
评分为什么读不下去呢,一是自己的怠惰,二是对作品主人公的厌恶,三是庸俗重复的社交清洁,四是疙瘩的翻译,实在是惭愧,不定心的现代人我。
评分不知道家里怎么会有这本小说,小的时候看了很多遍,一直看到高中能看懂
评分内容记不得了,没有太深的感触 有空读原版
评分主人公是乞乞科夫,可出名的是小配角泼留希金,农夫们戏称泼留希金是钓鱼,他走过的路扫也不用扫,什么东西都不剩啦,《等待戈多》里有啃鸡骨头的场景,恐怕我们的泼留希金也一样会把鸡骨头捡回去喂狗什么的罢。一幅风俗画,借乞乞科夫购买死魂灵这条线索,来展开描画俄国地主官员女眷的生活状态,从最初乞乞科夫便访达官贵人,打入他们的圈子,到后来风传他是百万富翁,对他的追捧,尤其是排着队抱他那段,莫名想到《乐队的夏天》里头的跳水,再到后来传出他买的全是死魂灵,对其身份的种种猜疑,是强盗或是督导?恰有一个撒谎精推波助澜,于是乞乞科夫便被踢出了上层圈子,催着仆人,架着马车远去啦。先生的译笔确是保留了很大的个人特色,以至于产生是否对原文有添置发挥的怀疑。但还是读得很顺畅,熟悉的感觉,尤其描写泼留希金的“藏宝堆”那段妙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