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生活》收有杜拉斯的48篇随笔、小说,长短不一,短文不过三、五百字,长的有一万字,大多与写作的事相关,涉及作者自己的作品,以及与此相关的其它方面,有关与扬·安德烈结识之事,作者本人饮酒致疾等,也是书中记述的材料。
具体篇目包括《作家的身体》、《八二年10月》、《幻影纷至沓来》、《披巾的那种蓝色》、《夜里的最后一个顾客》、《化学气味》、《话语的高速公路》等文章。
这本书没有开端,也没有终结,也没有中间部分。杜拉斯说,每一本书都有一个存在的理由,如果这样,《物质生活》就不属于其中的任何一种。关于《物质生活》的笔法,杜拉斯用了一个词形容:“流动”。
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 1914-1996),法国当代最著名的女小说家、剧作家和电影艺术家。她于1914年4月4日出生在越南嘉定,父母都是小学教师。四岁时丧父,童年的苦难和母亲的悲惨命运影响了她的一生。
杜拉斯以小说《厚颜无耻之辈》(1943)开始她的文学生涯。她的作品不仅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而且尤其注重文体,具有新颖独特的风格。早期小说《抵挡太平洋的堤坝》(1950)充分反映了童年时代的贫困生活,还有不少作品也是以印度支那的社会现实为题材的。《直布罗陀海峡的水手》(1952)等作品充满了镜头般的画面和口语式的对话,因此不少都被改编成影片;后来的小说如《塔尔奎尼亚的小马》(1953),《琴声如诉》(1958),《洛尔·V.斯坦的迷醉》(1964)等则善于打破传统的叙述模式,把虚构与现实融为一体,因而使她一度被认为是新小说派作家,其实她的小说只是在手法上与新小说类似,重视文体的诗意和音乐性,但在构思方面却大不相同。她在作品中描绘贫富对立和人的欲望,是在以独特的方式揭露社会现实。
杜拉斯在戏剧和电影方面同样成就卓著,她分别在1965、1968和1984年出版了三部戏剧集,在1983年还获得了法兰西学院的戏剧大奖。作为法国重要的电影流派“左岸派”的成员,她不仅写出了《广岛之恋》(1960)、《长别离》(1961)这样出色的电影剧本,而且从1965年起亲自担任导演,从影片《印度之歌》(1974)开始,每年都有一两部影片问世,而且有不少获得了国际大奖。
整本书读下来感觉杜拉斯在呓语,译者王道乾在后记中谈到,这本书的每一篇文字都是杜拉斯对朋友热罗姆·博儒尔讲述的。我很好奇博儒尔是谁。 《房屋》、《卡堡》、《断水人》和《动物》是我最喜欢的四篇文章。 《特鲁维尔》最后那一段话印象深刻,《幻影纷至沓来》一文,作者写...
评分翻书在手的时候,因为看到内封上《对热罗姆•博儒尔谈话录》的副书名,以为会是本适合在阳光下轻松阅读的精美随笔,因为杜拉斯的美,也因为她的精致。 可是在翻过几页后,暮然间开始对这个叫热罗姆的人开始钦佩起来,原因很简单:我被杜拉斯的文字搞得晕头转向不知其...
评分那个时候杜拉斯已经快七十岁了,她收到了一封信,信的内容写的很简单:我想在一月二十三日星期一上午九时与你做爱。她想这肯定是个疯子,后来就把这件事给忘记了。可是,一月二十三日上午九时,有人来敲门了。杜拉斯:是谁?来人说:是我,我给你写过信。杜拉斯:你这是开玩笑...
评分 评分她的书,是少有的我重形式大于内容的东西,就是,不管哪一段都能随时读下去。那样的节奏。迷人。大概因为王道乾先生自己就是诗人,最好的译者。
评分杜拉斯的书特别适合碎片时间消闲,随便什么时候拿起来都接得上。尤其是散文,更像是临时起意的对话,一种不算虔诚的忏悔和自我剖白。这本书几乎是她的回忆录了,回忆如何写作,回忆日常生活。恕我直言,杜拉斯对女人和酒的理解远远高于写作。她却是以作家身份出名,只能说那个时代的确需要一名“女”作家了。「我不是有所为而写。我也不为女人写。我写女人是为了写我,写那个贯穿在多少世纪中的我自己。」「人们缺少一个上帝。…酒不可能提供什么慰藉,它不能充实个体的心理空间,它只能顶替上帝的缺失。」
评分2013.3.11有看到潸然泪下的地方。但是更想做的是吐槽,杜拉斯是腐女么!!!
评分她已经进入神奇境界了,这只有我们知道。
评分我就想知道,如果不是杜拉斯写的,这样中二的书会有人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